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时间:2022-07-14 06:31:00
导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主流文化,综合创新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精华。
立足实践、多出精品,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在当代中国,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这种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流文化,自觉摒弃那些腐朽没落、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
弘扬主流文化,须以社会实践为源泉。实践是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我们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
弘扬主流文化,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走向市场,讲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担负着团结教育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崇高使命,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以赚钱为唯一目的,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利忘义。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完全商业化,精神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商品化,文化工作者不能完全商人化。
弘扬主流文化,须实施好精品工程。文化中的精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承认、群众喜欢、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承载着弘扬主旋律的使命。我们应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作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历经兴衰而光焰不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粘合剂、凝聚力。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综合和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优良传统,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此外,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全盘西化;另一种是文化保守主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说成至善至美,而西方文化则一钱不值。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世界文化精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对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应积极汲取,以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态度、恢弘的气度,博古今之秀美,采世界之众长,促自身之发展,创民族之特色。
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应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应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此,应建立积极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对外来文化给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威胁作出预警性反应,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范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
- 上一篇: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下一篇:领导的历史地位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