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

时间:2022-07-14 06:28:00

导语:坚持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坚持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

*年梅汛期间,淮河流域出现6次大面积、高强度、长时间的降雨,形成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一次连着一次叠加而至的巨大洪峰,极大地威胁着沿淮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汛抗洪形势异常严峻。汛情灾情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同志对淮河防汛抗洪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指导和水利部淮河委员会的密切配合下,安徽省委、省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领导沿淮人民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洪水灾害,取得了淮河防汛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

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体现在生存和发展两个方面,其中生存是基础。因此,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立足点,尤其是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更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

面对近50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从党的总书记到地方各级干部,首先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目标。同志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必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同志在亲临安徽抗洪第一线视察时,强调要时刻牢记人民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防汛抗洪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别是行蓄洪区群众的生命安全问题始终放在首位。

在行洪准备工作中,安徽有关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提前制定了撤离、避险的预案,并广为宣传,让群众事前就掌握撤退道路、安置地点等信息,为适时启用行蓄洪区打下了基础。在行洪的决策上,省防汛指挥部门密切掌握水情、雨情和汛情的变化,在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的统一调度下,全面实施“上控、中畅、下泄”的淮河防洪战略,坚持“蓄泄兼筹”,慎重决定启用行蓄洪区的数量和时机。在洪水较小时,能保住的圩堤决不放弃;在必须启用行蓄洪区时,尽可能启用老百姓损失最小的行蓄洪区。正是出于对行蓄洪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省防汛指挥部门在行洪决策上慎之又慎。因此,*年淮河干流在水位、流量超过1991年的情况下,行蓄洪区被启用的数量却比1991年减少5个,少转移人口46万,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行洪实施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最主要、也是必须达到的目标。蒙洼蓄洪区位于淮河中游,区内有居民15万人,耕地18万亩。在淮河洪峰到来之前,蓄洪区内需要转移的1.9万名群众已经做好了撤离准备。7月2日,国家防总作出准备启用蒙洼蓄洪区的决定后,省委领导立即赶赴王家坝,现场指挥。各级干部紧急行动,按照早已熟知的撤离方案,有条不紊地带领和组织群众从撤离通道转移。当晚10时,区内群众撤离完毕,但党员干部为了以防万一,又自动组织起来,挨家挨户地进行拉网式排查,直至确认区内已无一人后才撤出。颍上县唐垛湖行洪区1.3万名群众的转移任务,在预定的行洪期前5天就已经完成,但为了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房不漏”,县委又组织200多名党员干部,冒着倾盆大雨,对行洪区进行5次地毯式排查,在确认没有一名群众留在行洪区内后,才准时炸坝行洪。

在持续两个多月的淮河防汛抗洪中,先后启用了2个蓄洪区和7个行洪区,总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16万多人,无一伤亡,创造了淮河抗洪斗争史上的奇迹。在广大干部竭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实践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了具体、生动的体现。

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淮河防汛抗洪中,安徽省各级干部坚持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要求和标准,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哪怕看上去再小,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也认真去做。淮河洪灾发生之后,安徽沿淮地区各级干部根据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各安置点将提前预备的粮食、帐篷等救灾物资及时地分发到群众手中,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所、有水喝、有病能医。全省卫生系统派出1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组成2000余支医疗小组,进驻各个灾民安置点,并到被洪水围困的各庄台巡回救治、送医送药,确保了灾后未发生疫情。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在面临洪灾的情况下仍然不忘教育,想方设法在被洪水围困的庄台上搭建了临时露天课堂。为了帮助灾后群众克服生产无门、经济拮据等暂时困难,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还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联系外出打工,并为外出务工的群众代垫车票款。同时,采取一些特殊办法支持群众从事副业生产,并以政府担保、企业包销的形式,保证受灾群众及时得到劳动报酬。正是由于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灾区人民经济上遭受的损失也比1991年小。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为及时解决灾民的生活困难,国务院下拨了专项救灾款,安徽省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省委、省政府要求补偿资金发放必须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保证资金及时、准确、足额地发放到位,不准任意改变发放对象、扩大发放范围、提高或减低发放标准,严禁截留、挪用、抵扣补偿资金,确保补偿资金真正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尽管救灾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但这次淮河防汛抗洪却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并且得到灾区人民的好评,这是与各级干部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分不开的。实践证明,真正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我们党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来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它强调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某种角度看,*年的安徽淮河防汛抗洪斗争就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淮新理念。

安徽省委、省政府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对淮河防汛抗洪提出了重要的新思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适应自然规律,科学地处理人与洪水的矛盾,从而将洪水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个思路在*年的淮河防汛抗洪斗争以及之后的治淮规划中都得到了贯彻。

注重认识和适应自然规律,学会在抗击洪灾的同时与洪水共处。有时“严防死守”,有时“水进我退”,主动给洪水以出路,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一味地与洪水抗争,一味地强调“一个圩子也不能破”。各级领导干部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和调度,而不单纯地依靠“人海战术”。由于坚持了这样的思路,往年防汛抗洪中常见的几万乃至十几万人在大堤上与洪水抗争的场面少了,而政府实施科学防控、有效管理的情景多了。这“一少一多”,反映了防汛抗洪方式的变化。

在规划中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年淮河洪灾之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总结防汛抗洪经验,制定了比以往更加科学、合理的治淮规划。新一轮规划突出以人为本,强调认识规律、适应规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定了3年内将沿淮低洼地区120万群众永久搬迁的方案。多年来,每当汛期来临,沿淮低洼地区的群众不得不撤离家园;当洪水退去之后,他们又不得不返回原地;而下一轮洪水袭来时,他们又再度遭受洪涝灾害。这样周而复始的搬迁,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永久搬迁方案的出发点,是主动给必然会到来的洪水留出固定的出路和地域,让沿淮低洼地区的人民远离洪水的侵害。这个方案,从水利工程方面看体现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妥善地处理了水与人争地的矛盾;从指导思想方面看则突出了以人为本,注重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徽省委、省政府从这个本质要求出发,主动、及时、科学地制订和调整防汛抗洪的策略与规划,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真正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省委、省政府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