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谈会产生的直接原因历史背景及其存在基础
时间:2022-07-14 05:30:00
导语:恳谈会产生的直接原因历史背景及其存在基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议事恳谈会制度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是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也是进一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客观要求。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并完善了议事恳谈会制度。笔者结合实际,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深层次谈谈对议事恳谈会的看法。
发源于五峰仁和坪镇富裕冲村的议事恳谈会,至今已坚持了6年。由于议事恳谈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村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收款不上门、纠纷不出村、干群关系好、社会风气纯”的良好局面,同时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起色,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显著增强。通过深入解剖富裕冲村这个个案,使我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议事恳谈会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一,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是议事恳谈会产生的“导火索”。通过对富裕冲村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干部宗旨观念不牢、正气不足、办事不公道、村务财务透明度不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是议事恳谈会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1998年之前,在富裕冲村,干部喊“黄腔”,群众扯“横皮”的现象屡见不鲜,干部说老百姓“不听话”,群众说干部“不像个干部”,双方经常是针尖对麦芒,互不买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致于歪风邪气盛行,没有公理,好人怕坏人。干部与群众完全站在两条平行线上。民主选举的新的“两委”班子诞生后,面对干部与群众尖锐的矛盾,实行“村民问村官”的办法,让群众有话面对面地对干部说,由众人评说是非曲直,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议事恳谈会制度的起源。
第二,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是议事恳谈会产生的“引爆器”。党的基层组织不能真正起到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充分凝聚智慧和力量,是议事恳谈会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去,富裕冲村“两委”班子成员由上级直接任命,封闭式运作,没有尊重群众意见,因此村级组织的威信、地位和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大打折扣。村级党组织的活动不经常,敷衍塞责,被动应付,致使向心力不强,没有号召力,办不成大事。加之村党支部、村委会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给老百姓办实事,只是借助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采取高压政策,获得应由自己得到的好处和本不应得到的好处。从而呈现出一种有人收钱、无人管事,有制上墙,无人照章理事的恶行循环的局面。这就客观上要求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党支部、村委会必须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通过开展“村民问村官”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提高民主程度,检验干部素质,以此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富裕冲村在开展“村民问村官”活动的当年,就有5位青年农民不约而同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又有12位青年农民提出了入党申请。
第三,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议事恳谈会产生的“内动力”。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效果不好,致使贫困落后面貌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是富裕冲村的议事恳谈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20多年,富裕冲村仍有20%的群众在吃国家救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平纯收入不足1000元。上级本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拨专款搞发展,但用出去的钱就像扔进水里,“泡”也没有鼓一个,无踪无影了。在脱贫致富这一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直接参与包括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在内的重大事务的决策、管理,特别是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希望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尽快改变贫困面貌。如此一来,议事恳谈会制度的产生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议事恳谈会产生的深层背景
如果仅仅从富裕冲村这个个案来分析、探究议事恳谈会产生的深层背景,往往会产生偏颇,也很难找到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2002年,仁和坪镇14个村均自发地借鉴富裕冲村的作法和经验,建立了议事恳谈会制度,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其规律性也进一步凸现。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我们认为,议事恳谈会产生的深层次背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陈旧性行政行为在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致富这条路上越走越窄,越来越难以行通。政府在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连接市场与农民的“桥梁”作用方面,成效不显著;而在不自觉中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比如1998年,仁和坪镇由政府出面,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民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总面积达到4200多亩。其中镇政府甚至割了农民200多亩半成熟的小麦发展蔬菜。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市场销售渠道不畅,造成大面积亏损,菜农损失惨重。全镇亩平蔬菜收入只有30元,总共只卖了11万元,而单纯投入亩平就要300元钱。政府为此向老百姓赔偿直接投入损失110万元。2002年,仁和坪镇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发展蔬菜仍是出路,于是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减少行政干预,注重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服务,把发展蔬菜作为议题,拿到议事恳谈会上去议、去谈,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发展措施,统一思想认识。当年,林家坪村党支部引进起了两名能人,集中连片发展了200多亩蔬菜,从而带动了农民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使全村蔬菜面积达到720亩。镇党委、政府加大乡土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发挥电脑农业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并在年终表彰一批营销能人,以此大力开发和拓展市场空间,使蔬菜形成了全镇的一个主导产业。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议事恳谈会作为基层直接民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的提升,民主技能的提高,要求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意识也会随之增强。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民主程度不够,干群关系没有理顺,有些群众心中有气,有话要讲,有话要说,搭建平台让他们发发牢骚、出出气也无可厚非。就像在热锅炒豆子,先炸一阵,亦属正常。同时,议事恳谈会也是满足群众参与管理政务,了解重大决策出台过程等要求的一种有效形式。把议事恳谈会定位在“上下交流、有效沟通、集中民意、联系民情”上,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慎重决策,充分体现民意,是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内在要求。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有鉴于此,议事恳谈会既是保护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热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热情的重要形式,更是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客观现实需要。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选人、培养人。人选准了,干部用对了,就不愁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过去,村干部一般都是由上级党委、政府任命,干部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后台等因素往往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青黄不接,“双带”能力弱,后备干部队伍储备严重不足。但自从建立议事恳谈会制度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担任村干部,既要有广泛地民意支持,又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才可能团结和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群众在议事恳谈会上提出的问题,也才能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所以许多的人不愿接受上级的直接任命,要求直接民主选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议事恳谈会是检验基层干部水平和能力的试金石,是培养和锻炼青年党员的“摇篮”。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胸怀、能力、水平和宗旨观念在议事恳谈会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后,群众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一次民主选举的结果。
议事恳谈会制度从最初的“村民问村官”活动,发展到“民主咨询会”,最后成熟于“议事恳谈会”,共经历了三个逐步丰富内涵的阶段。议事恳谈会的生命力持久不衰的真谛是什么呢?它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呢?
——理论基础。议事恳谈会产生的基本理论依据,来源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逻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列宁曾经说过:“我们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党和千百万非党群众之间的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愈实际,我们的成就就愈可靠。”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议事恳谈会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旨在以积极姿态和切实措施保持党群干群关系“活”的联系,不搞形式,不做表面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使之真正成为长久现实,始终做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自然到来的,首先要依靠双方的共同意愿,其次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议事恳谈会,归根到底,就是要使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不断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增进相互信赖,从新的层面上开辟党群干群关系新局面。它让基层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沟通,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使基层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敢于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广泛搜集群众意见,研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和措施,真正把服务人民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谋求群众利益中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的宗旨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等地交流沟通,是一个需要积极实现的目标,也是一种积极价值取向和姿态的体现。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议事恳谈会,讨论涉及全局利益的大事、要事,切实把党的政治主张、经济建设思路、社会发展规划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实践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健全的制度规范,创造的丰富经验,是议事恳谈会成为一项经常性制度的重要实践基础。一是经验成熟。议事恳谈会在我县已经开展了6年,从最初的“村民问村官”到“民主咨询会”再到现在的“议事恳谈会”,共经历了三个不断丰富内涵的阶段。但是无论名称如何改变,其核心内容始终都是一贯的,即交流沟通、增进理解、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也就是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始终是明确的。二是程序科学。根据议事恳谈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抓“点”发现特点;通过在一定范围推广、试验,探寻规律,不断完善了具有操作性方法、步骤、程序,进而形成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议事恳谈会制度和流程图,在全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取信于民。议事恳谈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群众在议事恳谈会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使这种形式或过场变得“实”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议事恳谈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整改落实机制、整改结果反馈机制、整改情况公示、销号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整改的落实,取信于民。特别是建立整改销号公示栏,明确整改内容、时限、责任人、销号时间,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全县共有4849人参加了乡村议事恳谈会,讨论议题156个,村“两委”现场解释答复和解决问题1958件,承诺限时解决722件,落实整改资金52.9万元。
——群众基础。推行议事恳谈会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在于为有问题得不到解决、有困难得不到帮助、有想法得不到倾诉、有矛盾得不到化解、有误会得不到消除的群众,构筑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开辟一条绿色通道。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和民主技能的提高,必须构筑一种行之有效地直接民主形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诉求,议事恳谈会便应运而生。在税费和村组建制改革后,村组建制扩大,而干部的职数有严格的限制,使基层组织的服务难以真正到位,特别是山区县市,群众很有意见,议事恳谈会正好解决了这个矛盾。通常来说,人们只要认同一件事物,那么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在价值观上取得一致。通过议事恳谈会,让群众把干部不知道的困难、问题、想法,直接提出来、说出来,然后进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自然满意,也会积极参与。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对议事恳谈会制度是认同的。这其中自然是因为给了人民群众构筑了一个思想表达、民主诉求、价值实现、要求满足的平台。实践证明,群众参与议事恳谈会的积极性很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我们对议事恳谈会满意程度进行测评时,98%的群众提出要坚持下去。更有群众编成顺口溜赞扬议事恳谈会:“议事恳谈,群众喜欢;群众发言,开门见山。”比如有一位杨太然的老党员在议事恳谈会上说:“召开议事恳谈会,使我们的知情权、监督权、选择权真正得到落实,我们的权利得到保护,我只要有一丁点热,就要发丁点光。”
综合上述,由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议事恳谈会制度,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必将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产生重大的影响。
- 上一篇:整合干部培训资源的探索与思考
- 下一篇:开展双培双联双带活动的调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