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活动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2-07-14 11:36:00

导语:创建活动的有益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建活动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敖溪镇胜利社区在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创建活动中,顺应群众呼声,创新“经营”理念,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农村资源,探索了一条兴建示范点由单纯投资到略有收益转变的新路子。

形势催生新思路

胜利社区位处集镇所在地,辖19个村民组6个居民小组1937户6043人,1条省道和3条县道呈网状向全社区延伸,地理位置较为优越。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群众到公路沿线和集镇周围居住的愿望尤为迫切。但在公路沿线审批宅基地建房,如果缺乏统筹规划,手续繁琐或者根本就批不到土地。而集镇地价较高,农户难以承受。因此,群众需求与现实情况构成的矛盾,成为制约创建活动的难题。

根据全县五年的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创建规划,要求到2008年,省、县、乡主干公路沿线200米以内的农户全部达到示范点创建标准。胜利社区由集镇和农村两部分构成,还有散居农户300余户,由于公路不通,居住分散,环境恶劣,信息不通,80%的农户希望得到集中安置,但敖溪镇又没有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由此,如何全部解决散居户的问题,提高创建覆盖面,构建和谐农村,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严肃课题。

满足群众需要是农村工作的落脚点,更新观念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政策后获悉:国土资源部虽然对城镇用地实行严格控制,但对农村建设新村用地是放宽的,况且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用,社区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创新工作理念,树立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按照“社区组织、群众主体”的原则,对闲置的荒山荒坡实行统一规划,社区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核算出让价格,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打造高规格示范点,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创建活动。据社区党支部书记代廷强介绍:“胜利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既盘活了存量土地,突破了土地瓶颈问题;又激活了民间投资,减少了基层组织的投入压力,解决了创建活动的融资问题。

实践形成新举措

一是科学规划设计。按照以人为本、生活方便、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要求,决定依托敖溪—龙家、敖溪—什字、敖溪—柏林等公路干线,规划创建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坚持试点推动,率先规划创建团山堡、水溪坡和东风3个示范点,设计容纳80户。制定了创建活动方案,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房屋立面、统一组织实施,提高创建品味。通过总结试点经验,逐年规划创建,计划用5至6年的时间全部解决散居户的创建问题。

二是合理核算价格。坚持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以开发、闲置的荒山荒坡实行调查摸底,分别按照田、土、荒坡每亩16000元、9800元、7500元的价格统一征用。认真测算基础设施配套、办证等费用,合理确定出让价格,按照略有节余的原则,收取适当的管理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敖溪至龙家的公路改造时,龙家镇政府将胜利社区团山堡4亩荒地征为砂场用地。公路改造结束后闲置,党支部与龙家镇政府协商,投资购买后,决定在这里创建示范点。通过测算,团山堡示范点含征地和基础设施配套每平方米约为50—60元。根据地段分成等级,确定了40元—100元的出让价格,对于本组村民优惠10—20%。

三是尊重群众意愿。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坚持“哪把钥匙开哪把锁”,宣传创建的意义和程序,了解群众心声,理顺群众情绪,引导农户自愿调剂土地,引导散居农户集中安置。坚持逐户走访摸底,逐户调查统计,了解安置意向和安置数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创建活动奠定了基础。周家湾示范点前期工作结束后,由于1户村民不愿调剂土地,致使创建活动搁浅。水溪坡示范点宣传发动、规划设计、报名工作等前期工作结束后,根据创建规划,需要调剂王小勤的半亩土地,但王小勤始终不愿调剂。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创建活动将功亏一篑。通过社区“两委”、党员和知名人士反复疏导,前后经过7次思想工作,才使该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社区党支部组织召开动员会50余次,调解纠纷15起,激发了群众的创建热情。

四是提供优质服务。这种创建模式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创建问题层出不穷,实施难度较大。社区坚持“包打包唱”,提供全方位服务,负责做好占地选址、调剂土地、规划设计、手续办理,负责给排水、串户道路、闭路电视、供电、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负责完善创建软件资料,体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题,农户只负责建房。社区党支部抽调了两名政治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农村干部专抓创建活动,成立了示范点创建领导小组,发挥老党员、老村干、农村能人和知名人士的作用,盘活组织资源,构建组织发动、党员带动、能人推动、群众联动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进了创建速度。目前,团山堡和水溪坡示范点创建活动接近尾声,东风示范点前期工作全面结束,即将动工。

探索取得新成效

一是改变了环境。社区规划创建的示范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房屋立面丰富,美观大方,展现了新农村的独特韵味。农户迁居到示范点后,信息灵通,出行方便,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柏林村中心村民代登平坚信“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投入12余万元,在团山堡示范点修建三层小楼房。天堂村民组陈孔江、陈孔春两兄弟居住地水路不通,环境恶劣,信息不灵,影响了发展经济,决定迁居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距集镇700米的水溪坡示范点。东风村民组32户农户居住分散,与主干公路隔河相望,由于公路建设耗资巨大,加之无法调整土地,致使修建公路的愿望搁浅,属于全镇没有通公路的村民组。顺应群众饱受生存环境之苦切需要迁居的愿望,党支部就近规划了东风示范点。村民们感慨地说:“早点这样搞,我们就少受一些苦了。”

二是节约了耕地。农户到示范点集中安置后,实行土地置换,把原来宅基地垦复成耕地,不但实现了占补平衡,还增加了耕地面积。据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邱成刚介绍:目前每户农民房屋、晒坝和猪牛圈占地约在250平方米,现在只需100余平方米。按照今年规划创建的3个示范点计算,可以节约耕地12000余平方米。

三是增加了集体收入。据社区示范带创建活动帐本反映:创建的3个示范点应收款378100元。截止9月中旬,已收款167702元,已投入206287元。预计完成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后,社区可以提取7—8万元的管理费,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社区党支部凝聚农民群众的物质基础。今年以来,党支部利用提取的管理费中拿出1万余元发展社区文化,改善基础设施,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提升了党组织的形象。据镇党委书记蒋国强介绍:官仓村大桥高规格示范点实行政府操作,核算的土地成本价格每平方米仅35元,浪费土地较多,政府和部门先后投入资金60余万元,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他认为,胜利社区的这种创建模式不但没要财政投入,反而还略有盈余,群众也很满意,值得借鉴推广。

四是推进了创建活动。针对胜利社区散居户的实际,如果分散解决,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而且效果不好。“胜利模式”充分整合了农村资源,探索了新型的融资方式,解决了创建活动长期滞后的问题,顺利完成了示范带尤其是散居农户的创建任务,提高了村镇化水平。规划创建的示范点全部分布在公路沿线和集镇周围,示范带动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