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执政能力

时间:2022-07-14 10:01:00

导语:加强执政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执政能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基层党组织如何正视问题,提高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导好航、把好关、服好务,关键要在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新执政理念促发展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夯实党的根基,必然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然要围绕发展要务,创新执政理念。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认真落实正确政绩观。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是一个与党的事业成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攸关的紧迫问题,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同志指出,考核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果。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各级基层党组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看待政绩、分析政绩、创造政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通过一桩一桩事情的落实,把创造政绩作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办实事,求实效,务实绩。三要认真落实正确群众观。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检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群众观作为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对待。广大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考核、民主监督等办法,真正让群众了解、支持并参与到党的活动中来。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正相信群众,群众就是强大的智慧源泉;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心依靠群众,群众就是可靠的坚强后盾;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诚为了群众,群众就会努力创造,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健全执政体制强队伍

如何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从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党的体制和机制,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要构建学习长效机制。早在1939年,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为消除“本领恐慌”,我们党不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运动,以提高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今天,我们党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和执政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身处这样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的光荣传统更不能丢,更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语)。站在践行“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思想高度,把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更具有非常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每个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的落后,导致思想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引起思想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不够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为保持先进性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良好载体。二要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决定》着眼于巩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强调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也就是说,既要运用党员管理的传统经验,又要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对下岗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和失业党员、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要从关爱普通党员做起,特别是要主动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广泛开展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热爱党组织的“双爱”活动,激发爱党热情,重塑组织形象。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三要深化为民服务机制。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建立起便民、利民的为民服务机制,这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的内在要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改进群众工作,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改善执政技术树形象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五十五年执政的主要经验之一。作为一个执政党,执政不仅要有理念,有愿望,更要有思想,有技术。思想和技术的结合,才有执政能力的提高,才会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才能促进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和谐团结,以推进国家发展。一要调整组织设置。党的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将自己的全体成员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强弱,首先取决于组织架构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形态相适应。就农村而言,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以及农民党员的分布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主导社会关系日益发展的横向性决定了党组织体系结构不能再停滞于垂直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党组织形态不能只限于一种模式,农村党员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党组织设置不能单纯固守地域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巩固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与时俱进调整自身的设置形式,通过党组织强有力的引导和调控,牵动资源合理嫁接、高效配置,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另外,调整组织设置还要与制度建设、班子建设相配套,力求组织功能最大化;与创新、变革党员管理模式相同步,力求组织运行高效率。二要改进工作方式。常言道,得其法事半功倍,不得其法事倍功半。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不能抱残守缺,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善于运用公开的方法,将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组织活动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真正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近年来。桂阳县将群众监督积极引入党员评星定级等管理环节,效果明显。要善于运用务实的方法,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花架子、“一刀切”等等千万要不得。比如党员教育要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区分层次,不断更新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尤其是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多宣传身边的典型,让受教育者看得见、信得过,最终转化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要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之于执政能力的提高,具有组织学上的绝对价值,对复杂事务的准确判断、对党组织活动的重大决策、对组织成员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统统系于党内民主。党内民主不够,党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是很难影响群众、带领群众的。因此,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尤其是支部书记一定要当好班长不当家长,决断不专断。三要创新活动内容。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在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的同时,创新活动内容,特别是强化党组织为党员和群众服务的功能,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具体而言,在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上,要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要求,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总结一些地方推行的“双培双带”、“支部加协会”等经验,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在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上,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活动思路,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抓好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壮大党的力量和建立党的组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上,要适应城市社会管理和党员分布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