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下派工作队的角色问题

时间:2022-07-14 09:18:00

导语:浅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下派工作队的角色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下派工作队的角色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1992年起,桂阳县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每年冬春之际都会选派干部组成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驻村帮助基层解决班子建设、发展方向及群众生活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很明显,这种工作方式克服了以往蜻蜓点水式的工作,使干部能深入基层、深入调查摸底、掌握问题村的实情及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班子软弱涣散、财务不清、致富无门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但通过近几年来对部分驻村工作情况的调查,发现群众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的职责认识不清,有的认为是带领群众致富,有的认为是调解村里纠纷,有的认为是上传下达,有的认为不过是催粮收款等。由此看来,基层群众对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的职责认识还不够正确全面,必而影响了工作队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重规划设计、轻调查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唯一的办法是搞好调查,使规划建立在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但一些工作队驻村后仅仅走马观花了解一点情况,就急着写计划、搞方案、有的甚至习惯生搬硬套上级的指示、按部就班,这样做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效应。实践证明,工作队至少要掌握以下情况: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延包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等;二是所驻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村组干部、党员和绝大多数群众精神风貌、思想状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村党支部近年来带领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以及所驻村水、土、自然风貌和村情民意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找到所驻村的优势、劣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制订的规划,才切实可行。

二是重班子调整、轻思想教育。抓基层组织建设,班子调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无论怎样的好班子,都有一个教育提高的问题。必须切实把思想教育当作村级组织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心存疑虑,这些问题在贫困村更突出,不解决好,不仅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而且将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骨干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章,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理解,澄清模糊认识,只有党员、干部的党性增强了,思想觉悟提高了,组织建设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才能自觉地解放思想,使他们从内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改变驻点村贫困落后面貌的艰苦事业上来。

三是重专业大户、轻共同富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村级集体积累能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关系到村党支部有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的问题,也是农村基层组织的物质基础。但富村的目的是为了富民,富村的手段也只能先富民。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工作队片面追求发展集体积累,发展专业大户,忽视引导村民共同致富,导致贫富差剧加大,偏离了共同富裕的方向,这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富村与富民关系的结果。因此,发展经济也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集体积累,一手抓农民增收,帮助农民找市场、闯市场,在市场中求富裕、求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是重发展经济、轻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是硬任务,看得见,摸得着,培养人才是软指标,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因而一些工作队重视发展经济而忽视培养人才。贫困村落后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工作队整顿成果能不能巩固和发展,经济能不能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事业能不能蒸蒸日上,关键也在人。我们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工作队在帮助所驻村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培养一批能立志扎根农村改变本村贫穷落后面貌,具有管理、经营特长,掌握了现代实用科技知识并且具有致富能力的人才。

五是重自身努力、轻共建合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搞好工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仅仅依靠工作队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要为他们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撑腰壮胆,当好后盾,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镇党委、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主体作用,包村而不包揽,指导而不领导,支持而不支撑,积极地把村干部推向改变村里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第一线,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工作队要切实履行工作队真正的职责,更多地从“领导”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换角色,其工作方式至少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当好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员。工作队要认真履行“督查、协调、指导、把关”功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淡化遥控管理,强化宏观指导,改变过去那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一刀切”、“齐步走”的管理方式。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宏观规划,加强督促检查,强化指导功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各自特点的工作安排,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工作队在领导和指导基层党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放开微观,搞活宏观,使微观管理在宏观指导中得以实现。全面掌握情况,协调关系,激化活力。

二、从单纯靠会议、文件指导向典型指导转变,当好驻村脱贫致富的指挥员。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基层,去掉“书生意气”和“老爷作风”,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下去。要认识到通过开会、发文来部署、指导工作是工作队常用的工作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要下大力扭转单纯靠会、文指导工作的被动局面,代之以集中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各类典型,用典型指导工作,使工作队的工作抓得更实,指导更有针对性,工作更活起来,真心实意帮助驻点村群众脱贫致富。

三、从工作的随意性、随机性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当好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督查员。目前一些驻村工作队的工作随意性、随机性较大。上边布置什么就抓什么,想起什么就做什么;一个学习任务尚未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又下来了;一项工作刚开展,新的工作又布置下去了。基层只能处于守势,穷于应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深入研究基层党建规律,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特点,加强制度建设,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求工作队结合驻村点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使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有所遵循,并通过完善的制度加以保证。

四、从重过场、形式向重实效、成果转变,当好驻村排忧解难的服务员。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和频繁不断的“运动”惯性的延续,使得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不管开展什么工作,都要大造声势,热衷于开大会小会,久而久之,形式主义愈演愈烈。要坚决摒弃那种重过场和形式,不重实效和成果的工作方式,努力防止官僚主义滋长,形式主义泛滥,避免基层用形式主义糊弄官僚主义。组织部门衡量工作队工作的好坏,不仅看他们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了多少形式、走了多少过场,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取得了哪些实效,以工作实绩论工作高低缓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已开展了有十多年了,更需要我们去打破常规,摆脱疲惫,提出新的思路,创建新的模式,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

总之,下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在驻村入户的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理论、政策和工作水平,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培养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保持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使工作队真正成为实践党的宗旨的先锋队;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成为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服务队;成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