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时间:2022-07-13 10:50:00
导语: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均衡主要指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教育政策公平甚至适当向薄弱倾斜。但是,教育均衡决不是教育“平均主义”,决不是“削峰填谷”,而应是不断增加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广泛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几个教育问题的反思
(一)名校集团化的问题。名校集团化一般有“名校+新校”和“名校+民校”等办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于名校资源的缺稀,老百姓面临“上好学校难”的问题,故此择校风逾演逾烈,择校费一路飙升。名校依靠当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完成自己的集团化、民营化、产业化,实现了从单纯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性行业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追求利润的产业行业转变,打着用好、用足、用活名校资源的旗号,吸纳优秀教师,统览优秀生源,高抬择校费用,拉大教育差距,造成区域教育严重失衡。
(二)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办学体制、经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学校大多规模较大,条件较好,师资雄厚,质量优良,而农村学校校点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观念陈旧,学科失衡,质量低下,区域内学校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适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就业矛盾和压力明显增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明显滞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不协调。
(三)“应试教育”的问题。由于升学制度和用人制度而引起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谁都能说一二三,奇怪的是,大家都承认这是个严重问题,但牢骚之后,慷慨陈辞之后,痛心疾首之后,生活依旧,弊端依旧,应试依旧。因为囿于唯智,唯分的泥淖,师生陷入一种精神的困境,校园生活日渐枯燥,批判精神逐渐消失,思维方式日渐机械,创造力和想象力渐渐匮乏,重智轻德已远离教育原点,教育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失去了生命教育的“诗意”。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浅看法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建设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有利于优化调整乡镇校点布局。由于区划调整的原因,现有乡镇多是过去几个小乡镇的组合。一个乡镇内有2—3所初中学校比较普遍,多数初中学校只有6—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700人,如果一个乡镇或临近的几小乡镇合建一所18—36个教学班,学生900—2000人的寄宿制初中,将片区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在乡镇初中就读。被撤的片区初中资源交给片区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又将一部分离片区中心校较近的村小撤并,或者把小学高年级集中到片区中心小学。村小所剩教学用房改办为村级幼儿园。这样既扩大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规模,又扩大了片区中心校的办学规模;既加强了义务教育,又带动了幼儿教育。
2.扩建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有利于同一乡镇范围内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多数片区初中已变成薄弱学校,教师不愿去,学生流失多,教学质量差,通过建设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有利于同一乡镇范围内的孩子在同一学校就读,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同一乡镇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3.扩建较大规模寄宿乡镇初中,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监管,有利于留守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降低初中辍学率。
(二)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以城市教育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是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制定城市学校反哺农村学校的激励机制。建立城市学校中层干部、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任职和支教制度,实行城市学校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规定年限的服务制度,城市学校教师评聘小学高级、中学一级以上职称必须到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上,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课献课活动,引领示范带动农村教师发展。
2.开展城乡学校对口结对支援,实行捆绑式考核,落实帮扶责任。积极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活动,签订帮扶指导协议,建立教育联盟,东部城市中小学在资金、物资、管理、教研、培训等方面全面帮扶西部农村学校,把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一并纳入支援学校目标考核,促进农村学校快速发展。
3.构建“名校+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名校一是严格执行“三限”政策,规范办学行为;二是建立对名校捐资助学资金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对口农村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名校的管理、师资等优质资源,帮带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
(三)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1.“蓝天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大门必须向区域内每个适龄儿童敞开。不管他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不管他是聋哑的特殊儿童还是家庭贫穷的孩子;不管他是农民务工子女还是品行后进的学生。只要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为他们提供并保证其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因此,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农民务工子女学校的标准化“蓝天工程”建设。
2.“阳光工程”。对聋哑儿童、低保家庭子女、孤寡儿童、农转非家庭子女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和给予生活补助),对学业、品行后进学生给予特殊的帮扶与关怀,让他们享受生命教育的快乐。
3.“园丁工程”。每年为农村学校引进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充实新鲜血液;定期组织村小教师免费培训,建立片区中心学科教研组,组织教研员进行教学视导,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落实农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和工作补贴,实行评优、晋级、职称、骨干教师等指标单列,逐步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等举措,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4.“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缺乏、教育信息闭塞是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实现校校网络通,开展网上教研,引进名校教学资源,收集前沿教育信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四)加强“四大特色”教育片区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我区大力实施教育“三名工程”,以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展示区为目标,着力实施“四大特色”教育片区建设,促进全区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1.都市特色教育片区。杨谢石黄地区的学校以高质量、高品位的优质教育,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特色教育,环境园林化、教育网络化的现代教育,引领示范全区教育,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打造成为西部现代化教育的展示区。
2.文化艺术特色教育片区。即黄桷坪地区的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校的教育资源和传统,以文化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利用文化优势,打造体育特色,彰显艺术亮点,建设成为重庆市最具文化艺术内涵的新城区。
3.职业特色教育片区。以白市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打造“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工艺美术、德育品牌”四大职教特色,实现全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培养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
4.新农村特色教育片区。即西部九镇学校,以扩建寄宿制学校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双高”普九。
三、优质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高品位发展
1.以观念文化营造时代美。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生存、成长和价值,关注人的个性和特长,关注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尊严,要关爱人、信任人、尊重人,要为人的成长、成功搭建平台。和谐发展就是要以教师发展实现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实现学校发展;就是要面向全体、着眼全面、注重特长;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以环境文化营造整体美。通过栽花、培草、植树、造假山池沼,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生机的花园;通过石雕塑像和张挂名言警句,把学校营造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园;通过开展科技、体艺、综合实践和读好书学名人等活动,把学校塑造成一个启迪智慧、弘扬个性、陶冶心灵的乐园。
3.以行为文化营造精神美。刘备临终告诫其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育人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应从学生的礼仪、生活、学习基本常规训练入手,强化行为养成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教师应以其行引导学生,以其情感染学生,以其德影响学生。学校应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师生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些习惯和精神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4.以诚信文化营造和谐美。诚信是立人之本,立校之基,发展之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切忌好高骛远而拔苗助长,追新立异而虚假浮躁,目标盲目而东一阵子、西一拳。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学生为人要真诚,做事要守信,学问要求真。
(二)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加强“烛光工程”建设。以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创新型、特色型的教师为龙头,建立“名师工作室”,实行“点圆工作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的导向性、示范性、辐射性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1234”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即:“1开放”,实行青年教师课堂开放周活动,旨在通过家长、教师同行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鼓励”,鼓励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大胆创新,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成名成家;“3搭台”,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优质课大赛,特色特长展示,教育教学论坛等活动,搭建青年教师成名平台;“4把关”,即拜师锤炼关、骨干教师考评关、师德师风评议关、教师继续教育关,尽可能形成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3.培养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培养和谐团队精神,就要实现由象棋思维向跳棋思维的转变,就要学习新龟兔赛跑的各扬其长、双赢共好的思想,就要学雁南飞、交互引领的精神,就要学习海狸的自觉协调、互相维护的意识,学校就要集大家智慧和力量、集体研究、集体攻关、互帮互学、共同成长。
(三)深化素质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1.改变教育评价和升学制度。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全面实施,关键在于唯智、唯分、唯升学人数的教育评价制度。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应坚决取消中小学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划片、对口”入学的制度,重点高中指标应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就应树立“以德为首、注重全面、面向全体、发展特长、弘扬个性”的教育质量观,应树立“综合素质+特长”的高素质、高潜质的人才观。
2.打造适应学生特长发展的特色学校。上海的建平集团中学以优质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而誉响中外;南京的行知学校以关注中下层学生而构建的“学校+军队+企业+社会+家庭”办学模式深受社会认可;湖北荆沙市实验学校以自主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这些学校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区以四大特色教育片区的建设,深化教育“三名工程”内涵,也涌现了像谢小的校园文化、铁中的人文精神、天宝的双语教学、杨中的科创教育、建设二小的国际象棋等一批特色学校。
3.深化课程改革,凸现教育新亮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构建隐性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必修课程相结合的“扬长教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凸现课程改革新亮点,在科技体艺、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深入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依法治校,构建民主和谐校园
1.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学校管理原理图可以看出,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占了78%,说明只有依法治校,才能维护绝大多数师生的合法权益;只有依法治校,才能调动绝大多数教职工的积极性;只有依法治校,才能构建民主、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
2.建章立制,以人为本。建立全面科学系统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无论何种规章和制度,都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师生的和谐持续发展。
3.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一是改变法治就是“官”管“民”的意识。法治的本质是“民治”,而不是“治民”,法治的关键是“治权”与“治吏”。依法治校,学校应率先守法,依法用权。如果学校只视法为治理职工与学生的工具,就可能借“法治”之名行专政之实。如果校规的内容得不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自觉遵守,就不可能公平客观的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就难以真正实现依法治校。二是注重“德法”的融合。《礼记·中庸》指出:凡事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学校管理应该德法并举,情法并重。在依法行事时,应该多一些协调和沟通,多一些尊重和关怀,只有规范变成习惯,约束变成愉悦,这才是依法治校的最高境界!
教育均衡、优质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教育均衡是教育民主发展的追求目标,优质教育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客观需要,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应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反过来,又要以优质的教育和资源促进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