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是强大精神动力

时间:2022-07-13 08:40:00

导语:忧患意识是强大精神动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忧患意识是强大精神动力

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醒,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全党同志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定要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指出,为了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要求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意义十分重大。

将忧患意识置于“三种意识”之首,具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令人警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成就举世瞩目。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在大好的形势下,在某些干部身上滋生了“盛世心态”,并陶醉于其中,盲目乐观,心绪浮躁,头脑发热,追求享受,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导致骄奢淫逸之风抬头,丢掉了艰苦奋斗的好传统,迷失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就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势下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求全党同志认清中华复兴之路还很长,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定要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从哲学上分析,忧患意识是人们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往往与祝福意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都是人的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现,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所通过的情感方式不同,祝福意识主要通过满足、肯定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则主要通过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往往或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缺点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或从对现状的诊断中找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目的都是期冀做好工作,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

(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由此产生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宝贵经验教训。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壮大的政党,我们的事业正是在不断克服忧患、战胜困难中推进发展的。现在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同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对民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执政党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事业心。

(三)

在不同历史时期,忧患意识的内容和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中心任务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首先,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含义就是不发达阶段。这是最重要的“国情”。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光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还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改变这种状况有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根本超越。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盛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又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空前的社会深刻转型,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既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能沾沾自喜,不能骄傲自满,更伟大的事业、更艰巨的征程还在后面,需要继续卧薪尝胆。强化忧患意识能够使我们头脑保持清醒,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决不掉以轻心。

其次,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积极地迎接挑战。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演越烈。为此,前法国总统密特朗不无忧患地向国民大声疾呼:这场竞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任何松懈皆不可宽恕”,“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否则便将被淘汰出竞赛”。我国的现代化是后发性、赶超型的,任务极其艰巨。目前我国的现状大致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并存。仅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任务就十分艰巨,涉及到更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实施“跨越式”的战略发展,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世界范围面临着一些重大的挑战,风险日渐增多。

再次,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抓住机遇。古今中外的事实说明,能否抓住机遇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常常攸关存亡,特别是在历史转折时期。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指出:“时机的把握,可以决定一整个民族的前途,把握得当,其民族便能主宰其他民族的命运,把握不当,自身的命运便成为其他民族的目标。”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经济增长论》中认为,“目前各个社会互相之间经济差别极大,这表现在其成员发掘和开拓利用经济机会上”,“在产生最大增长的社会里,人们的眼光注视着经济机会,并且愿意随时抓住机会。”美国基辛格博士也形象地比喻说,“世界上唯一有一件最宝贵而不可能储藏的东西就是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才能谋求发展。这需要有忧患意识。这是因为机遇有着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一它不是长驻的,并不总是存在。这对历史主体来说,意味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二是机遇具有共享性,它只偏爱那些具有充分准备的历史主体。为此,邓小平同志经常痛心疾首地指出,我国在历史上失去机遇太多,建国以后中国耽误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发展;如果再不抓住机遇,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抓住机遇是个“抢时间的问题”,反复告诫“机会难得呀!”“要善于把握机遇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不抓呀,看到的机遇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最后,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干部作风的改进。必要的忧患意识是保持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前提。反之,就会由不思进取而追求享受甚至堕落。我们提倡的忧患意识是忧国忧民。只有这样才能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求实惠民,关注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从而实现“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忧患意识还有利于培养自觉的问题意识和矛盾意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决不回避和粉饰,否则就会陷入被动,被矛盾所捉弄和惩罚。干部有了忧患意识,就能坚持原则,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虚怀若谷,听得进逆耳的忠言;就能努力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