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时间:2022-07-13 08:32:00
导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贯通改革、发展、稳定,贯通经济、政治、文化,贯通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党的组织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提供组织保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搞好,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是关键。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大局服务的。组织工作要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提供组织保证,就要认真学习领会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所承担的职责。
1、必须把组织工作融入构建和谐社会体系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和谐社会能不能建成,取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素质和本领,取决于各级党的组织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组织部门承担着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的任务,既要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要把组织工作融入于构建和谐社会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实现良性互动。组织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决定了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延上看,组织工作既是我们党执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少了这个环节或者是环节之间不协调,就会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影响到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从内涵上看,同志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既是组织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组织工作的标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组织工作和谐协调所必须具有的。组织工作实现民主化、制度化,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干部的激励保障中体现公平正义,在干部工作中坚持以程序的公正严密体现诚信,就必须不断地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改革作为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保持组织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检验标准来说,就是是否培养选拔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否使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组织设置、人才结构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相适应;是否使“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落到实处,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干事创业的舞台。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目的是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组织工作领域才能拓展和深化,组织工作才能有所作为。
2、必须把推动领导干部观念更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新的执政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上大胆变革。如果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那么,“和谐社会”就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用语,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而不能体现在具体的执政行为上,体现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事务中。作为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组织部门,应当思考同志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对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并且结合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大规模的干部培训,积极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观念决定行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执政方式、行政方式的变革,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因此,必须把促进干部队伍观念更新、思想解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3、必须坚持把发挥组织资源、人才资源优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我们党是执政党,具有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这是党巩固执政和长期执政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调和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逐步显现的情况下,党的组织是不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党员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于能不能化解和调解各种矛盾至关重要。因此,作为组织部门,重视和抓好党的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培育、管理、配置和使用,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然。要根据区域特点、部门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组织管理、党员管理模式,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4、必须坚持把择优前提下体现公平公正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也是做好组织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组织工作择优是目的,公平公正是实现择优的手段和保障。一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应当成为公平公正的重要内涵。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人人竞相成才、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提供了宽广舞台。离开人人竞相成才、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既失去了公平公正存在的基础,也无法保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公平公正体现在机制的运行和制度的约束。选人用人是有条件的。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来说,就是《干部任用条例》所规定的资格与条件。背弃了这个资格与条件,就会导致选人用人的无序性,最终因制度的“虚设”而失去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必须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和严密的制度来体现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当然,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机制和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因其不完善而摒弃,而应当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这既是实现公正用人的需要,也是加强干部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
5、必须坚持把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的改革取向作为构建和谐、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基本途径。实现社会和谐,首先需要社会协调。在一定时期内,抓住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设置当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不仅必需,而且有效。不这样做,我们就无法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就无以起到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的作用。但是,当改革进入到一定阶段,也必须重视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制度配套。纵观近年来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表象上看是选拔任用问题,但深层次分析,可能与激励保障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有关。在整体推进改革中,一是要兼顾平衡性,即在突破中注意整体,兼顾全面,防止顾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引发了另一部分人的心理不平衡。二是顾及稳定性,即在创新中兼顾连续性、稳定性。当改革进入到一定时期,更应当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
二、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组织部门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工作优良传统,又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为此,组织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各级党组织建设,切实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着眼于造就坚强的执政骨干,通过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活力来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因此,必须把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作为组织部门来说,就是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促进领导班子转变作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各级领导班子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切实加快和改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放在抓落实、求实效上,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二是要以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为目标,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要大力培养选拔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切实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不断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是要注重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协调。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以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示范、引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和谐发展。
四是要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和“需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力度,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政策水平。通过下派任职、上挂锻炼、交流轮岗等方式,加强干部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五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按照“公平正义”的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使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渠道,真正形成公开、公平、公正,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从而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和谐局面。
2、着眼于夯实牢固的执政基础,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执政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组织载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接纳群众利益诉求,大量社会管理工作在基层。抓好基层,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一,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要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注重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及时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堡垒。当前基层党组织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视提高五种能力,即服务和协调能力、推进基层民主的能力、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着力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把农村基层党组织锻造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来谋划和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确保农村稳定上。要灵活设置党组织,健全组织体系。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着重探索实行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化党组织架构。在以农为主的地区,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着重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上,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同时,针对农村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的新特点,探索以企带村、以村管企、村企合一等党组织设置新模式,构建融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社区党建等为一体的“大党建”格局。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理顺村(居)党组织与村(居)委员会的关系,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制度,规范农村、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畅通农民群众表达心声的渠道,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办好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要加大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力度,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抓好社区党的建设,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调整功能,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关心帮助城市弱势群体,维护安定祥和的社区秩序,共同创建“和谐社区”。三是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首要的目标是实现利润,作为党组织,要围绕企业效益最大化开展工作。企业党组织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靠党的组织优势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党组织要支持、保证和监督企业健康发展,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矛盾纠纷,积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投资者所理解、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使党的领导、党组织的作用更加有效地覆盖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立足于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接纳群众利益诉求,主要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去完成。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善于发现潜伏着的社会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增强群众观点,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变行政手段为主的社会管理方式,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消除不和谐因素。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群众工作,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健全扶贫帮困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快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因此,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乡村两级党组织要处理好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发展求和谐,通过和谐促发展。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要通过发展经济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
3、着眼于壮大执政力量,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构建和谐社会。党员是党的细胞,分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执政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使全体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群众前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引领广大群众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的新拓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新探索,也是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伟大事业要求共产党员深刻理解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党员的先进性引领社会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为此,组织部门和各级党组织要紧紧抓住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巩固并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使广大党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练就做好工作、服务群众的过硬本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先进性。
二是要围绕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促使党员做和谐社会的辛勤建设者和忠诚维护者。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一个时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政治重任和时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智慧,也需要广大党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这种政治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首先来自于共产党人对于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理想的美好追求。共产党人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美好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辛勤建设者和忠诚维护者。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建设,拓展党员教育管理渠道。积极推行“企业党员一岗双职”、“机关党员进入社区”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关心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和农村“三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引导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 上一篇:坚持用和谐理念引领新时期组织工作
- 下一篇:如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