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执政资源统筹科学发展优势

时间:2022-07-12 05:41:00

导语:审视执政资源统筹科学发展优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审视执政资源统筹科学发展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是新形势提出的新任务。新形势主要体现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因此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这样才能把挑战和机遇都化作执政资源发展的优势。反之则会成为障碍和阻力。

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国际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非常激烈。经济一体化与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也是文化、政治乃至军事竞争。一些国家过去对我国搞军事侵略、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在政治。在这种竞争面前,谁能取得最后胜利,就看谁的制度更好,谁的政党更先进,谁的主义更能得到人民拥护。如果党不能保持先进性,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尽管经济胜利了,政治也会失败。前苏联解体,不仅是经济出了问题,关键是政治。还有些国家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执政党在政治上却失败了。印度国大党执政期间经济发展较快,为成为现在的“金砖四国”一员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政治上却被在野党打败了。所以必须提高警惕,看到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二是来自国内的。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中必须经历的。这个阶段呈现出“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四个深刻变化”进程中,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就会争取主动;反之,就会出现问题。三是来自党内的。我们党建党86年、执政58年,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建设新中国和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自身也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党员先进性意识不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甚至蜕化成为腐败分子;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名存实亡,甚至已经失去了执政能力;一些领导班子难以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形不成科学发展的局面等,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如果不重视、不改进,就会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不少好的机遇。一是思想机遇。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确立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思想路线。这为执政能力建设创新注入了精神动力。二是经济机遇。2007年9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都取得了可喜进步;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为执政能力建设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三是政治机遇。十七大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总要求,吹响了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创新的号角。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注重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规律,永葆蓬勃生机,特别是近年来,党员队伍、基层组织、党内民主、选人用人、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为执政建设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四是社会机遇。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务实、开放、民主、为民的执政理念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当前,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的期盼很高,要求改革创新的呼声很高,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氛围浓厚。这为执政能力建设创新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转变执政理念增强科学发展活力

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需要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认识,用服务全局的眼光来谋划,用历史进步的眼光来研究,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来推进。当前,要努力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封闭向开放转变。革命年代党有很多机密,有些工作要在地下开展,强调封闭、保密是必须的,很多党员被捕以后宁死不屈,“头可断,血可流,党的机密不可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日益增强,党员、基层党组织、社会各界了解党的事务的愿望更加迫切,在严守党的人事机密、重大决策机密的同时,该公开的需要公开。对执政主体来讲,既要保守秘密,又要学会公开,打破封闭状态,增强公开性、提高透明度,构建开放的新格局。因此,要树立开放意识,探索开放方式,掌握开放方法,建立开放机制,这是新世纪我们党走向成熟、走向未来、走向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由集中向民主转变。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近年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民主集中制整体上得到较好坚持、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着在一些地方贯彻得不够坚决、坚持得不够充分、落实得不够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调集中多,发扬民主少;讲究纪律多,提倡自由少;要求服从多,体现尊重少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迫切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集中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要思考、研究和探索扩大民主的方式方法,通过扩大民主,正确实行集中,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适应民主社会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

三、由斗争向和谐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和谐出战斗力,出生产力;斗争分裂贻误党的事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在新形势下,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敌我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和谐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这些年有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你斗我、我斗你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个国营企业厂长和书记斗,书记开除了厂长党籍,厂长开除了书记公职,最终把这个企业斗垮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几十年,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斗来斗去,不是为了大是大非的问题斗,不是为了党的利益,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自身的私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讲和谐、讲大局、讲发展,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宽宏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存、协调并进,弃前嫌、解旧怨、去小隙、顾大局,以促进和谐的实际行动推动事业发展。

四、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是管理的一种境界、一种升华,是时展的要求。企业管理最初是把工人像机器一样看待,不讲以人为本,但是到了一定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也知道这样管理不行,必须营造企业文化,尊重人的创造,体现人的价值。从中可以得出启示,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服务基层组织、服务党员、服务人才、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工作,逐步由偏重管理走向强化服务,由要我服务走向我要服务,由粗放服务走向精细服务,以服务暖民心、聚民力、集民智、谋民利。

五、由单纯的行政手段向行政、市场两种手段并用转变。过去我们党管理事务、指导党的建设习惯用行政手段,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在除了延用过去行政方式以外,还必须学会运用市场的手段、社会的手段来推进执政能力建设;既注重优化行政的资源,同时注重优化市场和社会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合力。

六、由注重社会效益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转变。过去我们做党的工作更多的是强调社会效益,好像经济工作才讲究经济效益,讲究投入产出,讲究量本利的分析、盈与亏的平衡。事实上政治和经济有相通之处,党的建设与企业工作有相通之处。在扩大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要讲究两个效益,既注重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统筹执政资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配强班子、培训干部、带好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选好人才、用好人才、聚好人才,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执政机制形成科学发展局面

推动科学发展,不单要实现理念的转变,更要建立新的制度和机制,确保执政能力建设的创新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创新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完善党员发展机制。党员队伍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依托,而党员发展是党员队伍建设的第一道关口。面对新的形势,漯河市实行“两推一考”的发展党员新模式,即党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经过党组织考察,党的基本知识考试。这样做是基于一些高素质人才忙于工作或其它因素,没有主动提出入党申请,但不代表他们心里不信共产党,不想加入共产党。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还很薄弱,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工人还没有积极靠近党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变关门坐等为主动去推荐、做工作,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有利于及时把这些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二是改革党员教育机制。针对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单一、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党员需求多元化的实际,我们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了党员教育手段,不但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方便快捷。去年漯河市村村都建有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有的还配有电脑,能直接接入互联网。同时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实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视频对讲、远程教育专业网站、“田园热线114电话”、DVD播放“四网合一”。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这个平台,广大干部、党员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本领,实现了个人价值,并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三是健全党员管理机制。推行有职党员目标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全市开展“十万党员公开承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活动,从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都公开承诺,通过科学定诺、组织审诺、公开示诺、扎实践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四是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去年以来,漯河进行了一些探索,成效明显。工作中,主要采取了10项措施,即实施贫困党员脱困示范行动,使党员“致富又带富”;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体系,使党员“流动不流失”;帮助失业党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使党员“失业不失望”;切实关心老党员生活,使党员“年老有保障”;建立党内谈心和慰问制度,使党员“定期有人问”;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使党员“解难有渠道”;实行党内重大情况通报制度,使党员“要情能知晓”;建立党内关怀互助基金,使党员“解困有基础”;完善表彰激励办法,使党员“待遇能落实”;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使党员“权益能维护”。全市499名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党员90%以上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448名贫困党员走上了脱贫致富路,910名下岗失业党员实现了自主创业,540余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同时,积极找准组织工作服务大局、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结合点,扎实开展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通过举办“四老”家长学校、儿童乐园,由组织部门牵头,妇联、卫生、教育、关工委、司法、公安等15个部门联动,确保了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得到关爱,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二、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基层组织是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创新执政机制,需要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一是选好“一把手”。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作用难以发挥的根源在于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文化水平偏低,致富带富能力不强。为此,实施“头雁工程”,把执行政策能力强、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四强”型干部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尽可能地推行“一肩挑”、实现交叉任职。二是抓好队伍。实施“双向培养、双向进入”工程,“双向培养”就是把机关大学生干部培养成村干部,把现职村干部培养成大学生;“双向进入”就是选派机关同志入村任职,让优秀村干部进入市、县、乡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去年,漯河迈出了第一步,选派1356名大学生村干部入驻1258个村,全市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同时,还对年轻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利用党校、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自学、函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学历培训,经过2至3年的努力,使他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三是建好阵地。漯河去年每个村都建了一个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还建了党员服务中心,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31个,今年要求所有县区、乡镇都要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党员活动阵地网络,使漯河10万党员有了新“家”。四是搞好帮扶。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在全市遴选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运行机制好的“五个好”市直、县区直部门党组织,与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结成对子,通过教方法、建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大力推进城乡基层组织优势互补,形成对口帮扶的创新机制,并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目标予以考核落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水平。五是打好基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党执政的又一重要基础,加强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是当务之急。去年漯河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注重在发挥党组织作用上下功夫,依托基层党组织举办培训班、开展活动,培养企业家队伍,着力提高科学发展的本领。另一方面,党组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一起,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和谐企业。

三、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树好导向。注重选拔在生产一线和艰苦环境中工作经受过磨难的干部,让那些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树立“以实干看实绩、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激励各级干部脚踏实地干事业、求真务实谋发展。二是拓宽视野。选拔干部不能拘泥本单位、本地方,必须敢于“打开窗户迎接八方来风”,积聚各方英才。漯河去年规划管理局局长、工业管理局局长人选有空缺,市委拿出这些要害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结果选来了同济大学的博士、省国资委的博士处长。去年漯河有的市直机关如组织部、宣传部等缺编,到清华、北大这些知名高校选人,通过自愿报名、学校推荐、笔试面试,选拔硕士生、本科生充实到这些机关。三是扩大民主。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程序,试行“五综合”,综合运用会议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党组织推荐、年度考核、素能测试等方式,百分制量化确定考察对象。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实名推荐、缺职公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探索重要职位由常委会、全委会差额票决。在干部选拔中扩大民主,我们已尝到甜头。去年漯河干部调整时,空缺了6个县区党政正职,如果按照惯例,应该在缺职县区的干部中推荐,但是我们扩大了范围,在全市范围内推选,结果选出了社会公认、群众公认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开拓了县区工作的新局面。四是科学考察。针对干部考察容易出现失真失察的弊端,漯河从去年起出台干部实绩考核办法,由定性考核向定性和定量考核转变,由干部任前的一次性考核向年度考核、季度考核、多次考核、综合考核转变,由组织部门考核向全社会考核转变。注重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看干部在关键时候、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看干部八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表现,避免和杜绝“带病上岗”现象。

四、创新人才积聚、培养机制。当今各国、各地、各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把执政优势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效能,人才是支撑和保证。一是广泛招引人才。漯河决定启动人才引进“222”工程,利用2至3年时间再招聘20名博士、200名硕士、2000名本科生,把各地优秀人才集聚到漯河来。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急需人才实行“四不限”,即不限生源、不限时间、不限计划、不限学校。对引进博士、硕士和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受编制限制,并在级别待遇、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放手使用人才。招引人才不是目的,放手使用、发挥作用是关键。人才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施展抱负,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所以,要搭建平台、大胆使用,为各路英才各展其能创造条件。三是关心爱护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始终做到工作上支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及时奖励,定期走访,落实待遇,特别优秀的大胆提拔使用或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到党的关怀,感到党对人才的尊重,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四是推进全民成才。树立新的创业观,倡导新的成才路,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培训、鼓励自学、成立创业引导基金、评选创业标兵、搞好舆论宣传等一系列措施,立足每个岗位,形成全民成才、全民创业的氛围,以全民成长推动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形成政治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局面。

五、创新党内基层民主机制。基层民主是增强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基层组织制度,一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主体,不仅要履行义务,也要享有权利,参与党内重大事务的决策。出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意见,建立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畅通党员参政议政渠道,营造党内民主环境。二是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首先要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实行党务公开,与履行党员义务对等。坚持常公开,实现公开内容、程序、时限的经常化、制度化;坚持真公开,建立群众意见收集和反馈制度、督促落实和问责制度、监督保障制度;坚持全公开,对党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公开的全部公开。三是试行“公推直选”。改革党组织提名候选人方式,实行党员、群众、上级党组织和个人自荐四结合的推荐办法。改进选举办法,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党组织负责人公推直选试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四是探索党代表常任制。开展“三联系”活动,即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建立党代表接待日制度,发挥各级党代表联系群众、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五是建立民主恳谈会制度。规范基层党委决策程序,在决策前召开党内民主恳谈会,组织部分党代会代表和党员就有关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保证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经常性地参与党内决策,使各项决策在党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六是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漯河去年积极探索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方式,建立民主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保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对干部的任前审计、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制定领导班子和机关工作人员有错无为问责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规范领导班子行为。同时,组织16个市直局委的“一把手”在电视上公开述职,市委常委在常委会上公开述职,县区委书记在四大班子会议上公开述职,市直部门的工作实绩在《*》上公示,请群众评议,让社会监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