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人文组工形象

时间:2022-07-11 05:43:00

导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人文组工形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人文组工形象

人文精神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价值理念,业已成为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素,倍受社会各界推崇。组织部门要秉承人文精神,打造人文组工,我认为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尊重人才的个性和追求,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服务方式上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全面体现人文精神。

一、创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人文理念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只有与人才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知识由经济的潜在动力变为现实动力。离开了人,离开了人才,则无从谈起。组织部门作为管人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关爱人才、用好人才作为组织部门的第一要务。一要有新的人才战略观。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是前提。古人云: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在我们跨入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实施人才战略的责任感、紧迫感,把人才培养投入是收益最大的观念,体现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之中,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要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发展论得失、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原则,努力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弊端,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检验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标准,把那些有开拓精神、肯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努力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生动局面,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要有新的识人观。以人为本,识人是关键。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就是把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都要看做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只要能出成果、出效益、出贡献,就是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放宽眼界,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资历、唯职称的观念,把地域、体制内外的、有无学历职称的人才,都纳入我们的视野,不拘一格选人才。三要有新的用人观。以人为本,用才是目的。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过去用人方面最敏感、记忆最深的是看这个人犯过什么错误,受过什么处分,有过什么缺点,至于此人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绝活”,大都不会深入去了解和掌握。这就使有缺点、犯过错误的人才,往往陷于“永无出头之日”的困境,造成人才的浪费。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只是一种良好愿望。鲁迅先生也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所长必有所短。因此,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人才效用的充分发挥,真诚地尊重人才特点,真诚地包容各类人才,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失误,宽容他们的个性。“取之至宽而去之至狭”,“去其长而避其短”,积极营造允许犯错、尊重个性、相互信任、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让具有各种特质、各种性格的人才都能找到发展创业的舞台和空间。

二、把住关键,致力构筑促进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打造人文组工,关键是要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法则,不断创新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切实建立能够满足人才各种诉求、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一是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要着眼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要,根据各类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探索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可持续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当前要切实加强党校、行政院校建设,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干部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时,要大胆走出去,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学习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一批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外出学习培训,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战略思维能力。积极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大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实用人才建设,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广校和职校为依托,加大农民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通过培养,促使人才在更新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进步,由此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要完善人才选用机制。要牢固树立“用人为公,人尽其才”的理念,切实做到以“德”用人、量“才”用人、看“绩”用人,积极构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选用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建立以业绩为基础,以群众公认、社会公认和业内公认为依据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本地区上下切实树立“唯才是举”、“以发展论是非、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要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凡进必考”机制,认真落实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聘用制、辞职辞退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打破人才的地域、身份限制,开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快车道”,使所有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要努力形成人才流动的市场化机制。积极建立以人才交流中心为龙头,以各类中介组织为补充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胆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盘活用好现有各类人才。三是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要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变传统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人才单位、部门所有为社会共有,加快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要严格把握人才发展规律,认真制订和落实有关人才引进、激励、保障等管理政策。当前要坚持按照“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多途径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要结合县情实际,积极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相挂钩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和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为各类优秀人才建功立业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强化服务,真实体现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

组工干部最直接的工作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要贯彻人文精神,就必须明确组织工作就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在推进组织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的全过程中,必须时刻注重导入情感元素,紧密关注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体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一是要树立亲和形象。组织部门干部因岗位的特殊性,在干部群众的心目中常常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干部群众除了敬慕之外,还有些不好接近、不便接近或甚至不敢接近之感。因此,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组工干部的亲和力,塑造可亲可敬的形象十分必要。必须努力克服当前组工干部与人交往中,存在的禁闭心态、刻板心态、优势心态和迎合心态等不良心态,在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的过程中,要态度平易,言语真诚,做到平等待人、宽以待人,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知心朋友。在工作中要多给工作对象一份信任、一份鼓励和一份关爱,充分尊重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人”的价值和追求,从而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的潜能。二是要改进服务方式。最根本的就是,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合理需求要尊重和引导,对于正当的权益要保护和实现。要多途径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经常深入农村、企业一线和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尤其要关注那些困难党员、离退休干部等弱势群体。通过建立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经常听取不同层次的呼声,使组织工作能够体现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要求。要乐于帮助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当党员干部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待遇时,要敢于为其撑腰,主持公道,对处理错了的要坚决及时纠正,切实关心爱护党员干部,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些宽松良好的环境。要常怀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主动与广大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交朋友,对知识分子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三是对内要关心机关干部成长。组织工作十分繁重,组工干部非常清苦。因此,在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导入人本主义的理念,在坚持严格管理、从严要求的基础上,要注重关心机关干部的思想、工作、家庭和业余生活,坚持定期与干部谈心交流,及时了解组工干部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想方设法给干部改善办公条件和经济待遇。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活跃干部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干部思想情操。要贯彻落实“三个留人”的机制,激发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机关干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