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22-07-11 05:38:00

导语:以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完善与保障,也需要社会共同信念、伦理道德等精神心理的教化与支撑。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在于社会基本秩序的祥和与安定,更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与安宁。党员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主体,也是人们群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和谐幸福,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加强党员干部和谐心理建设,以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促进党内和谐,进而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强化共同信念是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之本

和谐始于信念。我们党是由千千万万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凝聚而成的一个整体。加强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强化共产主义共同信念,既是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党员干部心理和谐的根本;也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石。

信念是灯塔。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信念是横跨死亡海湾的桥梁,它可以粉碎盲目的天性冲动,把人平安地送到遥远的彼岸”。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和快节奏容易使人心态浮躁,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甚至会使人走上歧途和绝路。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用共产主义信念来照亮思想和行动上的困惑,才能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和谐心理,始终走在时代和群众的前列。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心中长燃信念灯,用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来扫除阴暗心理,克服浮躁心理,保持和谐心理,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来看待个人得失荣辱,积极投身党的事业。

信念是脊梁。信念,犹如人身的“脊梁”和大厦的“支柱”。党员干部如果失去了信念,就像一个人没有脊梁,就会瘫痪;就像一座大厦没有支柱,就会倒塌。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都是从信念滑坡、信念失守开始的,以致个人心理失衡,私欲膨胀,头脑发昏,在关键时刻辨不清方向、站不稳立场、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党员干部要像挺直自己的脊梁一样,坚守党的信念,用信念来调整心态,约束言行,鞭策自己。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树和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

信念是力量。信念是推动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党员干部有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执着与追求,心中就自会有明丽高远的碧空,才能从现实的表象和个人的世界中超脱出来,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永不懈怠的斗志、百折不挠的韧性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激情满怀的投身于事业和生活。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艰难困苦的建设时期,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始终成为激励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当前,我们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迷惘、焦虑、浮躁的心理,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诱因。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党员干部更要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以更加清醒的政治头脑、更加健康向上的和谐心态,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看待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为推进党的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二、注重自我调节是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之源

和谐源于内心。一个心理和谐的人,方能以欣赏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来认识世界、包容万物,真正实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党员干部只有时刻注重自我心理调节,始终保持一份健康向上、自然平和的和谐心理,坦然地面对现实生活,平静地应对诱惑与挑战,才能获得成就事业、升华人生的快乐。

要正确认识自己。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在今天,这一哲言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带来深刻的启示:世上最容易的事莫过于知己,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理,别人往往无法深入你的内心;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知己,人的眼睛总是向外看,能看清别人的脸,却往往看不见自己的脸;世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知己,只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人生定位与个人的优缺点,才能多一份清醒,少一份浮躁,脚踏实地的成就一番事业。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有的过高的估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了不起,心比天高,浮躁取巧,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之上;有的消极的对待自己,缺乏事业心、责任心与自信心,精神颓废,毫无生机。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一些党员干部走上了迷失自我、膨胀自我的沉沦之路。正确认识自己,就要自觉把自己放在党的事业和发展大局中去审视、去定位,做到经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修正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真正找准人生定位与发展道路。

要善于把握自己。一个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人,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创造人生的奇迹。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力的时代,我们免不了要受那些“糖衣炮弹”的袭击。有些人走进了监狱,有些人却产生了抗体;有些人做了墙上的草,有些人却成了山中的竹。可以说,人生的迥异,就在于把握自己的差异上。党员干部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党员干部是特殊的群体,手中或多或少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资源,更容易被名利所诱,更难于把握自己。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贪赃枉法、腐化堕落,根子上都是心理防线的溃败,在名利美色面前丧失了把握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党和人民的罪人。把握自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断修养而成的坚强意志。要有日省三身的自觉,常怀平常心,保持进取心,坚持律己心,始终坚守心灵的健康美。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不被名列所动,不被权力所迷,不被美色所惑,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保持心灵的和谐美。

要学会超脱自己。《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讲的是有些人一生总有几个“忘不了”,如对金钱忘不了、对名利忘不了、对儿孙忘不了……。就是因为人生有这么多“忘不了”,才让一些人终生所累,甚至至死不悟。当今时代,经济的重压、社会竞争的激烈,使人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挤压,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党员干部能否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平和的心境来处之,是一种处世的智慧。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不能从个人的欲念中超脱出来,有的成为了金钱、名利、地位、儿孙的奴隶,有的则走向了“厌世”的极端,这些既不利党员干部的自身健康发展,也严重危害了党的事业。党员干部要从容地应对竞争与挑战,坦然地面对困难与挫折,平静地看待个人荣辱得失、进退去留,就必须学会超脱。学会超脱,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当随波逐流的懒汉;也不是对事业、工作、生活的漠然,而是对金钱、权力、荣辱等身外之物的超脱,做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得失皆坦然,进退亦潇洒。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党员干部心理和谐之基

和谐基于教育。实现党员干部心理和谐,既是党员干部日常修养的功课,也是各级党组织应尽的职责。各级党组织要把大力推行心理教育作为实现党员干部心理和谐的一项基础工作,创新方法,带着真情,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疏导不良心理情绪,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健康、和谐的心理。

重在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们情感、意志的体现。心理素质强的人,能庞辱不惊、乐观处世,即使身陷逆境,也能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直至最后胜利。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喜怒于色、消极悲观,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愤世嫉俗、无所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比较高,但心理素质却很差。有的经不住表扬,一受表扬就得意忘形;有的挨不得批评,一挨批评就勃然大怒;有的受不得挫折,一遇挫折就怨天尤人。由于心理素质差,使得这些党员干部容易被外界所左右,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能与同事和谐共事、与社会和谐相处,轻者一事无成,重者害人毁己。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党员干部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并把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为党员干部培养选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应对困难、战胜与挑战、超越自我的心理素质。

贵在落实人文关怀。要正视和尊重党员干部的心理需求和正当权益,建立健全支持和促进党员干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为实现党员干部心理和谐营造良好的机制和氛围。要保证党员干部民主权利。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刚性、具体的保障党员干部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畅通党员干部民主和利益诉求的渠道,从而确保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得到实质性而不是形式上的保障。要完善党员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前提下,不断扩大党内民主,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切实保障和落实党员干部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努力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导向。要帮助党员干部排忧解难。要切实关心困难党员干部的冷暖,尤其要认真做好下岗职工党员和农村老弱病残党员群体中的扶贫解困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的难题。要认真落实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认真倾听基层党员干部的呼声,主动关心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正确疏导党员的错误认识和不良情绪,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娘家人”、“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