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10 03:46:00

导语:城市化进程中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需要,也是认识和解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要求。根据这一精神,我们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分类施教、分层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带来的“四个多样化”格局,要求对党员实施分类教育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彻底打破,江干农村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农耕走向非农、由单一走向多元”,伴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各种经济组织的涌现,逐步形成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社会新格局,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从我区情况看,全区17000多名在册党员和1000多名流动党员中,除30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外,其余近15000名党员组织关系在社区、村以及“两新”组织当中,不同类型党员的构成使得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要求。为此,实施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是适应“四个多样化”的客观需要。

2、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三化”转变,要求对党员实施分类教育管理。随着“城市东扩、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江干区已经成为“城市东扩”的主战场,正在全力推进大都市中心区建设。农民市民化、产业非农化、农村城市化是江干推进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面临着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大调整,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碰撞,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实现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构建新机制、塑造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依靠党员队伍这支先进的政治力量,最大限度地带领、带动普通群众合心、合力推进城市化。为此,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党员实施分类教育管理,抓住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这两个重点来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是推进我区“三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二、我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总体情况

1、我区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截止到2005年底,我区共有党员18021名,在册党员17015名。其中机关党员1445名,农村党员2545名,社区党员7783名,企业党员3074名,事业单位等其他党员2168名,流动党员1106名。在17015名党员中,女党员4918名,占总数的28.9%,60岁以上党员5562名,占党员总数的32.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党员7914名,占党员总数的46.5%。

2、我区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总体情况。从2003年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开始,根据我区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把全区党员分成六大类即机关事业党员、企业党员、城市社区党员、撤村建居新社区党员、农村党员和流动党员,开展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按照机关事业党员抓示范、企业党员抓基础、城市社区党员抓巩固、新社区党员抓提升、农村党员抓接轨、流动党员抓服务的方法,使我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组织设置上,通过市场组建法、行业组建法、项目组建法、特色党支部、特色党小组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组织设置的合理性;在教育方式上,各镇、街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党员特点,创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方式,全区形成了大会讲课集中学、支部结对帮着学、流出党员联系学、宣讲骨干辅导学、先进典型引导学、开设论坛讨论学、主题实践结合学、解决问题干着学等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在教育载体上,我们探索建立了党员阳光服务站(采荷)、党员民情工作站(闸弄口)、党员爱心充值站(凯旋)、党员加油站(四季青)等载体,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搭建工作平台;在教育机制上,我们先后建立了党员“三亮相”制度、党员“双联”(联户服务点、联事先锋岗)制度、党员扶贫帮困制度、党员学习考评制度、党员谈心评议制度、党员过错告诫制度、流动党员“三三”工作法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

但是,随着我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城市化已经成为江干的主旋律。如何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新社区(撤村建居社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农村和新社区不同类型党员的作用,逐步形成推进城市化的合力,是当前我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区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针对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新社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深化我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调整组织设置、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办法,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

三、我区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1、调整组织设置。为使党的组织设置便于党员开展活动、便于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发挥作用,采取了“下分、上统、散合”三管齐下的方法,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一是“下分”,支部建在村组里。我们根据党员年龄、职业、特长等不同特点,在探索建立村行政支部、企业支部、老年支部、文艺团队支部等党组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好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这项工作。村民小组是农村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村民小组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关键作用。由于江干农村存在组级经济,村级大集体和组级小集体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同时,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随着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保障方式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村级党组织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如何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村民小组的领导,通过组一级党支部凝聚党心、聚合民心,发挥好带动、示范、桥梁、纽带、引导、沟通作用是江干城市化进程中组织调整的必然要求。2006年初,我们在九堡镇城市化最前沿的三个村进行了支部建在村组上的试点工作,将党员分编到组,让党支部直接建立在村民小组上。目前,九堡镇已建立村组党支部近100个,村组党支部和党员在宣传政策法规、促进大项目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发挥了较好地作用。二是“上统”,两新组织统一挂在镇(街道)社会工作党委。随着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工作的实施,到2002年底,我区原村属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任务。同时,随着新引进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给我区实施区域性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今年以来,我们在四季青街道开展了建立社会工作党委的试点工作,对规模较大的原挂靠社区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统一收编,成立四季青街道社会工作党委,统一领导和指导区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三是“散合”,依托镇(街道)党员活动中心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2005年以来,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实施了流动党员“安家江干”工程,全区各镇、街道共建立了8个功能齐全(两室两站一窗口)的党员活动中心。同时,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把散落在全区的1100余名流动党员,依托党员活动中心的流动党员管理站,在综合考虑流动党员的地域、行业、特长等因素的同时,建立了36个流动党组织,为开展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创新教育方式。目前,全区28个撤村建居新社区、25个行政村中,党员6658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3869名,学历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党员3912名,无职党员4139名,在职党员2519名,流动党员309名,两委会成员263名。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我们采取因人施教的原则,把党员分成五大类,即以两委会成员为主的骨干类,以企业主和企业员工为主的企业类,以退休党员和普通村民为主的无职类、以下岗人员和老弱病残党员为主的困难类、以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类。按照“三个多样化”的要求,加强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在分类教育管理过程中,结合党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1、对骨干类党员,实行目标管理。采取定目标、定要求、定时间、定考核的“四定”措施,促使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生力军”、“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2、对企业类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由企业和企业所属镇、村党组织进行双重管理,既引导党员立足发展作企业职工的带头人,又倡导党员积极参与和谐镇村的建设。3、对无职类党员,实行设岗定责管理。按照组织设岗、公开认岗、引导履岗、每季议岗、年度评岗等方法,使党员在服务中受教育,在服务中增强党性。如彭埠镇和丁桥镇在各村建立了宣传教育岗、民情收集岗、村务监督岗、民事调解岗、帮扶求助岗、文体活动岗、治安巡逻岗和环境卫生岗等岗位为党员设岗定责,使党员无位变有为。4、对困难类党员,实行结对帮扶管理。开展年轻党员与老弱病残党员“1+1”的学习帮扶结对活动。5、对流动类党员,实行专人联系管理。由党组织负责指派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同时,利用春节外出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每年组织他们集中开展党课补课教育。

二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关键是要“有的放矢”。近年来,我们把丰富党员教育内容作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努力使教育内容达到“党员有所需、组织有所应”。如针对骨干类党员,重点以增强“双带”本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每年区、镇两级的分层分专题教育培训和安排部分人员跨岗交流煅炼等方式,以提高他们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针对企业类党员,重点以开展“双培”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组织岗位练兵、送党课到企业等方式,努力把党员培养成企业的骨干,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达到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针对无职类党员,重点以开展“双提高”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等举措,提高党员再就业能力、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针对困难类党员,重点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关心关爱机制,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信念、坚定信心。针对流动类党员,重点以强化党员意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完善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管理,要求他们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

三是活动载体的多样化。实践证明,有效的活动载体,是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党员保持和实践先进性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们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党员的不同特点。重点开展了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载体活动,教育和引导党员发挥作用。首先是编织“一张网”,为党员教育管理搭好平台。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阵地”的要求,充分整合辖区党建资源,建成了8个街道(镇)党员活动中心为重点,220余个规范化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党的活动阵地网络,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其次是建好“一支队”,为党员服务群众搭好平台。根据辖区党员的特长,组建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定时、定人、定点,引导党员经常性的开展便民服务。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近200支,2000余名党员主动报名参加。第三树起“一面旗”,为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奉献搭好平台。在全区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经营户”等主题实践和竞赛活动,真正使党员成为“平常时刻看得出、困难时刻站得出、关键时刻豁得出”的先进表率。如九堡镇大项目建设临时指挥部党支部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各动迁组设立党员先锋岗,提出了“一组一天一户”的征迁目标,确保了大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第四是架起“一座桥”,为党员联系群众搭好的平台。党员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直接触角。在先进性教育期间,我们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拆违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一名党员联系一户群众”的活动。如笕桥镇、丁桥镇开展的“串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的“三千”活动,让党员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把思想工作和宣传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在走访的同时,也让党员在实践中得到了煅炼,受到了教育。

3、建立长效机制。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贵在创新、重在坚持,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我区城市化进程中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性教育,我们按照“坚持一批、调整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逐步理顺城市化进程中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力求解决不同类型党员“谁来管”和“怎么管”的问题。一是理清职责,解决谁来管的问题。通过“下分、上统、散合”的方式,合理调整组织设置,建立和完善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使党员教育管理更具层次性、合理性。如在镇这一层面,主要发挥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管理、引导、监督、考评等职能,同时,依托社会工作党委和党员活动中心两大载体,重点抓好辖区内非公企业党员、流动党员的具体管理任务;在村这一层面,依托基层业余党校或党员活动室,搭建党员教育管理平台,重点是建立完善党的组织网络,开展党员集中教育活动,为村民小组党支部提供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场地、计划和资料。在村民小组这一层面,主要采取“错时学、结对学、交流学”等小型、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方式,重点做好本组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二是明确方法,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加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关键是掌握好教育管理的方法,目的是发挥不同类型党员的模范作用。针对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党员、流动党员和农村党员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因人、因岗、因需”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如我们在先进性教育期间,针对流动党员集中学习难的情况,采取建立流动党员库、下发学习积分卡、举办党员活动日等手段,积极引导和教育流动党员增强党性意识,主动融入,消除“局外人”的思想;针对农村普通党员开展设岗定责和“五个模范”好党员评选等活动,确保党员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农村老党员、困难党员采取送学上门、结对帮学等形式,确保党员教育的全覆盖;针对企业党员作用发挥难的特点,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把党员先锋岗、共产党员经营户和共产党员责任区等争先创优活动通过制度形式予以明确等等。

四、体会和启示

在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使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为党员认可、为党员欢迎,取得实效,必须要坚持好四个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实施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党员的特点,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的需求,因此,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明确党员权利和义务,监督党员履行义务的同时,更要按照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注重关心和关爱党员的生产、生活、思想等问题,多为党员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对无业党员,要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劳务输出等方式,努力拓展其就业途径。对家庭困难、年老体弱等困难党员,要通过结对帮扶和建立“困难党员基金”等形式,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适时为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对企业党员,要主动加强与企业主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解决企业党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对流动党员,要加强主动联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等。

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大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需求与导向的关系。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既要满足党员的个性需要,也要引导广大党员服从服务于大局。要根据不同党员的特点,通过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活动载体,运用正面为主的激励手段,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好平台,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具体化。

三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头与中间的关系。党员分类教育教育管理的关键是“抓两头、带中间”,要突出抓好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党员骨干队伍建设,通过一个人带一班人,一班人带一群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模范带头作用。要突出抓好对不履行义务的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分析原因,可以通过组织结对和谈话等形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同时,对无特殊原因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按时交纳党费的,应采取组织除名等方式,以纯洁党员队伍。

四是必须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形式与效果的关系。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既要创新方法,更要注重实效。要多组织开展一些党员感兴趣、想参加、愿意参加的活动,力戒为活动而活动,为完成任务而活动,真正达到“党员有所想、组织有所动”的和谐互动效果,进一步拉近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使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逐步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稳步提高,确保党员教育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