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村级组织“六事”制度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7-10 03:20:00
导语:推行村级组织“六事”制度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以来,浙江建德市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面推行以“干部理事、群众说事、按章议事、专人包事、便民办事、定期评事”为主要内容的“六事”制度。通过实施“六事”制度,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突出问题,建立党员干部服务农民群众的有形平台,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促使党员干部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基本做法
2005年9月份起,建德市在莲花镇进行了农村“六事”制度试点。在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经市委同意,借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全市全面推行“六事”制度。“六事”制度的基本做法如下:
干部理事。一是深入群众问事。问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详细掌握村情民意,要求每位村干部、党员(年老体弱的党员不作要求)必须联系3户不同类型的农户,并通过定期走访、个别了解、座谈问询等方式,掌握群众难事、急事和关心的问题,并认真如实地填写“问事”记录本。二是认真分析理事。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梳理,以书面形式整理了解到的群众生产上、生活上、发展上和村级组织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群众说事。一是随机说事。突发事、应急事、特殊事可以随时向村干部反映,村干部要随说随办、及时办理;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村干部个人难以处理的事项,村干部要及时向村两委报告。二是定期说事。规定每月不少于一天为群众“说事日”,有条件的村每半月安排一天“说事日”,凡是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群众都可到村两委说事。三是恳谈说事。不定期地组织群众代表召开“民情恳谈会”,让群众发表意见建议。村里对待群众说事要有说事记录本、有说事办理结果登记薄。此外,还要求在村务公开栏设立意见箱、公布说事电话,方便群众说事。
按章议事。一般性问题一月一议,急难性问题随说随议,敏感性问题村民代表参与议,全局性问题村民大会共同议。通过按章规范议事、解决问题,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专人包事。按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困扰发展的重点问题、影响稳定的焦点问题的要求,对群众反映的事情和经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员和村干部年龄、能力、文化、身体状态等实际,安排专人负责处理,能解决的尽快加以落实,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本村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以指定专人代办、建议上级协调等方式争取解决,以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便民办事。人口多、群众办事不方便、有条件的村要建立和完善便民服务站,及时办理群众需要村里解决的事项,全程为群众代办需要到镇和市里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不具备条件建立便民服务站的村,确定农村工作指导员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群众代办。
定期评事。每季度末确定一天为集中“评事日”,由村两委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理事”、“说事”、“议事”、“包事”、“办事”情况,并对“包事”和“办事”情况进行评议和测评。对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事项,责成“包事”、“办事”责任人限期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包事”、“办事”责任人是党员的,“包事”、“办事”的结果纳入到党员量化积分卡考核中;在年终党员“双争双评”和村干部述职评议时,把“理事”、“包事”、“办事”作为重要内容。对“包事”、“办事”群众不满意达到2项(次)的,是党员的不得评优,是村干部的扣除20%的年度考核奖。对“包事”、“办事”群众满意率高的党员和村干部,可以作为评优的优先条件之一,并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评事”结果一般在评事日后的7天内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党员和村干部每年的“包事”、“办事”的累计情况,在下一届村级组织换届时要向村民公布。
二、主要成效
建德市农村“六事”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使干部经常深入群众,与村民面对面地交心谈心;以议事的方法使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地作出决策;以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心系群众生产生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以评议的手段使干部公开管理村务,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从而使农村干部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六事”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较好,其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解决了少数党员干部“不干事、不作为、不民主、不廉洁”问题。“不干事”、“不作为”主要是少数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无所作为,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少数村干部专注个人事业,对村集体事务态度冷淡;少数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存在着村两委负责人干、其他党员干部看的消极现象等等。“不民主”、“不廉洁”主要是少数村集体重大事项决策和财务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个别村两委负责人管理村务不按章办事,随意性大,方法粗糙;个别村干部说话凭狠气,处事讲义气,解决问题靠霸气;村务管理“不民主”与村干部“不廉洁”相辅而行,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负责人违法乱纪案件呈上局部上升态势等等。“四不”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挫伤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完善、制度强化、制度创新来约束“四不”行为,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层。
二是构建了党员干部主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农村人口流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专注于个人致富,服务群众的宗旨观念有所淡薄,一些唯利是图的思想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有了市场;一些村干部对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以“官”自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付了事,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手段单一、态度急躁、方法简单、办事效率不高;少数村党群、干群关系日渐冷淡,一定时期甚至形成对立等等。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设计一些载体,建立一个平台,促使农村党员干部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群众门、知群众事、解群众愁,使党群、干部关系进一步融洽,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是形成了破解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焦点问题的长效机制。当前既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新农村建设以及其他各项事业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给予基层群众一种比较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则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少数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复杂,群体性冲突、集体上访在一定时期呈上升态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和谐音”。因此也需要我们探索一种行之有效、能长期发挥作用的机制,来促使基层党员干部勇于去破解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焦点问题,确保一方群众安居乐业,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社会基础。
- 上一篇:街两级社会工作党组织
- 下一篇: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