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执政理念构建和谐地区

时间:2022-07-10 09:00:00

导语:转变执政理念构建和谐地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转变执政理念构建和谐地区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时期是多事之秋。武陵区作为常德市的中心城区,经过几届区委、区政府的不懈努力,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近两年来,武陵区委、区政府适时转变执政理念,在突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的同时,积极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构建了一个较为和谐的新武陵。

一、树立超常发展观念,夯实和谐的物质基础

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武陵区委、区政府认识到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2002年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加快发展上打破常规,彻底摆脱各种形式主义的羁绊,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为全面协调发展构建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到2007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在全市率先进入全面小康。"三年多来,武陵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2年、2003年、2004年区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4.4%、15.3%、16.3%,2005年上半年增长10.8%;财政收入同步增长,2002年增长12.2%、2003年增长22.1%、2004年增长21.31%,2005年上半年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6244元增长到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39元增长到4100元。

2002年来,武陵区委、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全区经济建设的活力。为解决抓经济工作的精力总是难以集中的突出问题,对全区"双文明"考核办法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考核内容上只保留财政工作、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环境、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稳定等10项工作,考核指标较以往减少67%,对乡镇、街道的招商引资、财政工作和优化经济环境的考核分值占到了总基分的85%,对区直单位的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环境的考核分值也达到了50%,使考核这个"指挥棒"真正指向了经济工作。为形成"百个部门跑项目、千名干部引客商、万众一心抓发展"的热潮,实施了全民招商的战略。明确规定凡是财政拨款的区直部门,每个单位每年至少从区外引进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对招商引资的中介人,区财政直接给予奖励;对引进投资项目的单位,按项目税收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成。2002年来全区已累计发放招商引资奖360多万元,全区共引进项目300多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800余万美元。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对区属各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集中规范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保值增值,并通过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目前,全区已集中区属单位国有资产原值2.6亿元,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融资基础。

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武陵区始终突出"工业扩规模、三产提品质、农业创特色"三大重点。在工业发展上,区本级每年安排工业发展基金800万元,用于支持工业发展。2002年来,全区共投入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了武陵工业新区,其核心区面积达1500亩,入园企业已达到52家,并形成了"一区带两园"的格局。目前,全区工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塑料制品、机械电子和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增长9.7%、28.4%、60.3%,2005年上半年增长43.4%。涌现出了汉光科技、天马电器、金芙蓉化纤、贺童食品、新康食品、金城新型建材等一批发展后劲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名优企业。在三产业的发展上,加大对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培育力度,不断拓展三产业发展空间,现已形成观光休闲、餐饮娱乐和社区服务等门类齐全、发育完备的业态体系。同时,突出建设专业市场,已经在建和建成了火车站综合市场、钢材交易大市场、武陵农资交易市场、富民动物交易市场、兴隆装饰材料城、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等。这些专业市场的建立,不仅繁荣了贸易,更重要的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如钢材大市场的建成,已基本解决我市机械工业原材料采购半径过大、品种不配套、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三产业作为武陵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近几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已达60%以上。在农业发展上,依托城区市场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8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了6.5万亩;依托交通、旅游干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基本形成了207国道绕城线20公里休闲观光带;依托高新农业科技园,发展以种子种苗为主的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种苗工程和高科技种植,建成了以博圃种业为核心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二、树立协调发展观念,建设和谐的社会事业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相处,关注基层、关注民生,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武陵区委、区政府树立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狠抓了社会事业建设,大力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尽力使群众安居乐业。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工作方面,狠抓了扩面、续保等工作。据统计,全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已逾万人,2002年来,全区已累计发放养老金1.5亿多元。低保工作方面,全区有2.25万人享受低保,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2002年来,全区已累计发放低保金5000多万元。2004年,武陵区还对农村特困人群展开了特困救助,共救助1425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7.1万元。在就业与再就业方面,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了社区服务中心、再就业广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及各社区居委会社区就业服务大楼。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各社区居委会、街道与市区劳动部门及外地重点劳动力市场基本做到了上下联动、信息畅通,为求职者无偿、公开、便捷地提供信息。构建了以区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覆盖全区的就业培训网络。通过深化社区服务、项目开发、劳务输出及政府出资购买等不断开发就业岗位,2002年来已累计实现就业2.5万人。以武陵区为代表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被誉为"常德模式"在全国推广。针对农民缺医少药,因病致贫或返贫的问题,在全区各乡镇启动了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此外,为解决农村有些孤寡老人生活难以自理的问题,2003年来,还先后在东江、芦荻山、丹洲、河伏等乡镇修建了敬老院,对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目前,全区集中供养孤寡老人人数已达300多人。

2、加快社区建设步伐。近几年来,武陵区按照"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方式,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起了家庭便民利民服务、文化体育健身、敬老服务、扶残助残服务、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环境卫生服务等十大网络。城东街道、城南街道、三岔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被列为全省社区服务试点单位。2003年来,武陵区委、区政府提出采取"政府投入为主、社区自筹为辅"的方式加大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改造力度,按每个居委会建房补贴15万元的标准,通过3年的时间使全区各社区的服务用房面积达到300-500平方米的标准。截止目前,区财政已累计拨付资金410多万元,先后新建和改造了红卫、西园、方家巷、体育东路等26个社区的服务大楼,全区每个街道都有一批设备新、功能全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2年来全区共投入县乡公路建设资金1020万元,共新建、改建18条公路,总里程46公里,超过省市下达指标公里,正朝着实现"村村通硬公路"目标迈进。从2004年起,按修建或改造一个农村村部区财政拨付1.5万元的标准,启动了农村村部建设工程。目前,全区已新建和维修村部17个,完成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区财政投入113万元,对芦荻山乡、河伏镇、丹洲乡三家卫生院的医疗用房进行了整体维修和更换医疗设备,使医院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针对农村村干部工资兑现难的问题,在合理确定村干部职数的基础上,将人平每年7200元的人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2002年来,全区共筹措资金14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改造面积达2.9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15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城区小学"千万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达4058万元,新建教学用房11幢,面积达2.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B级危房12幢,面积达1.5万平方米。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为引领武陵经济发展这只大船向着胜利的方向劈波斩浪,奋勇前进,武陵区人民万众一心,大做"团结"文章。一是形成了一个团结坚强的决策层。2002年换届以来,区委常委始终坚持做团结的表率、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针对去年武陵区的特殊情况,狠抓了领导班子的情绪稳定和广大干群人心的归结这两项工作,努力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全区经济建设工作热火朝天;大力推进民主集中制,实行了常委分工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二是形成了几大家空前团结的大好局面。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人大、政协充分发挥其立法监督、参政设谋的作用,为区委决策的制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积极献言献策,并直接参与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环境等全区重点工作中去。三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狠刹吃喝玩乐、请客敛财、收受礼金的歪风,实行党员干部红白喜事请客报告制度,形成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尚。

2、打造高效廉政的干部队伍。一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和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2002年以来,共有100名副科以上干部走上了区乡两级领导岗位。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02年以来,共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150多名。二是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了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三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抓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机遇,不断巩固"先教"成果,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双优"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3、打造安定祥和的综治局面。一方面,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增强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努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一是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建立了不稳定因素旬排查报告制度。全区开通了三条信息渠道,即以区委办为主体,直接从各乡(镇)、街道及区直各单位了解社会动向;以区政府办、信访局为主体,通过信访渠道了解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区稳定办、公安分局为主体,通过秘密途径获取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二是严格落实包保化解责任。对近年来的涉稳问题和重点群体,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包保化解责任,对重点问题和重点对象逐人逐问题建立包保责任制。三是严格、及时落实政策。在化解涉稳问题时,狠抓了政策的及时落实。该区财政拿钱解决的一分钱不少,而且一天不迟。同时,本着"个别问题个别处理,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的原则,尽力帮助涉稳群体解决实际困难,送去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今年来,全区82起涉稳问题共有75起得到了妥善处置和有效化解,成功处置率达91%,并且实现赴省进京上访"零指标"的目标。另一方面,突出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加强"一中心五网络"和"186"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了大治安大防控的工作格局。区、乡(镇)街道、部门、社区(村)均建立了强有力的平安创建指挥调度体系,加强指挥、调度、协调;建立了以治安排查、信息预警、包干负责、部门协同、多警联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严打长效机制。对各种防控力量进行合理调配,科学安排,确保了全天候有警察、有防控力量上岗上位,形成了24小时全天候严密防控。今年来,武陵区的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