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高地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时间:2022-07-10 08:41:00
导语:构建人才高地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津市市委按照人才兴市、发展定位的要求,构建区域人才高地,支撑“三个工业板块”建设,着力打造人文津市、诚信津市、活力津市,在解决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在县域人才机制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津市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津市26.1万人口中,拥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5592人(不含驻津单位),人才总量占人口总量的比率为2.1%。其中党政人才810人,专业技术人才409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90人,分别占人才总量14.5%、73.2%、12.3%。从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2103人,36—45岁的1834人,46岁以上的1655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37.6%、32.8%、29.6%,三个年龄段人数比为1.4:1.1:1。从人才队伍学历结构看,研究生1人,本科906人,大专2379人,中专及以下2306人,研究生以下学历人才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6.2%、42.5%、41.2%。从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3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2020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636人,人数比为1:4.6:3.8。从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来,工业类人才1732人,社会事业类人才3307人,其他类人才553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31%、59.1%、9.9%,类别人数比为1:1.9:0.32,从人才队伍分布结构看,党政机关拥有人才810人,事业单位拥有人才3740人,企业拥有人才1042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4.5%、66.9%、18.6%,其人数比为1:4.6:1.3。
未来5年,津市共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9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8人,农村乡土人才542人,社区管理人才58人。专业技术类以教育、外语、机械、盐化工、医药生化、食品等为需求重点。农村乡土人才类主要急需市场营销、项目经济、农业开发、产品加工及各类经纪人等人才。街道社区急需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等人才。企业经营管理类在综合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策划、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均有人才需求。以上人才获取途径除少部分靠本市培养外,大部分要靠引进,普遍要求年龄在30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对职称及技术工作时间不限。
二、津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实践
1、用人机制体现特色。近年来,津市各级党委、政府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高度重视人才开发。一是政治上给桥梁。加大了知识性党政领导人才的选拔使用力度,主要体现在从优秀人才中选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他们有参政议政的机会。二是经济上给待遇。教育卫生系统探索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年薪制的岗位结构工资制。省机电学院还在引进人才方面推出了给房子、给安家费、给高薪的政策。湖南汽车车桥厂实行了建设人才公寓引才、拨专款购房留才、给重要岗位用才的举措。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还与拔尖人才结成对子,定期探视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解决困难。三是发展上给舞台。一方面把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放到振兴地方经济的战略高度考虑,启动实施了“12345”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工程,更新了观念,转变了作风,提高了驾驾驭市场经济和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营造人才队伍大环境,成立了老年科协和专家智囊团,定期召开座谈会,充分发挥离退休知识分子及高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人才的作用。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高科技人才与智力,共享发达地区高科技成果,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津市石油化工仪器有限公司,借深圳高科技人才智力开发新产品,先后成功研发石油化工仪器200多种,年创产值过千万。
2、激励机制趋于健全。津市按照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业、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报酬上拉开档次。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绝大部分企业均按技术岗位及贡献大小,实行了分配向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的倾斜,在收入分配上拉开了档次。二是奖励上突出重点。津市科技大会出台《津市市科技人才奖励办法》,对在全市科技进步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企业技术人才,给予重奖,建立了科研创新成果奖励机制。三是考评上导向科学。主要通过定期选拔拔尖人才、科技明星及科技带头人等活动,表彰企业技术人才,实行公正、公平考评,形成了正确舆论导向,增强了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津市市委、市政府跟踪企业全面改制过程,跟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针对企业技术人员退休、下岗、辞职等实际问题,从有限的财政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为部分企业技术人才解决养老保险,使退下来的技术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除了在职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如该市先后对原螺钉厂高级工程师罗家斌、酶制剂厂高级工程师王业鹏、电子管厂高级工程师沈永力等6名有过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工资都纳入了社保统筹。同时,津市市委、市政府还建立完善了政府特殊人才津贴制度,设立了人才专项救助基金,使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吃上定心丸。
4、管理体系更加配套。一是完善了有形人才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求职人才与用人单位两个市场主体的到位率。近三年,通过人才市场的运作,共引进和安置431名人才就业。二是成立了市人才培训评价考试中心,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为有关部门和单位公开招聘了各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共216名。三是健全了一系列人才市场管理的政策,如“无门槛”吸纳人才制度、人才“准入”制度、人才“绿色通道”、市外人才“柔性流动”制度等,使人才流动有章可循。
三、津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不合理。一是总量偏少。津市各类人才仅5595名,只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1%;与该市过去经济繁荣时期相比下降了0.5%,这样低的人才比例状况,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很不相适应。二是层次偏低。津市4092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36名,只占人才总数的10.7%,只有中级职称人才的21.6%,仅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17%。全市研究生仅一人,且不具备硕士学位。津市交通、建设两大系统无一名全日制本科生。全市仅有两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已退休在家。三是分布不匀。津市企业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总数为1042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92名,初级职称842名,分别占同级别职称人数的1.8%、9.5%和51.5%,特别是企业中的各类技术工人,在企业的关停并转和改制中,流失严重,流失比例达70%。而大部分人才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且又拥挤在教育卫生两大系统,呈现明显的“头重脚轻”。四是专业结构欠佳。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社会事业类的教育、卫生等系统,而企业中的机械电子、轻工食品、信息技术、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人才相对缺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人才空缺,如纺织、房地产等,企业中更缺乏高层次技术骨干和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学历结构中,大中专以下学历人才多,本来人数较少的本科学历中又以中央党校本科学历居多。
2、流动不协调。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津市企业中1988年至2003年外流人才达755名,曾作为该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的丝绸、电子等行业人才几乎全部外流,少数企业全日制工科大专人才都没有了。近三年,教育卫生系统流出了36名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而近三年来,津市考入各类高等院校的大中专生为1585人,其中本科生803人,但同期回津市工作的仅209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为35人,本科生中90%以上为师范类。同期外引人才为250名,流出人才是流进人才的近2倍,且流出人才全部为成熟性人才,而流进人才大多数是生疏性人才。
此外,还存在思想不稳定,培养有顾虑,供需矛盾大等问题,使津市人才在部分行业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青黄不接局面。
四、津市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整合党政资源,打造人才开发三个平台。一是打造组织领导平台。津市市委、市政府明确科教兴市战略,树立“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增长点,是一把手第一位的工作”的理念,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津市市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下设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加强对全市人才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同时,要将人才开发工作提高到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对市直单位、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并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人才环境的改善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党政一把手成为抓人才工作的责任主体,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证。二是打造政策调控平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津市市2005—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关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三个文件,明确人才开发两大战略目标:(1)全市人才战略总体目标。从2005年起每年通过引进、培养和柔性流动等途径,新增2名研究生、50名本科生、100名大专生、1000名中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到2010年使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人才率达到7.6%;(2)全市人才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包括设立特殊人才津贴,建立优秀人才重奖制度,创建“工业板块科技人才创业园”,建成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卫生城市、交通模范城市、学习型城市等,努力营造和不断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区域发展环境。三是打造运作推展平台。重点是实施人才开发三项工程:实施“12345”干部教育培训工程。每年有计划的选派10名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20名干部到市骨干企业兼职,30名干部到基层指导改革与发展,40名干部外出谋职创业,50名干部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向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实施“五百”育才工程。即以省机电学院、湖南汽车车桥厂、湘澧盐矿为依托,培养百名优秀技工人才;以职教集团、一中教育集团为依托,培养百名优秀教师;以人民医院为依托,培养百名优秀医护人员;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农广校为依托,培养百名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以民政局培训中心为依托,培养百名优秀社区管理人才。实施“千百十”乡土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三年到五年的不懈努力,培养选拔1000名乡土拔尖人才、100名高级职称农民技术员、10个产值过100万元的乡土人才基地,带动和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000—3000元。
2、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事制度三项改革。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机,突出抓好高素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一是加大公务员公招力度。要在30岁以下、3年以上工作经历、所学专业与津市“三个工业板块发展战略”和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相匹配的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专职人员中,有计划地公开招考一批乡镇长助理、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和局长助理,并采取“先考后进”、“先试用后录用”、“先干后提拔”的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提拔使用干部。二是抓好企事业单位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要鼓励事业单位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引进一批人才、培养一批人才、储备一批人才(均要求本科和研究生以上)。三是抓好高校毕业生的引进和安置工作。对到津市就业的研究生,由组织人事部门引导安排到机关或事业单位从事对口专业工作;对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要指导安排到对口的事业单位或推荐到“三个工业板块”中效益较好的企业就业;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新增人员,本科以上必须达到50%以上。
3、推动网络信息化,发展人才交流三个市场。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人才市场有形与无形、近程与远程的有机结合,加强人才市场的辐射力。一是要提升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各类人才集市、高级人才招聘会,及时满足不同层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发展无形人才市场。建立“津市人才网”,开设“人才一线通”远程招聘系统,全天候为社会各界提供“一站式”人才供求信息。三是推动我市人才市场与国内各人才市场网站和高校人才交流的合作,保持才源畅通,服务便捷。根据用人单位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尝试猎头公司的运作。
4、围绕工业板块,培植人才发挥作用的三个载体。要以超前的思路,大力培植吸引和留住大量高层次人才加盟的三个创业载体。即培植“汽车工业板块科技人员创业园”、“盐化工业板块科技人员创业园”、“特色食品工业板块科技人员创业园”、“嘉山工业新区科技人员创业园”。探索津市经济发展中的需求与国内先进科研力量进行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联合组成研究与生产的利益共同体;鼓励“三块一园”骨干企业,以及其他经营项目,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舞台;推行智力资本化战略,允许和鼓励“技术入股”;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三个创业园,提高三个工业板块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
5、优化区域环境,构建人才成长六项激励机制。要继续按照“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业、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思路,逐步形成规范、科学的六项激励机制。一是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收入水平。对在人才市场公开招聘的高层次毕业生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要参照人才使用指导价格标准,以需要、能力和绩效为导向,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用较高的待遇引才留人。二是实施行政企事业单位特殊人才津贴。对在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上做出特殊贡献或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要突破现行分配制度,实行不同档次的津贴发放。三是设立优秀人才“学术与科技成果奖”和人才使用“伯乐奖”。对获奖的优秀人才和用人单位主要领导,由市委、市政府给予奖励表彰。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在职务科技或管理成果转化中取得显著收益的,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五是推行人才职称改革。按照“个人申请、社会评价、单位使用、政府指导”的原则,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即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激活人才内在潜力。六是提高人才智力价值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允许市内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人才和特殊人才,采取业余兼职、兼薪等方式,进行智力柔性流动,盘活人才存量。
- 上一篇: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 下一篇: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亟需配套制度跟进
精品范文
10构建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