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7-09 07:01:00

导语: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它进一步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同时也给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做到在税费改革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巩固税费改革成效,是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年6月以来,余干县作为江西省三个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下,全县各基层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基本上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目标。同时,全县各级党组织以税费改革为契机,以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无人管事、无章理事”为重点,加大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推进了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内容的“三级联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健全了工作管理制度,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县35个乡镇场、412个行政村的1100多个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践有力地证明,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对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形成新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又为推进税费改革,巩固税改成果,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在减轻农民负担中增加积累,夯实基层组织的物质基础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税费改革试点中,乡村组织通过实行“三取消、二调整、一改革”,使农民减负总体水平达到了37.77%,极大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但同时由于在税改中取消了一部分行政性收费和政府基金、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村级组织,由于缺乏集体积累,长期以来靠向农民收取各项集资来维持运转,加上税费改革中规范了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致使在这些村级组织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因此,乡村基层组织要把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作为基层组织的第一要务,把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与提高农村生产力结合起来,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集体积累。

1、要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实现收支良性循环。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妥善处理过去的遗留问题,化解各种村级债务,是摆在当前基层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一个时期以来,相当数量的村由于垫税、村级集体企业亏损、大兴木土及超标招待等诸多因素,致使乡镇和村级组织负债现象较为普遍,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乡村债务久拖难解,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极大的阻力。一方面,由于村级债台高筑,一些村举债度日,许多该办的公益事业办不了,村里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失去了工作信心,工作上缺乏长远打算,村党支部在群众中威信受到严重的干扰,“群众心情不顺,干部说话不灵”,少数群众连应尽的义务也不履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要在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对村级债务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方法来标本兼治。要在弄清债务结构的基础上,该清偿的清偿,该剥离的剥离,能核销的核销。当前,许多乡村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承包、租赁、有偿转让等方式,盘活闲置或经营不善的集体资产,这是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化解债务,还要加强乡村基层组织的内部管理,压缩各种非生产性支出,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新的债务发生。

2、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费,改革了村提留征收和使用方法,基层组织在财政收支上普遍存在着“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矛盾。为了解决乡村生产效益不高、财政实力不强的问题,乡村基层组织要坚持“农内”与“农外”并举、当前与长远结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不断拓展财政增收的渠道。一要调整农业结构,做到“三个压缩,三个扩大”:着力压缩低效粮食作物,扩大高效经济作物;压缩普通大田作物,扩大精细栽培作物;压缩资源密集型作物,扩大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作物,全力增长主导产业。同时,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和地区特色的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二要优化农业布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规模”、“公司+农户”的发展思路,注重发挥各地的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配置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三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乡村集体的自身积累。同时,乡村要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3、要扩大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办大事能力的有效手段。要坚持以加强宣传为窗口,展示区域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兴办企业,从事生产开发,解决乡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困难,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乡村集体收入。为此,乡村基层组织要教育干部群众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打破“基础薄弱难作为、资金短缺难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基层干部强化前沿意识,淡化边缘意识,树立开放攻坚、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乡村基层组织要“软硬兼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乡村要加强交通运输、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外商的投资经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乡村组织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人人是投资环境,个个是投资形象”的教育,形成“你发展我铺路、你挣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要想为外商之所想,急为外商之所急,切实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做到诚心引商、热情助商、守信安商,使外资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二、在压缩财政支出中精减人员,激活基层组织的内在动力

当前,在乡村基层组织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超编严重是导致财政赤字严重、农民负担加重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采取配套措施压缩对乡村干部进行的财政负担,进行机构改革、精减人员势在必行。因此,充分抓住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搞好村级规模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等配套工作,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动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根据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规定,一方面要精减乡镇党政机构,归并设置过多、过散的事业单位,并对现有乡镇机构和财政负担人员进行认真清理,精减乡镇行政事业总编制的25%;另一方面,采取撤乡并镇措施,对人口数量少、地域面积小的乡镇进行合并,裁减乡镇数量。在采取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中,要以实行乡镇机构改革为动力,大力加强乡镇班子建设,把乡镇机构改革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结构,努力提高乡镇班子整体素质,增强整体功能。为了建设一个公正廉洁、团结合作、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在精简工作中,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有意识地鼓励竞争,在竞争中发现和选拔人才,调整班子成员。同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研究乡镇班子的状况与发展趋势,配备干部要做到干部素质与岗位要求的最佳组合,做到从岗位需要出发,配上最合适的干部,因事设人,事得其人。

2、以调整村级规模为契机,整顿软弱涣散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乡镇,重点在村。在这次税费改革中,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可以对村级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的行政村,在征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前提下,实行小村并大村。同时,要裁减村组干部人数,每个行政村按3—5人配备村干部。实行交叉任职,组干部一般由村干部兼任,减少组干部的补贴人数和补贴标准,压缩村级支出。以此为契机,要对一些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村级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在整顿过程中,必须围绕发展经济、奔小康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帮助贫困后进村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的路子。在班子建设上,可以通过采取“两推一选”等方法,把那些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群众拥护的人才选拔担任“一把手”;同时通过调整和精减班子人员,做到整顿后进的软班子,选举群众信任的新班子,建设民主管理的好班子,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3、以创办示范基地为依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进行撤乡并镇、调整村级规模和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必然出现一部分富余人员。对他们分流和安置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税费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因此,应当将分流和安置好富余人员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各乡镇要组建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社会服务中心,对分流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挑选充实到经济实体中去,充分发挥分流人员的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鼓励分流干部去领办、创办一批面向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的示范服务基地,或兴办农村各种经济实体。通过基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示范作用,既引导和帮助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又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同时,也达到了分流干部、压缩支出、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目的。

三、在规范征收方式中改进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整体效能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群众拥护、战斗力强、能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六难:村级干部选配难,集体经济薄弱办事难,群众工作开展难,干部待遇兑现难,旧欠沉积还债难,带领群众致富难。“七不够”:一是队伍不够稳定。有些乡镇党委对村支部书记调整频繁,甚至有些村出现几名党员轮流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现象;二是素质不够高。少数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工作方法简单,习惯于“乡下狮子乡下舞;”三是思想不够解放。因循守理,安于现状,工作被动,“怕”字当头,不敢大胆尝试大胆闯;四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村干部认为,农村很多工作合法的不合理,合理的不合法,从而导致有些做法超出了政策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五是式作作风不够扎实。少数村干部作风漂浮,办事拖拉,“两委”之间互相扯皮,工作上虎头蛇尾,落实上抓不到位;六是对经济发展的思想不够开阔。面对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找不到一条立足于本村实际以展经济的思路;七是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村级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难度大、易得罪人,加之工资待遇又很低,导致部分村干部情绪低落,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甚至想撂担子。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费实行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农业税征收管理工作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面对税改后的这一形势,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工作任务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农村基层干部如何适应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是在税费改革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正确认识的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强化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是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农民负担的减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往催粮收款工作中那种“干部怨农民不听话,农民怨干部不像话”的对峙现象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也普遍感到群众的工作不再那么难做了,因而进村入户工作时间不如以前那样多。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组织要教育这些基层干部在税费改革后要防止出现脱离群众的倾向,要认识到虽然大家来自农民,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农村基层,但是身在农村并不等于心系农民,工作在农村并不等于熟悉农村,天天与农民打交道并不等于完全了解农民。为了提高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农村基层组织在健全干部扶贫帮困联系户制度基础上,在基层干部中广泛开展“三同四百”活动,即要求干部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进百家门、察百家事、解百家忧、帮百家富,从而使农村基层干部在税改后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热情。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农业和农村的第一线,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他们忍辱负重、艰苦创业,为农村的稳定和进步作出了贡献。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改革了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实行了乡村干部工资专户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基层组织长期拖欠干部工资问题得到缓解,提高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取消了一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加上一些乡镇在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着弊端,使一部分乡村干部的工资收入被挪用、挤占,得不到及时足额发放。同时,由于通过税费改革,杜绝了原来存在的乱摊派、乱集资的项目,致使原来一些依靠加重农民负担方式来增加工资、奖金的乡村干部收入减少。为此,农村基层组织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基层干部认识到干部的待遇不是建立在加重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而是要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的奉献意识,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通过建立报酬保障机制,使干部劳有所得;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干部后顾之忧;建立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公务员制度,使干部政治上有奔头。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是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税费改革后,要求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由过去催粮收款、发号施令到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来;由单纯抓农业生产转到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三业协调发展上来;由主要依靠对农民收取“三提五统”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上来。这就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基层干部培训的力度,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健全培训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在加强学习政治基本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加强学习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村务管理知识,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

四、在加强税费征收中转变职能,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质量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基本职能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农民征收税费,二是为农民提供服务。长期以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向农民征收税费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了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把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办好农村经济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流通、技术、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作为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摆在首位,从而实现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而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农村税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组织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乡村基层组织要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物资、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从而为农民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在农业流通过程中,乡村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多方面联系销售渠道,采取“订单农业”形式,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组织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可以把有事业心、懂管理、善经营、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干部分流出来,创办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组织。同时注重吸收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等致富能手加入到服务组织中来,建立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级为幅射点的服务体系。要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政策服务、文化技术服务、信息流通服务、资金服务以及公益事业服务等各项服务,达到农民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的目的。

2、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农村基层干部不仅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而且还要掌握为农民服务的技能,改进服务的方式。不可否认,现在有些农村干部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指令性方法来管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有些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尊重农民生产经营权,用大包大揽或行政命令的方法来代替农民作主张的问题;有些干部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和实情,盲目下指标、定任务,搞强迫命令,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利益。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对市场信息和产业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为此,乡村干部要改变过去包办代替的做法,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积极为农户提供示范,加强引导,重点抓好产业规划、品种改进、技术培训、精深加工、产品订单、流通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以示范引导替代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调整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少干预、多作为”的工作目标,从而使基层干部不断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3、不断增强服务效果。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民对乡村推广新的科技知识和产业结构调整普遍存在着“四怕”:怕政府宏观引导失误,怕新技术难掌握、风险大,怕各种服务不到位、增产不增收,怕种出来的新产品无销路。此外,不少地方因基层组织在为农民提供服务时出现失误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农民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这些问题不仅使得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工作热情受到打击,而且使农民对基层组织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可见,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走势,农民对项目失利有限的风险承担能力,都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在确立项目提供服务时,一方面要做好科学论证,认真分析建设条件、市场行情、效益评估、资金筹措等问题,增加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要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打消不必要的疑虑,提高他们的认识,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相信并乐意接受基层组织的服务。同时,还可实行农村基层组织指导失误赔偿制,确定农户的最低受益限度,从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五、在稳定税费政策中健全制度,确保基层组织依章理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建章立制,使基层组织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能不能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能不能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而建立一套科学的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推进基层组织中的制度建设,确保基层组织有章理事,则是稳定税费政策、巩固税改成果的重要保证。

一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基层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基层组织工作的成败,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税费改革后,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县乡财政实行分级管理,即合理划分县乡收支范围,相应赋予乡镇与其承担事权相一致的财权。同时,按照统一规范、公正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将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基层,保证专款专用。为了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检查,一要强化乡镇财政预算制度,严格各项资金收支管理,对支出实行上限控制,年度内已达到上限额度的不准发生新的开支。二要大力推行村级财务委托记账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做到了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帐、统一公开、统一建档。同时,实行村级零招待费制度,要求“干部下村吃派饭”,切实压缩非生产性支出,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原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工资由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各乡镇要做好中小学学校教职员工的编制、工资、事业费的核实工作,建立工资专户,封闭运行、统筹发放。乡镇要切实担负责任,及时足额地将一般预算收入上交到县财政,以保证县财政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学校教师工资。

二是强化农民负担监督机制。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是基层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在这次税费改革中,对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一律取消的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项目,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为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一要坚决取消各种不利于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干部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严禁以任何理由擅自向农民收费、集资和摊派,防止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要认真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和《农业税核定证书》,公布收费项目和标准,让农民交得明白,使农民负担问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禁各单位向农民强行收费、搭车收费。三要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对收到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来信来访,乡镇基层组织要热情接待,认真核实,及时纠正。四要健全检查监督制度,认真做好每年3月20日的民主理财工作,在村级财务上做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同时,每年不定期地对农民负担情况实行明察暗访,严肃查处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是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当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村内兴办集体企业或架桥修路等为群众办好事的过程中,但由于忽视了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加上在工作中不讲究方法,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村提留改革后,为了确保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到位,做到好事办事、实事办好,各村应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即根据实际需要,对本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设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经费筹集,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定、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年初由村委会提出预算,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通过,报乡镇经管部门审核,由乡镇政府批准后执行。筹资金额严格实行上限控制,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村内一事一议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筹资的提取、管理、使用情况,应接受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计监督,并及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农村基层组织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可以防止少数人或个别人说了算等现象产生,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同时还可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有利于增加透明力度,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