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抓”构筑社区党建屏障

时间:2022-07-09 06:16:00

导语:“六抓”构筑社区党建屏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六抓”构筑社区党建屏障

近几年来,湖北恩施州各级党组织立足实际,创新思路,通过抓基础、抓队伍、抓机制、抓保障、抓服务、抓联动等措施,有效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咸丰县高乐山镇城中社区、鹤峰县容美镇白鹤井社区被命名为湖北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

(一)抓基础,城镇社区党建组织网络不断健全

着眼于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整合力出发,与城镇社区组织同步,在楼栋、小区、“两新”组织以及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州城镇的社区党建组织网络。全州87个社区共设立社区党委11个,党总支56个,社区党支部206个,各社区均建立了工会、共青团、妇联、治保调解等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为社区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抓关键,社区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成立社区时,各县市、乡镇按照年龄、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采取部分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内选交流,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社区居委会直选,机关干部下派挂职等办法选拔社区工作者。目前,全州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0岁左右,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占88%,其中大专以上占31%。各地还采取选派社区干部参加有关培训班、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办法,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养锻炼,提高了社区干部的素质。

(三)抓难点,城镇社区党员管理工作有效加强

针对城镇社区党员分布层面不同、从事职业不同、党员流动性大、不便于集中管理的实际,各社区采取分类分层分类管理的形式管理党员。对社区在籍党员实行社区党支部直接管理和教育的“直管”机制;对在职党员推行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双向评价、双向管理的“双管”机制;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机制,社区党支部以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和咨询服务电话等形式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了流动党员无组织管理的状况。在加强社区内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各社区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党员“设岗定责”、困难党员“关爱工程”加强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四)抓保障,城镇社区党建工作条件逐步改善

各县市通过财政直接投入、整合辖区单位的闲置房产、置换部分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和房屋等办法,积极推动社区办公场所、党员活动阵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鹤峰县通过与驻区单位协调,先后投入资金16万多元,解决了4个社区、33个小区党支部的办公活动场所,配齐了办公设施,建成了4个一站式服务大厅。恩施市通过置换部分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和房屋解决了3个社区党组织的办公活动场所。近3年,全州通过各种渠道为社区筹集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解决了25个社区和39个小区党支部的办公活动场所问题,基本实现了社区组织规范化建设目标。

(五)抓服务,城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各社区紧紧围绕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实开展便民利民、扶贫帮困、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服务。建始县业州镇茨泉社区开展“充分就业”活动,积极探索辖区内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一年多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0多人,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39人,使社区安置就业率达到99.7%,被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授予“充分就业社区”称号。咸丰县各社区推行“八大员”网络制度,每个居民小区各推选8位信息员(党建工作联络员、社会治安巡查员、人口计生信息员、文明城市协管员、劳动就业推介员、民营经济服务员、民政优抚监督员、社区文化宣传员)义务为社区工作。仅去年一年,18个小区144名信息员共反馈信息286条,其中254条建议被采纳,并得到解决。

(六)抓联动,社区党建工作共驻共建成效显著

各县市普遍建立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协调委员会、联席会等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定期联系沟通,共商社区事务,共解社区难题,辖区各单位联系更加密切,互动更加经常。2007年,在“弘扬八种风气、创学习型机关”集中教育活动中,州、县市直单位广泛开展“万名党员进社区”活动,以“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主题,重点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医疗和子女就业等问题,先后结对帮扶1100多户困难家庭,累计送去慰问金13.8万元,助学314人。鹤峰县广泛开展“三联一创”活动,12个县直机关党委和县直机关工委联系4个社区党总支、33个机关党(总)支部联系33个小区党支部、440名机关党员联系440名社区党员,设立了30多个便民服务点,组建了72支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有力促进了社区和驻区单位的共驻、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