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22-07-09 10:00:00

导语: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那么,如何从党的建设的角度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呢?

郑科扬: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后,又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也说明我们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了。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其实践过程将是党的先进性在新世纪、新阶段经受新锻炼、新考验并不断得到新提升的过程。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目前比较多的共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她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来加强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正确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进步的成果。

记者: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这种先进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郑科扬:我认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其他阶级的局限性,能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其二,我们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这个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三,我们党是用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种先进的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政党。这使得她可以有效地把先进分子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崇高理想和阶段性目标而紧密团结、奋斗不息。这种组织制度的科学性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其他政党难以比拟的。

其四,我们党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既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又同自己的阶级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整个党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记者: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叫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在和谐社会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有何特殊意义?

郑科扬:必须明确的是,在和谐社会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是因为这种社会建设理想所要实现的社会和谐,是建立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社会和谐,是包涵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之中,切实尊重人民意愿和权利的社会和谐。建设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社会建设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形成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合理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推进社会历史进步,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地向前发展,而且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社会。

纵观党的历史,可以说80多年来,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程,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不断推进历史进步,从根本上不断追求社会和谐的历程。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是这个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

记者: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必要保证是什么?

郑科扬: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这个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我们懂得,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可以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除历史遗留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避免再现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协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发展最完善和水平最高的和谐社会。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理想和信念,在现阶段就要特别重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本身就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必要保证。

记者:那么,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郑科扬: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现在,我们既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出现的复杂矛盾,又面临党内外部分群众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和认识现状的某些困惑,还面临意识形态领域中以不同形式表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思潮等等。这更加需要我们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坚持和创新结合起来,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我在出国考察时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苏联解体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关键是执政党内部出了问题。而党内问题又主要是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动摇开始的,是从苏共领导层开始的。那么,苏共高层一些人的信念动摇是怎样发生的呢?从历史过程看:第一,是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苏共高层没有找到从本国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推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迟迟不能解决,对前途逐步丧失了信心,他们从淡忘到背弃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终于走上了向西方资本主义求救的倒退之路。第二,在理论学习、宣传和运用上不能结合实际,陷入了教条主义。对领导层来讲,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回答社会主义前进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有效消除自己队伍和社会群体思想上出现的困惑,不能清醒识别和有力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的侵袭。既未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正确看待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然后又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错误。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记者:苏联解体的教训发人深省,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郑科扬: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巩固、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观察形势、把握方向、化解矛盾、指导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条。要下苦功夫用创新的理论武装全党同志的头脑。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必须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解决好学用一致、表里相符、言行统一的问题,坚决克服理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否则,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确保党内思想上的统一,不能在贯彻科学发展战略决策上做到行动一致,也就不可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郑科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没有公平正义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而且能够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成员得到公平正义。这当然要靠发展,靠经济社会得以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深刻认识到只有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开放、务实创新、充分焕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贫穷,保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巩固和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社会和谐。

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一定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执政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第一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的创造性运用。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是内涵丰富的历史经验,更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正确观察得出的结论,而且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诸多矛盾运动规律的正确把握。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虽然有了发展,如果不协调、不和谐,矛盾积累,就必然影响阻碍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领导好发展,否则,人民不会拥护,执政党的地位也不能巩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近30年来,中国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创造出了明显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奇迹,其中的一条根本经验,就在于我们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探索中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一要集中精力抓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使一切发展都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三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发展进程中不重视发展生产力,或者只重视发展生产力、不注意完善生产关系,或者调整生产关系,只重视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而不注意分配,或者发展中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追求规模不重视质量,只顾眼前效益不重视长远发展,等等,这些都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就世界观来讲,同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同各种片面性、绝对化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根本不相容的。在发展问题上,凭主观意志、不尊重客观规律,只能害人害己、误国误党,最终势必妨碍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总结过去,不是简单地回头看,而是为了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中认识规律性的东西,以增强科学预见性。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令世界瞩目,而且发展的好势头不减。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们当前也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对此,该怎么认识?

郑科扬:现在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我们有意积累的,但是矛盾积累带来的苦头,也促使我们仔细思考,能不能在发展过程中、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时候及早发现和化解矛盾,尤其是那些涉及国家发展方向、可能影响大局的矛盾。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系统谈话后,一直在继续观察和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醒我们注意。比如,他在1992年12月、1993年9月,两次谈到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地区差距问题,指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提出“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人,又不能造成打‘内仗’”。还说,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还困难。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14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这些话,可以体会到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预见性和政治敏锐性。作为具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同志必须增强科学的预见性,而这种预见性只能来自对事物发展中的矛盾认识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这一条,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非常重要,对于我们领悟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非常重要。

记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您对此怎么看?

郑科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和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党员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所谓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说法和做法,只能带来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执政党一定要解决好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实现人民利益执好政的问题。任何弄权渎职、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都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背叛,都必然损害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还有人说,工人阶级的政党,只能代表一个阶级的私利,代表不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对于这种说法,又该怎样认识呢?

郑科扬:这起码是误解。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依托一定的阶级并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政治组织。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这个最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的先锋队,她没有别的阶级和政党那种局限,她懂得只有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工人阶级自己。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说到底要落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许多代价,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支持和推进改革承受了种种困难。一些工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有时发生过激行为,但总的来看,整个工人阶级以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体谅国家的难处,支持企业的改革,顾全发展大局,说“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是当之无愧的。越是这样,党当然要更加重视依法维护工人阶级的各种权益。但是,不能因此把党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现在,我们面临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等新情况,执政党和人民政府一定要兼顾和协调好各社会群体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要坚持并努力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果只讲利益主体和利益追求多样化,不讲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将会迷失前进方向,必然造成被动,带来危险;如果只讲共同利益,看不到新情况、新变化,不努力学习和提高新形势下兼顾各方面利益、解决利益矛盾的能力,也难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总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那么,当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着重处理好哪些矛盾和问题?

郑科扬: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一个需要若干代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奋斗的社会理想。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许多过去不曾具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经验积累等诸多有利条件,但任务仍然相当艰巨,面临的矛盾很多。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抓好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扭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解决好四大矛盾。

一是避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这样的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不能不高度注意的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解决得更好。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取得良好的发展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不注重公平最终必然要反制效率。

二是避免教育不公和发展失衡。要力求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伴而行,相互促进。教育问题处理得好不好,这影响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素质,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问题。普通劳动者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是一个大进步。他们希望靠掌握知识来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我们绝不能让困难群众的孩子上不起学。

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应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压力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我国就业压力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

除了这四大社会问题之外,就是要坚决地、长期地、切实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些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是诱发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滋生腐败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将长期存在,不可能短期内彻底消除,但我们防治权钱交易、严惩腐败分子必须果断有力,不软不懈。解决这几大问题,是我们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兑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承诺必须面对的考验。我们要通过各种实际的努力,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消除影响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导致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的消极因素,打掉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群体性突发事件制造混乱、煽动部分群众同党和政府对立的图谋。现在的敌对势力,一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打着反对共产党、推翻人民政府的旗号来搞破坏、搞颠覆,而是混在一些群众之中,利用某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制造事端。当然,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根本着眼点、着力点不是他们。关键在于党要全面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先进性,扩大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活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做好群众工作,竭尽全力把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尊重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好,把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尽力实现好、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