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方式的内涵分析

时间:2022-07-09 09:53:00

导语:党的领导方式的内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领导方式的内涵分析

全国地方各级特别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召开党代会,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减少领导职数”的要求,选举产生了“一正两副”新一届地方党委班子。直观看是领导职数和岗位减少,但在实质意义上,却是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是贯彻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的重大实践举措,带来的将是党的领导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什么是领导?

先说一下关于领导。谈到领导概念时,大都会从与管理、权力、影响等概念的相关性来分析和定义。

1、领导与权力。领导是由权力派生而来的。权力不仅仅是吩咐、命令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能力,权力在本质上意味着“能够”或“具备做某种事的能力”或“产生某种结果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别人的潜在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各领域中,权力一般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权力由“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是通过领导活动或管理活动的发生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归根到底来源于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机构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委托;当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机关动员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革命或建设事业的目标而奋斗时,领导就发生了。

2、领导与管理。有学者认为,领导与管理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而管理是一种可程序化的控制工作。①从本质上看,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制度化授权的)、有报酬的(利益导向性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对下属人员指明行动的方向和指令他们去做事情。而领导,简单地说,就是指挥人们去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领导可能是建立在合法的(制度化授权的)、有报酬的(利益导向性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但更多的是建立在作为领导者的组织或个人的模范作用、影响和渗透的力量,以及长期树立培养起来的权威基础上的。在一个组织内,或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一个人可能会利用职权的合法性而采取强制手段命令别人做事情,但他所依仗的只是他所处的职位的权利,这样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却称不上是领导者。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某个人可能根本没有合法地位所赋予的职权,但他却能以个人的模范行为和影响力来感染和号召人们,他虽不是一个管理者,实际上却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长此下去,他就可能变成领导者。

3、领导的界定。在日常的使用中,领导有时是指领导者、领导人这一角色,有时是指领导职位,有时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有时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人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没有领导,一个组织中就只会有混乱的人群和机器,就如同交响乐队没有指挥而只有演奏手和乐器一样。可见,领导是一种将潜力变为现实的催化剂。到底何谓领导?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界定: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在特定的结构中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示范、说服、教育,甚至长期养成的权威的感召等途径,来发现、发展、发挥和丰富组织及组织成员中业已存在的潜力,动员和带领成员实现本群体的目标的过程。

二、什么是党的领导?

我们通常所说的“党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担当和发挥着的统领地位和核心作用。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也不能胜利。我们党是执政党,作为“主心骨”和“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带领人民执掌政权、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体现。

1、党的领导的具体内容。党的领导,在关系维度上,可分为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和党群关系。党内关系主要是指内部自上而下的组织原则及组织运作架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领导,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服从),党政关系主要是指党对政权机构的领导,党群关系主要是指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在领导内容上,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实际上,早在1937年5月,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就对党的领导作过详细的论述:“首先,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第二,是按照这种具体目标在全国行动起来时,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就是由执行上述这些条件去实现的。这些条件是保证自己的政治领导的基础,也就是使革命获得彻底的胜利而不被同盟者的动摇性所破坏的基础。”②

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道路方向的把握;党的组织领导主要是自身队伍的建设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输送各级各类干部;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统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三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一体,缺一不可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而其中政治领导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2、党的领导的实现。政党虽然是一种政治组织,是一种政治主体,但毕竟不是政权本身。政党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有着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有着不同于其他政治实体的职能。就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政治实体,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具体到中国共产党,从产生的逻辑上看,党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先锋分子通过“组织发展”的方式发展而来,是人民群众先进模范成员的集中的集体;国家政权机关则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的程序选举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选举产生和建立的过程中,党作为人民群众的“集中代表”,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职能的差异上看,党不是人民群众之外的权力组织,而是人民群众之中的先进组织,党不能直接向群众发号施令,但可以其先进性引领人民群众前进;而国家政权机关则是由人民群众选举成立的,是由人民群众“授权”的管理国家和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机构组成,必须按照所“授”之“权”而行使职能。

我们党在长时间的执政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党和国家政权是不同性质的政治实体,但又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政治实体,相互之间是一种政治领导关系。这种政治领导关系,是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而不是相反。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政治领导,不是一个组织系统的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是行政性的隶属关系。早在1928年,革命根据地政权建立的初期,同志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曾指出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达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③党对国家机关的政治领导主要是表现在政治性的领导上,主要是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输送干部来实现党对国家政权的政治领导关系。这种政治领导关系在贯彻执行上,既然不能是直接命令式的,那么就应该是间接的、中介性的,即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党和政权机关这两个组织联系起来的党员和党组(在党的历史上也曾称之为“党团”)的活动,把党的主张转化为政权机关的意志,由政权机关把党的主张具体化并落到实处;二是通过直接对非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党组织和党员自身的带动、示范、影响作用,使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党的主张,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④这样一来,就把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和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党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完整地统一起来了。

三、什么是党的领导方式?

1、领导方式与领导方法。何谓领导方式?简单地说,领导方式就是领导活动和领导行为的标准化、模式化。与灵活多变的领导方法相比较,领导方式是领导方法的一种上升与综括,是领导方法的体系化。领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和富于变化,而领导方式则相对稳定和系统。一般而言,采用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往往不是出于领导者个人的愿望,而是取决于社会历史环境、领导体制、被领导对象的规模、范围和结构构成等多种因素。

2、领导方式与领导体制。政党的领导方式是与领导体制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政党的领导体制是指,一个政党与其赖以建立的阶级、阶层(或社会民众)之间、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权力源泉、权力范围认定与划分的制度化的设计与规定。而政党领导方式就是指领导体制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和途径的总称。领导关系发生的时空条件不同决定了领导的体制不同,领导的体制不同又决定了领导方式会有明显的差异。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之间关系之密切,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表述为:领导体制是静态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是动态的领导体制。

3、党的领导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要求。虽然与领导方法相比,领导方式具有稳定性和体系化的特征;虽然与领导体制相比,领导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运行机制而言,但是,领导方式的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从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来看,党的领导方式在执掌全国政权之前和之后有着很大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党还没有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在当时极为有限地掌握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艰苦条件下,为了保证取得与敌斗争胜利,党政军民都必须紧密地配合以提高战斗力,必须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方式。而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党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领导在领域和对象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党的领导方式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也正是由于在建国后,我们党在一段时期内继承沿袭了革命战争年代一元化的领导,没有与时俱进地改进和转变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对党的领导方式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党的领导方式的改革。

(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必须坚持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实际上,这是处理广义上的党政关系——加强党的领导与加强人民政权建设之间的关系——应该把握和坚持的原则。

(2)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好党内关系。既要深入推进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规范党政机构设置,规范党委领导下的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设定;也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政府行政之间关系。加强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保持党委部门体制改革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协调、相统一,整体性地推进。实际上,这是处理狭义上的党政关系——党委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把握和坚持的重要方面。

(4)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加强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不断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和途径,把党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