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转型创新对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7-08 07:52:00

导语:社会结构转型创新对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结构转型创新对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企事业单位改制、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与单位的终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使社区的地位凸显,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比之下,社区党建由于受传统机制影响,政治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党组织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互动,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不多,驻区党组织、党员在社区的作用发挥不够,出现了社区党建滞后于社区建设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南京市鼓楼区在实践中认真探索,走出了一条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协调互动。

一、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发挥“社区党建联席会”的作用。1998年鼓楼区、街同步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即将驻区内所有党组织都作为区、街党建联席会成员,共同制定了联席会章程,定期召开成员大会,共同研究开展社区建设、社区党建工作,使驻区各单位党组织建立了紧密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同时,社区党组织广泛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主动走访驻区单位党组织,广泛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帮助驻区单位解决困难,促进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达成同驻共建的共识,真正依靠驻区力量,解决社区问题。

二是健全“社区党建议事会”。2002年,鼓楼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率先在社区居委会范围内成立了“社区党建议事会”,将居委会辖区内的单位党组织代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中的党员代表、社区在职党员代表、社区群众中有威望的离退休职工党员代表等吸收为“社区党建议事会”成员,围绕社区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问题开展工作,把社区内重大问题先交“社区党建议事会”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后,提交“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执行,较好地把党的领导和社区自治融为一体,构筑起比较完善的“领导、议事、决策、执行”社区自治框架。

三是扩大社区党的组织建设覆盖面。随着社区党员人数的增多,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任务在不断加大。鼓楼区把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都设社区党总支建制。党员人数超过100人的都申报建立社区党委。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了47个党组织,其中1个党委。在居民楼幢建立了“楼幢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组织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文明楼幢建设,维护社区稳定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树立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社区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一是开展“党员家庭挂牌”活动。党员在社区亮出身份,让社区群众在遇到困难时,很方便地找到身边的党员;同时,便于群众监督,约束党员在社区的言行。

二是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2000年5月,鼓楼区万名区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实行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社区党组织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类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公益活动。此外,社区党组织每年还开展“社区好党员”的评比工作,把他们的表现情况向所在单位通报。

三是拓展“帮扶结对”领域。去年,驻区党组织、党员与2400多户困难家庭结成对子,驻区党员也广泛参与了“党心连民心”活动,社会捐资、助学近100万元。

四是丰富“党员志愿者服务”内容。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档案,根据社区党员工作职能和专长,组建司法、医疗、电气、保安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把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联系方式,发至居民家中,居民随喊随到,切实帮助居民排忧解难。

三、加强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

一是建立社区党务工作者人才库。由区委组织部、人事局、民政局牵头,建立面向社会的社区党务工作者人才招聘、储备平台。公开条件和待遇,明确责任和要求,广泛吸纳政治素质好、有公益心、热心社区事务的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

二是加强对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培养教育。组织部负责抓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训,街道工委负责委员的培训。每年对社区党务工作者轮训一遍,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把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较高、年富力强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纳入后备干部队伍中。

三是按照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好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组织书记均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一定的党务工作经历和文化层次。社区党组织书记现在大多是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交叉任职,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逐渐向社区专职书记过渡。

四、健全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社区党建的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区委常委、街道工委委员每人都有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社区,调查研究,了解社区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指导。

其次,健全社区评价考核机制。区属单位凡申报区级以上的先进,都要到所在社区考核其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情况,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群众的评价,作为其申报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建议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将所属党员、所属党组织的评先和考核与其是否能在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

第三,规范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机制。规范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工作章程,明确“社区党建议事会”议事规则,正确处理好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第四,完善“党工团共建”活动机制。立足社区,积极开展党工团组织共建活动。在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组织中,帮助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扩大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

鼓楼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社区党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员为民服务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社区党建也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全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称号。

(刊登于《党建研究》2004年第2期)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城市社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结构由单位制向社会制转化,社会重心和社会矛盾逐步向社区转移。这些变比,都对党在社会层画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正是执政党对社会转型理性回应,也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

社区党建的重要性

政治现象从来就是一种系统现象。如果引入“国家—社会”的一元分析框架,可以把政治系统定义为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本质上就是党、社会与国家二者之间与在契合度的调整。社区党建正是一种由政党组织与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而引发的政党改革行为。

社区党建是对社会结构和国家公共权力转型的应对。城巾社区化是市场经济中国家和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因此社区建设的提出,实际是“国家—社会”二元动力机制的结果,是国家公共权力转型的表现。对于国家来说,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剧了社会分层,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积极寻求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组织秩序,以期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与此相比,来自民间对社区建设的需求也正逐步加大。在单位制解体的大背景下,“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回归社区.原有体制外的民工、流动人口等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加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公民意识的提高,都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社区建设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公共权力转型的标志,已成为城区的中心工作和永恒主题。

社会结构和公共权力结构的转犁,预示着党与社会的关系必然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社区是城市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处于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基础性地位;社区是城市党群关系的最基层的纽带,社区建设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完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都决定了党的建设毫无疑问要以社区党建为基础。社区党建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对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党建是政党巩固合法性基础的现实要求。“合法性基础”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表示的认可程度。对合法性基础的检验是一个永恒的过程,群众天然会把切身权利的保障视为检验的第一标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组织结构是以单位作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的社会结构条件下,“政治正确”决定了经济生活和社会资源配置,加之社会分化程度较小,因而对执政党的合法性的检验处于空缺状态。但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合法性危机的产生伴随着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型而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互动必将催生一个呼唤参与、呼唤权利的“公民社会”。对于执政党建设来说,这已经由一个行政管理效率问题上升到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事实上,尽管城市居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依赖程度不如农村村民委员会那么大,但其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动员能力则远远大于前者。特别是当社会分层进一步加剧时,一部分未能进入国家权力体系的经济精英和团体,会转身把城市社区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场所。基层党建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社会现实,不着眼对“公民社会”这一新公共领域的领导和掌控,就会埋下政治危机的隐患。社区党建已经成为整个党建工作中迫在眉睫的课题。

社区党建是政党自身建设的创新。党建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围绕着党的基层组织网络而构筑起来,形成了集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社会”体系,党和国家只要掌握单位,就掌握了社会。因而我们党的建设始终是以控制系统、单位为主线而展开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面对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执政党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已经不能简单地沿用以往作为革命党和以往计划经济时代所积累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逐渐引向社区。如果我们仅仅从填补空白点、扩大组织覆盖的自身建设角度来理解社区党建,那就进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应该把社区党建看成为在新时期我党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源与执政经验的实际需要,是我们党适应社会转型,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和体制的创新,是使我们党发出更大的活力和更强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社区党建的特点

社区党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党建工作相比,存在着网络性、纽带性、开放性、服务性、多元性等五个方面的特点。

网络性。与传统党建工作相比,社区党建的横向联系得到大大加强,这使其具有更为宽泛和复杂的工作范畴。从纵向看,社区党建的基本单元是具有严格层级制度的政党组织;从横向看,它涵盖了多种组织实体、互动行为等多个层面的有机联系;从整体看,系统内各种党组织、社区组织以及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全通式”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之,这个系统具有高度的网络结构性。社区党的工作以地方党委为主导和核心,街道、社区党组织为节点,和各级各类社区单位党组织一起构成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网络化的资源结构和网络化的信息结构。正是这种横向联系使社区党的工作除领导而外,更多地是肩负指导、协调、整合的职能,要更多地采取各种联席会议等方式。

纽带性。由于社区党建主要是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的横向组织活动,因此就必须具有很强的联系纽带支撑。这种纽带作用通过三个方面的引力来实现。包括:地方党委与社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组织凝聚力,社区单位和社区群众参与资源分配权的利益驱动力,党纪党规授予社区党员参与义务的监管约束力。通过这三方面引力,形成资源(包括党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社区党建的优势互补,真正把社区凝聚起来。

服务性。社区党建的服务包括为社区成员服务,和为巩固党的社会执政基础服务。社区内的各级各类党组织必须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使社区单位、居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正是这种服务,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巩固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服务好.是社区党建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

多元性。社区党建工作的多元化表现为:一是工作对象多元化。社区党建的工作对象极其复杂,既有社区组织。又有个体性的流动党员;既有纵向的,即具有隶属行政关系的单位,也有横向性的,即没有隶属行政关系自6单位;既有基层政权内部的党组织,又有社区单位党组织等等:从当前实际来看,社区内部权力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其他组织等共同分享的局面。二是工作内容多元化。社区党建管理的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区属党组织自身建设,又有社区服务、协调等社会事务。三是主体客体多元化。社区党建系统中有各级各类党组织,地方党委只是作为核心,而不是母系统:各级各类党组织围绕政治核心而形成互动关系。

开放性。社区党建具有现代开放式的结构特征。党员和党组织的流动性逐步强化。企业被兼并或破产会使原有党组织解体。新迁入和成立的单位使新的党组织不断涌现,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以及流动党员在不断增加,居民党支部必须不断接纳新转入的党员。与此同时,围绕社区建设任务,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之间的合作交往不断;原来隶属于不同层级党组织的党员个体,通过社区党建的组织建设、活动载体建设走到一起;社区自治组织、非盈利组织以及企业等等都要和社区党组织发生联系,通过协商、交流、引导和参与等手段以达成社区“共同体”的利益一体化。这些都反映了社区党组织的开放性。

社区党建的重点

社区党建的上述特点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必须着眼于工作的“有效”度,决不能为党建而党建,满足于挂挂牌子、搞搞活动、装装门面上。当前社区党建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优化社区内党组织结构。社区党建要努力构建三种基本组织构架形式。一是加强“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建议事会”等“横向组织”建设。驻区各种党组织负责人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社区发展大计,促进驻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达成同驻共建的共识,真正依靠驻区力量,利用驻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在居委会层面,则将辖区内各方面的党员代表组成“社区党建议事会”开展活动。这样就能较好地实现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员的共同参与,较好地把党的领导和社区自治融为一体,构筑起比较完善的“领导、议事、决策、执行”社区自治框架。二是加强社区居民党组织建设。社区党支部要逐步建立党总支和党委,同时,要逐步把支部建在居民楼幢里。三是加强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改制后企业党建工作。

重塑社区党员和党组织的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调动社区党员参加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改变“八小时党员”的现象,使其不仅在单位,而且在社区,处处时时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党员家庭挂牌”、“驻区党员家庭走访”,以及组织社区内党员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惠民工程”和“帮扶结对”,把党员的先进性从单位扩展到社区,从8小时以内扩展到8小时以外。在为社区群众帮困解难中,增强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可程度,切实把社区党建的落脚点放在服务群众根本宗旨上。

保障社区党建的人力资源,强化社区党建队伍建设。做好社区党的工作,关键是把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好,锻造一批忠诚党的事业、有较高思想觉悟、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要建立社区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广泛吸纳政治素质好、有公益心、热心社区事务的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要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的针对性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有一定的党务工作经历和文化层次,热爱社区事业,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大胆探索社区居委会直选的方式、方法,在直选中发现社区精英,挖掘社区人才,并把他们有效地团结到党组织周围,吸纳到党组织内部,变社区人才为党的人才。

努力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各地社区党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初步构建起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但这些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体包括七个方面: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社区评价考核机制,规范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党工团共建”活动机制,完善社区党建研讨制度,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培育社区群众参与机制。

党的建设历经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误的教训。但共产党人从来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先进群体。社区党建作为执政党对社会结构战略转型的积极应对,再次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和创新勇气。从终极意义上说,党与社会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能否领导和继续执政的关键所在。只有让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党拥有了社区,才能确保党对全社会领导的岿然不动,党的执政之基方能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