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

时间:2022-07-06 07:20:00

导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8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过去的28年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要肩负起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必须继续发扬经济特区精神,勇当解放思想的先锋,以新一轮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发展跨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一、解放思想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是我们党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产物。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航程。为迅速打开改革开放的局面,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经济特区,要求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本身就是勇于解放思想的体现。经济特区创立后的几年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遭遇了姓“社”姓“资”的争议,党中央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及时作出回答,要求深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深圳继续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特区遇到了在全国改革开放格局中如何定位和继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同志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勉励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世纪新阶段,深圳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志勉励深圳要“在对外开放、加快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继续探索”,努力做到“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可以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是历代特区建设者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探索的结果。回顾28年的发展历程,深圳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进步、每一项重大成就,都发端于解放思想、得益于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大胆探索,率先突破传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敲响了新中国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锤”;率先突破“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限量定价配售制度,大胆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率先突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突破传统的基建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实行建筑工程招标、择优承包;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用工和分配模式,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等,开启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通过向传统观念中的一个又一个“禁区”发起冲击,深圳承担起中央赋予的崇高使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深化对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的市场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监督服务体系;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面向全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法规体系等“十大体系”,从而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作出了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深圳经济特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努力扭转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着力构建“效益深圳”,率先制定出台“效益深圳指标体系”,率先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努力实现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着力构建“和谐深圳”,率先制定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的新机制新措施;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实行农村城市化,成为首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大中型城市等,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继续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深圳经济特区创立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圳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全国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宏伟进程,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深圳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紧抓机遇、实现新跨越。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圳实现新一轮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格局已经形成,为深圳实现新一轮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为深圳实现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唯有继续解放思想,切实拿出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举措,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无愧于排头兵的称号;唯有继续解放思想,切实拿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业绩,才能充分利用好当前区域互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国新一轮发展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也唯有继续解放思想,切实拿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措施,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在新一轮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进程中再次把握先机。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深圳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平台,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再创辉煌。28年来,深圳以年均递增26.9%的速度累计创造GDP达41771亿元,累计上划中央各项税收8300余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7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6765.41亿元,人均GDP在全国率先跃过1万美元大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世界名牌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城市成长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居国内城市前列。但是,深圳实现新一轮发展正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方面的突出矛盾和制约:按照传统发展模式,可利用的土地空间非常有限;自然资源极为匮乏,一次性能源和资源几乎完全依靠向外购买;常住人口达861万,人口密度4412人/平方公里,机动车总量超过120万辆,城市社会管理压力巨大;环境容量接近极限,7条主要河流一度全部严重污染,大气污染带来的阴霾天气增多。与此同时,深圳一些干部群众被眼前的辉煌所陶醉,改革开放之初特区“拓荒牛”那种艰苦创业的激情、拼搏奉献的精神、敢闯敢试的干劲、面向世界的眼光有所弱化;而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深圳要应对当前的严峻挑战,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再创辉煌,归根到底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切实做到树立科学理念、不为定势所困,树立忧患意识、不为成绩所累,树立世界眼光、不为视野所限,强化创业精神、不为艰难所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三、继续解放思想根本在于紧密结合实际,推动实践创新

解放思想本身具有实践的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也唯有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实践创新,才能使解放思想获得不竭的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崇高使命。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我们通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初步形成了下一步发展的总体思路。

高扬特区旗帜,要继续高扬深圳经济特区这面旗帜。深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在新形势下肩负起新的使命,就必须进一步激发特区干部群众的先锋意识和排头兵意识,继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不懈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争当解放思想的先锋、争当改革开放创新的先锋,勇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让深圳经济特区的旗帜高高飘扬。

瞄准“一个目标”,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物,在新时期要推动特区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拿出“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着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魅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坚持“两个面向”,一是要坚持“面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化,增创深圳发展的新优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深圳要继续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狭隘封闭的观念,更加自觉地以“国际坐标”来看待深圳的发展,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努力学习赶超世界先进城市。特别是要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以建设“深港创新圈”为载体,加强深港在金融、科技、商贸、旅游、教育、文化、卫生和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共同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航运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不断增强深圳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二是要坚持“面向全国”,服务全国,创造深圳发展的新空间。过去28年来深圳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国各地大力支持的结果。新形势下深圳要实现新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全国、服务全国,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跳出深圳看深圳、跳出深圳发展深圳,为深圳新一轮发展扩展新的空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深圳毗邻港澳的“窗口”优势、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高交会”和“文博会”等平台,积极为全国各地招商引资、拓展市场、对外投资提供优质的服务;认真落实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积极参与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继续加强对贵州黔南州和毕节地区、西藏林芝地区和广东河源市等地的对口扶持工作,为全国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实施“重点突破”,要在九大关键领域大胆突破、积极探索,开创深圳发展的新局面。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方面,进一步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大胆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推动先行性、创制性立法,以法治手段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在扩大开放方面,着力推进深港更紧密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在推动区域互动发展方面,着力加强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和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体制改革方面,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国有资产运营监管体制、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力争在制度创新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转变发展模式方面,着力转变产业结构,努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向均衡化和普惠化转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文化发展方面,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在推动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把深圳率先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施“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集聚工程”和“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关键在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以一流的党建创造一流的业绩,以一流的业绩检验党建的成效。当前,重点是进一步创新党员教育模式,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党内民主建设水平,健全和强化全委会、常委会职能作用,规范党委决策程序,探索建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机制,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机制,纠正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继续推进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和“两新”领域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坚决惩治腐败,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