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
时间:2022-06-18 06:29:00
导语: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就找到了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抓住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所在。青海作为我国西部的欠发达省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科学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落实“五个统筹”。总起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出鲜明的科学理论品格。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地包括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建设得到继续加强,从根本上讲就是得益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为我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须正确处理一些重大关系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青海作为欠发达省份,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是发展。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此,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事关青海省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关系。
发展与生态文明。生态兴,文明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对推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青海的生态也极端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保护和建设好生态,始终是事关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始终是青海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不断提高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水平,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发展与改善民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近年来,青海在经济总量不大、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下大力气改善民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还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目前全省的民生水平仍然很低,近1/3的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以发展促民生,以实事惠民生,以公平保民生,更加注重增加对社会公共产品、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更加注重公共财政向解决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事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倾斜,使民生水平与经济水平同步提高。
发展与维护稳定。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青海地处西北内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始终是青海的首要政治责任。要树立发展的稳定观,明确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的观念,为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和谐的稳定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树立大局的稳定观,跳出青海,立足全国、放眼世界,以全局的视野谋划、部署和推进稳定工作,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维护稳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牢牢掌握维护稳定的主动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平安寺院”创建活动,善于运用发展的办法协调处理各民族之间、宗教内部以及不同宗教之间的利益关系。
发展与党的建设。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目前,青海特别是青海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党在牧区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亟待提高。要从资金、人才、技术、领导等多个方面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在几年内彻底改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滞后的现状,为建设新青海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论上的新阐述和实践上的新部署,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青海指明了方向。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坚定发展信心。青海虽然目前相对落后,但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而应充分认识自身潜力和优势所在,始终对前景充满希望、充满信心。要转变发展理念,把自力更生与争取外部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与引进发展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主攻方向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快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切实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水平。要大力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健全发展机制。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责任、服务和效能政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征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加快社会事业和社会领域改革步伐,深化财政、金融、投资、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实施民众创业战略,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发展措施。紧紧抓住科学发展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项目,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等优势支柱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藏地毯、太阳能及硅系列产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走协调发展之路。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城镇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规模。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共享发展成果。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让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实现脱贫致富,并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在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建立城镇住房保障机制,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减少贫困人口,真正使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上一篇:加快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 下一篇: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