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时间:2022-06-18 03:08:00

导语: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山西省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作为建设和谐山西的着力点,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山西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近年来,山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仍不够全面、协调。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扎实推进重点工作,切实加强薄弱环节,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提升社会的和谐度,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以解决好“两区”、“三农”、“四矿”问题为抓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两区”(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产业开发项目和水利、交通、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1200万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企帮村、以矿帮村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解决“四矿”(矿城、矿业、矿山、矿工)问题的力度,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煤炭长期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着力点,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把战略重点放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新的支柱产业中重点项目、优势品牌的发展水平,努力在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上,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在物流、金融、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上,在特色农业、优势畜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山西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为突破口,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重点抓好煤炭、焦炭、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六大行业和200个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改进设施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区域限批制、节能减排公布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确保按国家要求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整治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河流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推行城镇集中供热、供气,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河流、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工程,深入开展创建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活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好转。

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特色城镇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扶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带动效应大、对长远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各县(市、区)在发展上有活力、产业上有潜力、财政上有实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圈的发展,打造大运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带,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产业结构的互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认真抓好“五大惠民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山西是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城乡困难群众多。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山西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五大惠民工程”。

抓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受教育的迫切要求。优化教育结构,巩固“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努力让没能考取高中、大学的应届生都能学到就业创业的本领。完善各个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体系和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使“两免一补”逐步向城市延伸,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强化其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确保广大教师安心教书育人。

抓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干事创业、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发展多元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落实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坚持把城乡“两消零”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即城市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确保在一个月内至少一名成员实现就业,有条件的农户至少转移一个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收。重视解决拖欠工资、非法用工、劳动条件差等问题,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抓好医疗健康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迫切要求。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大病统筹机制,对特困户看病实行优惠政策,努力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发生。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解决好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以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快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抓好社会保障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解除生活后顾之忧的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抓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坚持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基本保险作为企业的约束性指标,认真落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等救助制度,重视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将城乡符合规定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

抓好住房安居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住房状况的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大旧住宅区的改造力度,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重视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失灵问题,规范和搞活二手房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住房供应格局。全面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从土地、资金、建设模式等方面形成廉租住房建设机制,明确建设廉租住房的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有效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开展创建宜居城市活动,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环境友好的现代宜居城市,努力使城市社区成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考核体系,确保和谐山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健全面向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协调好“两委”关系,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使农村基层组织切实担负起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继续选派大学生担任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乡镇一级的工作重点放到提供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上来,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全覆盖”。

不断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大幅度提高社会建设投入,把更多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上,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做到“三个倾斜”,即向农村倾斜,向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域、城乡限制,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引导、支持社会资金发展社会事业,使各项下乡活动和对口支援制度化、规范化,发挥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益。

建立健全干部下访制度。组织动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去,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把工作成效体现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广大群众,把中央以人为本、惠民富民的政策措施送到千家万户,使下访的过程成为了解百姓疾苦、落实惠民富民政策的过程,成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成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不断开创和谐山西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