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育要为提高文化软实力作出新贡献

时间:2022-06-16 04:46:00

导语:党校教育要为提高文化软实力作出新贡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校教育要为提高文化软实力作出新贡献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而党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肩负重大的历史责任,因此,也就决定了党校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党校教育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作出了努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党校教育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作出新贡献。

首先,党校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服务。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主流文化,构建体现国家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为“社会人”,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崭新的、人们能够普遍认同的、社会化的、现代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维系我们民族的繁荣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校工作尤其是要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方面,作出贡献。

其次,党校教育要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服务。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用和谐的眼光对待问题,用和谐的观点认识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正确看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党校教育中,要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着眼于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干群之间的亲和力,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表率作用。

再次,党校干部教育要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服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我们应当有文化的自信、自尊与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素质、文化软实力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转化为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只有内化于民众心胸,转变为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这同样需要通过党校的干部教育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使我们的干部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有炽热的中华文化情怀,从而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的带头人,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倡导者、力行者、开拓者。

最后,党校教育要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服务。要在干部教育中突出争做“文化生产力”促进派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使他们以实践创新为内容,不断探索文化创新的途径,提高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能力,从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