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进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6-12 08:16:00
导语:民主化进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渐趋丰富,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日益充分。如何适应民主化进程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象山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政治工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抓、抓系统。近几年来,象山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以连续三年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月活动为抓手,注重党内民主和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一起抓,注重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民主形式的创新,有力推进了基层民主化进程。
1、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村级组织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全县共有490个行政村,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采取“海推直选”和“海选”方式的分别占58.5%和41.5%。参照村委会选举方式,村党组织的换届选举也有了新的突破,今年到期的442个村党组织中,全部推行了“两推一选”或党内无候选人直选方式。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充分保障了广大党员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大大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选举的热情,出现了外出党员群众从外地乘飞机、集体包车回家参选等喜人现象。据统计,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选民的参选率为89%;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村民代表的参推率和党员的参选率分别为87.1%和95.3%。广大党员群众的热情参与选举,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群众基础。
2、民主决策程序不断规范,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年9月,县里出台了《象山县村级组织议事细则》,规定了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的程序是先党内后党外,民主决策的主体是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定了村党员大会、三套班子联席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三会”议事制度,并界定了每个层面的议事范围和程序。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发包方案等五方面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村党员大会酝酿、三套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后,递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把党组织的主张变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另外,积极推行重大事项民主听证会制度和票决制。决策前,由村党支部组织召开民主听证会,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决策时,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3、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连续三年开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月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四个层面的民主管理机制。一是村民日常管理机制。各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治的“小宪法”,保障了村民依法自治,提高了村民自我约束力。二是村民代表教育管理机制。定期组织骨干村民代表的上岗培训,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决策水平;建立村干部联系村民代表和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制度,经常沟通交流情况,掌握社情民意;制定《村民代表守则》,对村民代表的权利、义务等作出具体规定,规范村民代表的行为;定期表彰优秀村民代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三是村级班子日常管理机制。完善村干部值班(值夜、夜办公)、联系群众和为民代办等制度,积极服务群众,充分展现勤政为民的好班子,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四是财务管理监督机制。规范村级财务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四审”制度,即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有关人员审批、乡镇会计服务所审查、乡镇经管站定期审计。
4、民主监督方式不断创新,监督的内容不断丰富。各村均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负责村务、财务的日常监督。严格执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做到一季一公开和逐笔公开,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与此相对应,*年年初,县委出台了《象山县党务公开实施细则》,明确了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时间,扩大了党内民主,加强了党内监督。此外,各村认真落实民主评议村班子、村干部和党员等制度,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督,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对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新挑战。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一些村党支部不知道如何领导,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用领导。一些村党支部认为自己只管党务工作,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他干他的活,我做我的事,不用去领导。二是不会领导。一些村党支部民主意识不强,认为领导就是包揽,大小事务都要由党支部说了算,不知道如何体现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进行村务决策,不知道如何把党支部的正确主张化作群众的共同意愿,不知道在哪些具体村务中起决定作用,不知道如何有效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三是不敢领导。一些村党支部认为村委会班子由全体选民直选产生,群众基础好,在维护和巩固自身的领导核心地位上显得底气不足。部分村村委会主任能力强于党支部书记,党支部索性放弃领导。四是无法领导。少数村党支部不注重自身建设,党员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甚至闹矛盾,降低了党支部的威信,削弱了党支部的领导力。
2、对提高村委会班子的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村委会班子的选拔面更广,一批发展意识强、懂经营的干部进入了村委会班子,但一些村委会班子成员不懂工作规则、缺乏工作经验,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级重大事项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自己是民选的,应当还权于民,充分“自治”,不需要也不让党支部来领导,特别是在民主决策、财务审批上,坚持自己拥有领导权。有的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或村委会班子说了算,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委会自治。另外,一些村民代表不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不利于自己的事,甚至拉拢一帮人;有的村民代表民主意识差,决策水平低,只提意见,不做参谋;有的则认为自己的权力大于党员,脱离党支部的领导。
3、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总体要求,村级基层组织在发展经济、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的文明程度,更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原来的一些“红旗村”经济发展是领先的,村容村貌是整洁的,但纷纷倒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村干部不注重村民自治,缺乏民主意识,特别是民主决策、财务管理上权力过大,造成群众性上访。因此,村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在具备强村富民能力的同时,必须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正确的工作方法。
4、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新挑战。目前,与村民自治这道亮丽的政治风景线相比,党内民主显得有些滞后,产生了“倒逼”现象:在民主选举上,村委会全部实行了“海推直选”或“海选”,而党内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党委定人头、党员举拳头”的现象,缺乏群众基础,以致出现“党支部是少数党员选的,村委会是全体选民选的,村委会比党支部大”的大小之争。在民主决策上,村重大事项决策必须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而党内以支委会代替党员大会,一言堂、个人或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家长制现象时有发生;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决策已经实行了票决制,而一些支部仍在延续举手表决的方式。在干部任用上,村委会干部由全体选民选举产生,罢免也由选民决定,而在党内,上级党组织可以随时指定、选派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在民主监督上,村务、财务早已实行了定期公开,而党务公开还刚刚起步,有待于成熟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也存在着不正常现象,党内批评开展不起来,缺乏监督。另外,农村党员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些党员年龄老化、民主意识弱化,阻碍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这些现象说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显得十分必要。
三、适应民主化进程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大责任。因此,在民主化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教育。坚持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新上任村干部的上岗培训,重点内容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17号)和《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浙委办[*]34号)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村干部工作方法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大局观念、民主和法制意识、工作能力。加强岗位实践锻炼,确定一批班子强、两委会配合好、经济发展快、村务管理好的村为农村干部实践培训基地,分批安排村干部到实践基地开展集中培训或挂职锻炼。
2、健全机制。要根据有关规定,指导帮助各村结合实际,立足长效,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一是规范议事决策机制。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日常事务处理程序,特别是重大事项,村主要干部提出建议后,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由党员大会研究初步方案,经过三套班子会议讨论,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深化重大事项民主听证会制度和票决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规范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健全民主理财小组活动制度,大小财务收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后,才能入账。分别明确村级财务不同金额支出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建立会计服务所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制度,汇总分析各村财务信息,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建立乡镇经管站定期审计村级财务制度。三是规范村民日常管理机制。村民自治不是人管人、人治人,而是依法自治。要动员广大群众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并严格执行这个村民自治的“小宪法”。四是规范村级班子日常管理机制。继续完善村干部值班(值夜、夜办公)、联系群众和为民代办等制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定期开展民主评议村班子、村干部活动,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五是规范各项民主制度落实机制。在完善各项民主制度的同时,重点要抓好落实。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的程序、内容和时间,加大督查通报力度。整合监督力量,通过党务公开向群众公布有关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成为推进民主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列席村里重要会议,监督制度的执行,及时提醒村干部落实好制度,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对矛盾复杂村、大村,要逐步实现农村指导员的专职化。将执行民主制度情况作为村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监督。
3、理顺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村两委会的关系,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定期开展村干部的谈心谈话活动,村主要干部的谈心谈话由乡镇主要领导负责,其他干部由党政班子成员负责,重点是帮助端正工作态度,摆正各自位置,明确工作职责,指导工作方法。村干部之间的谈心谈话由包片领导、农村指导员负责组织,其中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要与每位两委会成员进行谈心,特别是有矛盾隐患时,重点是帮助总结各自不足,消除思想隔阂,化解矛盾纠纷。关心爱护离职离岗的村干部,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重点是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报重大事项,稳定思想情绪,提高支持现任村干部工作的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剂”。另外,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民主制度不健全村、两委会关系不协调村制度,明确责任,逐个转化。
4、明确职责。从党支部角度来讲,重点把握好“三不”:一是坚持领导不包办。要正确处理好敢于领导和善于领导的关系,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统揽全局而不包揽大小事务。要及时向村委会提出建议,与村委会共同研究村级事务,取得村民代表会议的认定和多数村民的理解支持,把正确主张化作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把握方向不放任。既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又要防止代替村委会职权;既要体现对村委会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共同目标,党支部应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让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情。三是支持工作不拆台。要严格按照规定监督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尊重支持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号召党员带头执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使党支部威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建立在群众真心拥护的基础之上。从村委会角度来讲,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与党支部的关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把坚持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一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既要依法大胆、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又必须主动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和指导,坚持主动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二是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既不是村委会主任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村委会一个班子的事。要坚决克服“我是民选的,我说的话、办的事、作出的决定就代表村民”的错误认识和一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内大事的现象,不搞主任自治、村委会自治。三是与村民代表的关系。村民代表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力量。在研究重大决策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加强村民代表的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决策水平。落实村干部联系村民代表和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制度,帮助制定《村民代表工作守则》,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村民代表。
5、组织整顿。要把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作为强化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的基础工作来抓。全面实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或无候选人的选举方式,增强选举工作的群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增强党支部班子的群众基础和公认度。积极拓宽选人渠道,采取“内选、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把一批公道正派、年富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具有“双带”能力的同志选拔进党支部班子,尤其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认真抓好第三批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他们明确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遵纪守法上,“双带”能力上,更体现在民主管理上。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面推行公示制、票决制,严把入口关。认真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加大不合格党员处置力度,疏通出口关。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党支部的民主氛围。实行村干部警示预告制度,对违反规定的村干部,及时提醒,情节严重的给予口头警告、书面检讨、组织处分等惩戒措施。
6、交叉任职。根据各村实际,尽量减少村干部职数,提倡村三套班子成员相互交叉任职,增强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整合力,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办事效率。换届选举后,对具备条件的党员村委会成员,按照有关规定逐步调整充实进党支部班子;对具备条件的非党村委会成员,确定专人负责培养,尽早吸收入党,增加党在村委会中的渗透力。把党管干部的关口前移,对换届选举中落选的优秀分子,通过合法程序让其担任村干部助理,分配其一定的工作任务,提高他们支持新一届村班子的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大力开展“三培养”工程,积极在村干部和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努力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双带”能手,有计划地把党员、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干部。
7、考核激励。认真落实“三真”要求,切实关爱农村干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注重把能力强、成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村干部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加大定期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建立村干部最低报酬制度,积极推行报酬统筹制度,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力争基本实现村主要干部报酬均由财政负担。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把村主要干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老干部定补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高定补标准,增加定补对象。建立村主要干部两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乡镇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优先考虑生活困难的村干部及其家属的就业。科学制订村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大工作实绩考核力度。把考核结果与村干部报酬发放结合起来,在市、县、乡镇三级对村干部报酬补助资金中切出一大块作为考核奖,实行以奖代补。把考核结果与村干部任职结合起来,对素质差、不满意率高的村干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警告直至免职和罢免。
8、加强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成功的基本经验。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委抓党建、书记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突出“三定”,即“职责定位、工作定标、考核定性”。县委每年年初提出党建工作要点,分解到乡镇党委,并签订责任状。各乡镇要制订党建工作中长期规划,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具体分解到下属支部。通过专项检查、专题汇报、巡视、通报等形式,加强党建工作的督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评价领导班子及其责任人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完善乡镇党委议事规则,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示范带动农村基层民主。大力培植先进典型,积极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示范村”、“村两委会最佳搭档”等创建活动,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创建村,重点扶植,加强指导、协调和督查,力争确定一批、成功一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当前,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努力在深化和创新上下功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