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机遇建好民心工程
时间:2022-06-11 07:44:00
导语:把握历史机遇建好民心工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新阶段指导“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和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催生地”。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总产值增长2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倍。但总体上看,安徽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66.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4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誜1。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是安徽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一、坚持把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作为根本,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总体上讲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大包干的核心是赋予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农村税费改革的核心是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这两次改革都抓住了当时“三农”问题的要害,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已经不够。安徽“三农”诸多问题的根源是农业“大而不强”,发展不足,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的支撑不够。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充分运用外部资源和力量,努力培植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一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海洋陆地气候过渡带的叠加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稳定性差,粮食生产因自然灾害年波动幅度甚至高达20%,达到100亿斤。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双管齐下,一手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对抗性治水向适应性治水转变;一手抓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由对抗性生产向适应性生产转变,稳定农业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二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发挥安徽自然区域特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率先实行“大包干”的凤阳小岗村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搞了结构调整,种了葡萄、养了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要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同时,狠抓科技创新。
二、坚持以落实“多予”方针为抓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两点很关键,一是“多予”,一是“统筹”,我们要千方百计做好这两篇大文章。我们认为,“多予”和“统筹”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项目实施上,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平等机会”。机会公平、起点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只有提供平等的机会,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对未来充满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对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把中央“多予”、“统筹”的相关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同时,我们省市县三级也要尽力而为,让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让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覆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三、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拓展农民的发展空间
“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确实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声。小岗村当年参加大包干今天还健在的12位带头人,现在的共同心愿就是要团结一致再创业,这充分表明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强烈的创业愿望。我们应顺应农民群众的心愿,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我省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1.4亩,农民群众“用武之地”不多,而且县域经济薄弱。全省县域经济仅占全省总量的44.7%,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县有六分之一,最少的只有3000多万元;每年劳务外出人员1000万人,其中到外省务工者达600多万人。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发展空间,是安徽的紧迫任务。我们一定要着力推进东向发展,下决心取得县域经济的突破,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同时也增强县级自身的“反哺”能力。
四、坚持以分类指导为原则,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
长江淮河把安徽分成三大板块,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文化习俗差异很大。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不强求一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放手让各地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总体上,我省新农村建设打算分三类推进:第一类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并只带一两个县的市,先行一步,全面推进。第二类是条件较好的市县,重点推进。第三类是广大农业地区,示范推进。同时,在全省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五、坚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为适应全面取消农业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我们正在18个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基层工作新机制试点,调整乡村区划、精简机构人员、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实行服务“一站式”和补贴“一卡通”等提高服务效能的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指导面上工作,适时在全省推开。
六、坚持以加强领导为保证,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是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内涵,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省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认真落实规划先行的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四是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提供保证。
- 上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
- 下一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