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现三大创新

时间:2022-06-03 04:41:00

导语: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现三大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现三大创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干部工作公开化、民主化,根据市委关于开展市和县(市)区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部署,4、5月间,江北区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了两个区管领导职位,实施了市区两级联合公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初始报名、能力评估、能力考核等三个方面的创新。目前区公选领导干部工作已进入考察阶段,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是创新初始报名方法,重视拓宽人才来源。本次公选面向全市进行,宁波市和在甬省部属机关事业单位、在甬省部属企业和大型企业内设机构或下属企业、小型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单位的符合条件人员都可以报名,由此人才来源大为拓宽。据统计,在报考区统计局副局长职位的61人中,从身份上看,机关干部53人,企业人员2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6人;从学历上看,研究生以上学历16人,博士研究生3人;从职称上看,中级职称4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8人;从年龄上看,35周岁以下的33名,占54.1%。在报名方法的选择上,本次公选也充分考虑了种种因素,报名者既可以进行自我推荐,也可以由组织推荐、群众推荐或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产生。据统计,报名者中自我推荐者23名,组织推荐35名,占报名者总数的57.4%。多种报名方法的推行,使得一些不愿报、不敢报的同志走向前台,进一步开阔了组织用人视野,在干部群众中营造了较好地氛围。 二是创新能力评估方式,重视岗位适应能力。本次公开选拔的一项重要理念,就是“能岗相适、因岗定人”。在资格初审后、笔试前的环节,首次引入了初选评价指标体系,用量化的方法对报名者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据此筛选出笔试入闱人选。在初选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上,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本地实际的关系,除了一些必须修改项目外,还对专业技术职务、获取荣誉情况、基层工作经历等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下调;对任现职时间对应条件作了更加详细的补充等等。初选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了10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根据岗位需要和资格要求赋予了适当权重,同时每个指标又分别对应3至9个等次,等次越高分值越高。在运用初选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对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突出任职岗位经历,强调学习培训经历,重视基层工作经历,体现绩效考核理念。在初选评价的笔试、面试等后续环节,也是根据这一要求进行的,如面试评分标准重点考察考生的领导素质和岗位素质,并对决策分析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指标权重进行适当倾斜。 三是创新能力考核方法,实行差额选拔方式。本次公开选拔设置了资格初审、初选评价、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差额上会六大关口,每位应试者必须依次通过方能进入下一环节。进入每个关口前,每位应试者的机会是平等的,上一环节取得的分数只对“入关”有意义,考生进入下一环节后,又和其他入闱考生一起重新回到起点,展开公平竞争,这就杜绝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同时,本次公选还正确处理了岗位能力评估和组织任命的关系,根据《简章》规定,每一职位取笔试、面试按比例折算后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取前3名为组织考察人选,组织考察不是简单地“以分取人”,常委会表决也不是简单地以组织考察定人选,而是充分利用组织手段深入地了解考生,以程序的公平确保选拔结果的公平,从而较好地把党委决定、组织意图及个人要求结合起来。考察工作结束后的任用环节,又推行了差额推选办法,取2-3名建议人选按规定程序采取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的办法决定最终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