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时间:2022-05-04 07:12:00
导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如何化解农村中暴露出的新问题、新矛盾,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担负着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抓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龙头,就能把握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期如何指导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
对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研究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可以发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明显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与群众盼望致富,走宽裕型小康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近些年,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出现了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广大农民增收的速度减缓,门路变窄,面对市场,他们显得茫然无措,“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大力引导,热心服务,提供保护,但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不懂市场经济,他们空有愿望和热情,缺乏能力与办法,久而久之,辜负了群众对崐他们的信任与希望,使群众产生了失望情绪。
二是在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式落后、方法简单,与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思想状况的变化不适应。农村改革已持续20多年,农民的思想意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与外来信息渠道也大大增加,眼界逐步开阔,思想逐步解放,自主意识明显加强。但是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变化,基层干部显得无崐所适从,要么沿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家长式的强迫命令,当这种管理方式难以奏效或者激发矛盾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消极应付,抱怨“老办法不适用,软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
三是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私心杂念,他们请客送礼,损公肥私,优亲厚友,办事不公,与群众要求“一碗水端平”的愿望不适应。农村干部要有致富的本领,不仅自己能致富,还要做群众的表率,能带领大家致富。如何处理好“自家”与“大家”的关系,这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农村矛盾的焦点。确有一些农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把权力做为致富手段,在执行党的政策时大打折扣,与群众的愿望适得其反,激化了矛盾,影响了干群关系。
四是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弱,仍然停留在凭经验、凭威望管理的水平,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管理的愿望不适应。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直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开始密切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迫切要求参与村务管理,对村务大事要有知情权,这种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农村干部再也不能通过绝对的指挥权去处理与农民的关系,而是要依法行政,转变职能,管理、引导与服务并举。但有些基层干部对有关政策和法规一知半解,随心所欲,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截留”,没有学会用政策法规去指导工作,用示范引导手段等综合措施推进工作,容易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五是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不适应。有些基层干部对发展本乡、本村经济缺乏整体思路和长远规划,只是机械执行上级文件,在勉强完成工作任务和理顺群众情绪之间疲于奔命,消极应付。宣传党的政策说不清,道不明,对群众心中的疑虑不解释;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经济纠纷能躲就躲,退避三舍,不抓大事,不管难事,平时难得一见,收粮催款才去上门,降低了基层组织的行政效率和威信,这种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显然不能胜任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六是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与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不适应。沉淀已久的传统文化中小农经济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小富既安等落后观念已经阻碍了农民主动走向市场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对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富民政策,树立市场观念,学习科技知识的要求没有完全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为“龙头”来抓,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按照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具备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首先,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应有新的突破,不仅要坚持过去思想品德好、群众公认的标准,也要注意选用一些致富本领强,有号召力,愿意为群众服务,有改变当地面貌的决心的“能人”进入基层组织,特别是哪些信息灵通,熟悉市场行情,懂经营,会管理,文化层次高,整体素质好,或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农业的人要优先提拔使用,改善基层组织的结构。其次,必须加强对乡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限于各种原因,农村引进外来人才还有困难,现有干部也绝大部分已经是本区域内相对素质较高的人,所以我们只能立足现实培养。过去那种零敲碎打的短期培训已不能适应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必须有计划的建立起一种长期相对固定的培训教育机制,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县乡党校,对基层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管理和法制等知识的教育;同时,为他们提供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机会,增强实践经验和发展经济、快速致富的迫切感。提高他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先于农民群众完成由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市场竞争者的转变,走出家门闯市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以理服人;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敢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提高他们的科学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使他们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崐段向依靠法律、行政手段并用转变,从过去单纯的收粮催款的任务观点向全面推进农村工作转变;由神秘封闭的个人说了算的办事方式向公开的、民主的决策方式转变。这样基层组织才能以崭新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提高基层政权的威信,真正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任务,使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基层组织必须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突破单纯抓经济,抓事务性工作的局限,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由于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对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感到无所适从,对参与市场的风险心存戒备,所以只能消极被动的应付,乃之产生消极观望的情绪。所以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发挥我们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尽力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和农民的新的价值观念,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农村中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予以发扬,如勤劳持家,吃苦耐劳,尊老爱幼,尊教尚贤等;对消极的一面应予摈弃,如因循守旧,小富既安,自由散漫,盲目从众,不思进取等。同时要教育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如大胆竞争,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自主创业等。在农村探索和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的价值体系。
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当前应特别强调对干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教育。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要破解当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对立,干部怨群众不听话,群众说干部不像话的难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基层干部要深入群众,从千家万户寻求破解难题的出路,按群众意愿办事,以情感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深入千家万户知情、知苦、知心,多为群众办实事,解困、解难、解忧。唯其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提高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二是要加强对群众的经常性正面教育,向他们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消气、顺气、鼓气,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三是通过教育、管理、激励等多种措施,改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使他们聚精会神抓大事,诚心实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办好事,千方百计管难事,无私无畏管坏事,以身作则干苦事,让群众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真切的感受到党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从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进一步加强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新世纪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探索、研究和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指导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突破。
- 上一篇:以实现三个代表为目标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下一篇:趋利避害突出特色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