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干部选用机制 促使人才脱颖而出

时间:2022-04-23 03:22:00

导语:创新干部选用机制 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干部选用机制 促使人才脱颖而出

“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这是党的十七大对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徐州市在江苏省委的精心指导下,探索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在新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创造性地摸索出一条干部选用的新路子,即以“公推公选”的形式选用干部。所谓“公推公选”,就是根据省委以及省委组织部确定的规划方案要求,在选拔任命徐州市沛县县长一职过程中,将原来由市委提名的县长人选,经过适当程序调整,改由公开推选产生。在具体操作上,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市委确定并公布推荐人选的基本条件,公告,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现场测评、组织部门差额考察、市委全委会进行差额票决提名人选,再经公示、报批,最后依法选举任命。“公推公选”改进了过去干部选拔任命的做法,扩大了干部选用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度,拓宽了选贤任能的渠道和空间使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精神,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的贯彻落实。

一、“公推公选”突出了制度选人,实现了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走群众路线、用好的制度机制选人的转变。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做好选贤任能工作,一直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受各种传统因素影响,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一些陈旧的价值取向,还在或轻或重地干扰着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存在着诸如“在少数人中选人”、“长官意志取人”、“凭关系用人”等弊端。究竟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克服以上这些弊端,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是各级干部人事部门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在诸多的探索中,我们认为“公推公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从“公推公选”的程序和实践来看,与过去相比,“公推公选”显得更透明、更重民意、更重实绩、更重能力。它将以往的干部人事改革创新成果付诸实践,如推荐、考核、考察、票决、公示等新做法,均被吸纳到此次“公推公选”中来,有效地防止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以及相伴而生的各种不正之风,体现了靠制度选人、靠机制选人。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推公选”突破了一些陈规旧制,选拔干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事情。根据省委决定,举荐人的范围大大扩大,个别人圈定已失去权威。经过民主推荐人选,当场计票、当场公布,考察人选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变几十双眼睛挑选人为数以百计、千计双眼睛挑选人,减少了失误,提高了公信度。二是程序规定更趋科学合理,避免了少数人侥幸过关现象。“公推公选”实施的是阳光工程,看重的是民意、实绩和能力,这为众望所归者一展自己的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公推到公选,使举荐人和被举荐人都不可能搞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即令有个别人欲施小计搞感情投资,一时也难以找到投资对象,更难在大范围起作用。看重民意、实绩和能力,为靠机制和制度选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制度的权威性从组织程序上得到了保证。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是靠组织程序保证的。此次“公推公选”,省、市、县三级主要领导和组织同心协力,组织领导严密、分工明确、监督管理到位,制度程序由集体讨论确定,任何个人都不能变动。制定的程序和规定切实得到了落实,不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和贴在墙上的一纸空文。在荐、选、用三个环节上,组织部门领导带头维护原则,坚持原则,任何人与组织都不得越权行动,或搞临时动议、搞变通。

二、“公推公选”突出了民主选人,实现了“公平、民主、竞争、择优”,凸现了竞争在现代干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采取“公推公选”的办法选拔任用干部,在荐、推、选三个关键环节上,做到了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给每个符合条件并参加“公推公选”的干部以公平竞争的机会。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法则。在我们的干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保证每位领导干部在其工作岗位上,做到才尽其用,人尽其力,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潜质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同样也离不开竞争。此次“公推公选”的每一个程序,从报名到公推,再到公选,关关皆充满了浓浓的竞争气息。70位符合报名条件的参选者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各显其能。过去那种拉关系、投门子的现象不见了,靠领导提携、靠稳稳当当论资排辈熬官者无市场了,代之的是凭本事参与竞争。这样不仅使败者服气,也让胜者对自己的胜出坦然。这次“公推公选”出来的同志,过去在徐州四县一区工作时,分管的工作大多数都名列前茅。正是这样,最终把他推到了沛县县长一职上。面对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这位同志上任伊始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公推公选”成就了竞争者,为实现干部在任上的进一步竞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从现有的干部管理机制上看,竞争环境不好的问题还较突出。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萎靡不振,因循守旧;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做太平官;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或明哲保身,患得患失;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些不良风气如不坚决刹住,势必严重削弱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势必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解决上述问题,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路,从体制、机制上防腐、治懒,强化对干部的科学管理是治本之策。徐州市“公推公选”的成功做法告诉我们,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法则是治本之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推公选”突出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管干部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公推公选”作为一种新的干部选用方式,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充分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之中。因为我们所要选的干部,必须是党和人民信赖的干部,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以及党同人民利益、意志的一致性,客观上要求干部制度改革形式必须服务内容,服从于党管干部的原则。为了使新的选拔方式更为科学,江苏省委组织部先后四次实地调查研究。其间,他们多次征询省人大常委会、省辖市市委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借鉴了省内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些好的做法,对每一个细节和程序都一一进行了推敲,最后才将这套方案定名为“公推公选”。在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审议下,方案获得通过。“公推公选”的成功实践,不仅具体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而且使该原则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方面:一是在荐贤举能、把关定向上,实现了省、市、县党组织的三级联动。为国家各级领导机关推荐输送干部,既是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直接体现。荐能人选好人,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有一个把关定向问题。这次“公推公选”活动,从方案制定,到程序的各个环节的设定,省、市、县三级党组织表现出了高度的统一性。方案上下共同论证,环节程序统一研究制定,遇到问题及时通气协商。正因为如此,带有创新性的这次“公推公选”活动,尽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没有先例可循,但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效果。二是拓展了党管干部的视野和空间,畅通了荐选人与被荐选人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渠道。根据方案和程序规定,我市这次“公推公选”活动的最直接参与人近八百余人,要求必须是副处级以上干部。他们中的一些人既有荐举权也有被荐权,在荐举人与被荐人之间,实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前后两轮公推表决,加深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这为最终选准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如一位入围者所说:我所接受的监督与考察,不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的监督与考察,而是整个组织、全市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考察,是他们决定对我的取舍。三是“公推公选”选贤任能,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同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一致性表现的更直观具体。这次“公推公选”徐州市沛县县长,一般群众虽不直接参与选举,然而对“公推公选”表现出的热情与支持是前所未有的,由于被推荐人是公开的,他们可以通过信访等方式间接参与。在沛县,对于“公推公选”,绝大多数人赞成这种做法,说这样选人用人让老百姓信服。群众的满意、信任、期待与支持,当选者的压力、信心、信念,二者在“公推公选”过程中的碰撞与结合启示我们,在执政条件下选人用人方式要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前提和保证,创新是关键,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基础。

“公推公选”代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对其完善与规范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机制创新,其目的就是要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力求以公开、公平、公正来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适应并按照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干部选拔和任用的规律要求选用干部,以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来调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的积极性,以人民拥护、民意公认引导干部用权为民,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推公选”说到底也只是这一工程中的一个试验和探索,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