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其在基层的实践
时间:2022-04-21 05:01:00
导语: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其在基层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入实践领域,实现实践创新,是党的十七大后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处在“两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已有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资源的基础上,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全面、深刻地认识“党情”,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大力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起着何种作用,怎样在实践中有所作为,是其中亟待解决而目前又相对薄弱的问题。
一、当前执政能力建设亟需开拓从理论到实践的新途径
过去,我们一般从思想、组织、作风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党建的理论体系。近年来,我们党在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同时,逐渐把党的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能力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并要求全党围绕巩固执政地位、改革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来研究和部署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从历史发展和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明确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基本方面。
(一)将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与党的政治路线及方针政策制定的实践紧密结合,保证执政党建设的大方向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
把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列为“第一执政能力”,是我们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十七大报告指出:“总结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1]纵观党的历史,每一个时期党制定的政治路线,都是与当时对国内外、党内外的形势的判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形势判断正确,则党的政治路线比较正确,党的事业比较兴旺发达;形势判断失误,则党的政治路线失误,党的事业发生挫折。这已是被我们党的革命实践和执政实践证明了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对当时形势的科学分析,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的科学结论。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抗日战争的政治路线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但同样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对国内外、党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直接导致了“”这样的长达十年的悲剧发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不幸的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世界形势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要问题的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由此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当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与党的政治路线和相应的方针政策制定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时候,党的事业才能不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执政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并取得经济建设的卓越成绩,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有人说,领导计划经济是指挥一匹“木马”,而领导市场经济是驾驭一匹“野马”。这有一定道理。市场经济,无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它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只有适应这些规律,才能驾驭市场经济。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驾驭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还缺少经验。尤其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运行体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与党的传统理念及做法之间,还有许多差距,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驾驭好市场经济,既发挥它的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它的消极影响,对我们党来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领导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我们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执政党建设实践中,我们必须注意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党固然不是经济组织,但执政党如果放弃了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必将失去执政的物质基础,使执政成为空中楼阁,最终失去执政地位。因此,任何要求执政党退出经济领域的鼓噪,都是错误的。当然,执政党如何领导经济,如何处理好党委与政府的关系,是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的问题。为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我们党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创新领导经济的运行机制,找准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如果还是用过去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老手段来管理经济活动,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很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也很多。这些“问题、矛盾、挑战、难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与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及解决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紧密结合,使党实现宏伟目标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各种矛盾相对集中,群体事件、集中上访时有发生,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常有出现,企业改制、职工下岗以及自然灾害等矛盾和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加上、国际上的恐怖分子与反动势力时不时制造一些麻烦,能否妥善处理这些事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处理恰当,能消除矛盾、化险为夷;处理失当,会激化矛盾,影响稳定。有效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善于应对各种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
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执政党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因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的局部失衡。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新时期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如果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机制,推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社会安全体系的建立,就不能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就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建设、改革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合力。
(四)将依法执政的能力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建理论最主要的特色。这个理论解决了在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度里如何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问题。
在思想建党基础上特别注重“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理论最主要的特色。这个理论解决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的认识问题,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依法执政”,是党建理论的一个创新。这个理论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是我们依法执政的显著特点”,而“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成效;反过来,依法治国的效果又是对党依法执政能力的检验。”[2]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既借鉴人类创造的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共同文明成果,又坚决拒绝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追求的一个目标。党的领导方式要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要求,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变为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实现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
(五)将总揽全局的能力与党的建设系统工程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执政效能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这就是我们党要致力于完善的执政格局。
在实践中,我们要将执政党的整体执政能力体系做出尽可能科学的指标分解,又要将局部的执政能力高效率地整合,使之凝聚成为整体执政能力。既要坚决反对“大包大揽”,认为执政能力建设就是中央的事或最多是地方党委的事;又要坚决反对“零敲碎打”,认为执政能力建设分散由各级党组织和所有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共同抓就行了,而是要切实实现局部执政能力与整体执政能力的科学整合,使之发挥出执政党的强大的系统功能。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每一层级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都很重要。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基层党组织,不是说中央、地方党组织在执政能力建设中不重要或已经完全解决了,而是基于这一层级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相对薄弱的现状。根据对在重庆市委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问卷调查及对重庆市部分区县所属乡镇领导干部的典型调查,不少同志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功能和执政能力有所忽视,相当数量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背景下“政治意识”越来越淡漠。
在“基层党组织是否应该有执政功能,是否应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上,目前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央是执政能力体系中的神经中枢(这是不错的,中央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自不待言),省、市、县等地方党组织是执政能力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躯干(这也是不错的,地方党组织在执政能力建设中起着承接上下、传动左右的作用,其重要性也非常突出),而基层党组织则是执政能力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新经济组织、党政机关等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甚至根本就起不到“执政”的作用。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在基层尤其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基层,由于理论水平和把握政策水平上的局限,对是否应该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认识更为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党的基层组织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作一番认真的思考并力求做出符合实际的回答。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基层党组织具有执政功能是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共识。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分重视党支部的作用,他曾说:“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3]邓小平十分务实,他指出:“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否则只发号召做指示,发下去就会像石头掉在大海里,影子都看不见。”[4]1989年8月,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我看首先表现在近30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然,中央的领导作用从哪里来?如果党的基层组织统统都淡化了,我看总书记就一定会变成‘空头司令’。”[5]也讲过:“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6]
其次,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并参加其中的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组织原则。我们党的6635万党员分布在约340万个基层党组织之中。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健全而充满活力,党的整个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这是中国共产党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也是我们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我们这个特定的执政党而言,如果340万个基层党组织都没有执政能力或执政能力很弱,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有过生动的比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执政能力大小、强弱的直接体现。
第三,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事实上体现了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党的基层组织虽不制定大政方针,但具体贯彻这些大政方针并在实践中为大政方针的发展与修正提供动力和依据;党的基层组织虽不直接提出立法建议,但按照党章的规定,可以提出有关党的方针、政策、措施的建议并通过组织程序传递到党的决策机关;党的基层组织虽不直接向党和国家推荐重要干部,但享有推荐这些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党的基层组织虽不具备更大层面的组织动员和作用发挥,但要直接向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宣传,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处在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第一线,是总结、创新、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的最终源泉与主要动力。
第四,基层党组织所具有的拒腐防变功能是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基层党组织或基层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小打小闹”、“癣疥之患”,不对党和人民事业构成致命威胁,相反,在基层发生的腐败案件虽然“级别”较低、金额相对较小,但影响恶劣,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一些群众甚至把“帐”算在党和政府的身上,一些人还以偏概全地“推论”出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在搞腐败的荒谬结论。虽然基层干部搞腐败的只是少数人,但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党章》第五章第七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把腐防变功能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特殊性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特殊性,指的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行为”往往受工作和活动范围的局限,并且不同类型社会基层中的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对此,党章有明确的规定;但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侧重点,因而它们在社会基层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党章也有明确的规定。
一是发挥“领导”作用的基层党组织。这类基层党组织直接体现着执政党的执政内涵。主要是街道、乡镇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其职责是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人民解放军中的基层党组织直接体现执政党的执政功能。公有制企业中的基层党组织领导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执政功能。
二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这类基层党组织间接体现执政党的执政内涵。主要包括:公有制企业和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前者起“保证监督、支持和参与”的作用;后者起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职权的作用。
三是发挥“协助”、“监督”和“引导”、“监督”作用的基层党组织。这类基层党组织也间接体现执政党的执政内涵。前者如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党的基层组织,以协助、监督为主要责任,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后者如各种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主要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各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的共同“特殊性”是:相对于中央、地方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而言,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如果说中央是宏观执政,地方党组织是中观执政;基层党组织则可以看作是微观执政。
上述两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执政功能,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既发扬基层民主又坚决服从全局的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两条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亟待加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便民服务工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等活动,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与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比较,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的能力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韵能力普遍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广大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率领群众奔小康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基层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办法不多,思路不广,导致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失去信心,而逐渐向“大款”、“富户”和家族、宗教势力靠拢,以致有些地方出现基层选举中党组织推荐的人选往往落选,群众自发提名的人选反而占强势的现象。
二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及保证监督作用都还存在发挥不力的情况。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党的中心工作等同于经济活动、业务工作,缺少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单位的效益好了,就等于党组织的工作做好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理直气壮地履行执政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不敢去宣传、组织群众,忽视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敢面对诸如之类的非法组织对基层政权的挑战,在宗教、宗族势力面前软弱无力,在出现大的社会治安问题时束手无策;少数基层党组织甚至对一些企业用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问题听之任之,有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还参与其间“分一杯羹”;有的党员过分强调自主意识,忽视作为执政党党员的整体意识,不与党组织的决议保持一致,甚至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有的党员根本不发挥或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党员缺少起码的政治热情、组织观念,对党组织的活动不积极参与,甚至消极应付,不了解党的性质和特征,说不清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什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或不了解,或置之不理,或公然违背。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执政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
三是处理复杂问题和依法执政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同志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当前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上级领导人的指示为依据而不是以法律和政策为依据解决问题。在那些同志的观念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可以用“快刀”,都可以用通过请客送礼而积累的“感情”,都可以由上级领导人出面干预,很不重视增强自己处理复杂问题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四是观念上的“革命党”意识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在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用战争语言来表达就是“战斗堡垒”、“战斗力”。党执政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仍然定位在“战斗力”、“战斗堡垒”之上,最近10多年来才增加了“凝聚力”、“吸引力”的表述。党的十七大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来定位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显然,这个表述,才是有别于“革命党”的“执政党”意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革命党”的意识仍然在许多党员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观念滞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定受到阻碍。
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拓展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途径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各类基层党组织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胆探索执政能力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的新途径,将极大地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建设,为基层党组织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基层党组织要在新的实践中努力掌握新知识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长期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要有不同于领导革命和战争的新知识。要不断掌握新知识,就要不断地学习。
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作有关学习问题的讲话时说,我们强调干部学习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有三条:一是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就必须要学习;二是我们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改善我们的工作,就要加紧学习;三是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7]。
这样讲,是因为当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党都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现在,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党也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更迫切地需要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按照的说法,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刚现在学习的内容很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知识浩如烟海,对于党员和基层干部来说,大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是学习社会,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从基层领导工作来说,当前最根本的是要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学习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和历史知识。这样,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二)基层党组织要在新的实践中学习新本领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基层党组织应该学习和增强那些新本领?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增强五种意识和能力。
一是领导经济、率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最主要的就是用发展经济的办法。
二是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意识和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民主制度的基础是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是扩大基层民主。因此,基层党组织可以而且应当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处理复杂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基层社会组织的意识和能力。基层党组织处在社会基层第一线,每天都有大量的矛盾的问题需要解决。提高基层党组织处理复杂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协调基层社会基层组织的意识和能力,是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功。
四是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十七大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因为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执行型的组织,所以,在履行执政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增强法制观念,真正地依法执政,依法办一切事情,这样才是真正坚持党的领导,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
(三)基层党组织要在新的实践中积累新经验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的许多政策都来自基层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执政能力经验的总结上也是如此。党的八大党章曾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人民群众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实现党的主张和上级组织的各种决议”,“领导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在今天,党的基层组织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因此,执政能力既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经验总结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
能否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应该成为检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能否总结出执政的新经验,应该成为考评基层党组织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我们党的340万个基层组织都能够开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的机器,每一个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局部之和大于整体,我们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就一定能够大大增强。
(四)基层党组织要在新的实践中开拓新思路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为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在实践中探索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个世界上其他执政党都未真正解决好的问题,蕴藏着我们党不断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党的基层干部不断开拓新思路,使十七大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之花,在基层结出执政党建设丰硕的实践之果,具有决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