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制度建党 提升执政能力

时间:2022-04-21 04:57:00

导语:注重制度建党 提升执政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注重制度建党 提升执政能力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在这方面,邓小平的最突出贡献,是把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纳入政治体制改革视野,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重要环节。这一认识水平和理论成就,对于今天我们认真总结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结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毋庸置疑,不可动摇。从苏联共产党走上执政地位算起,共产党在世界一部分国家执政已经有了近90年的历史。90年来的一个历史性话题是:什么是决定工人阶级执政党历史地位乃至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或者说,工人阶级执政党的生命所系是什么?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不尽相同,结论甚至大相径庭。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总结“”的教训时精辟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这一重要论述,鞭辟入里,寓意深长,是我们党在制度建党问题上的历史性的觉醒。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针对“”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揭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没有因为25年的时间迁移而失去其真理性,相反,却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焕发出真理性的光辉。

把制度建设提到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是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

共产党通过艰苦奋斗,取得执政地位,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固。早在延安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就尖锐地向我们党提出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找到了制度建设这条新路,但是却未能一以贯之地走下去。五十年代后期直至“”,我们党正是重蹈了个人意志凌驾于党的意志之上、党的民主制度破坏殆尽的严重教训。“”结束之后,邓小平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思考,正是注重于和突出于制度层面。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中,邓小平精辟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同时,“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1、335、333页)邓小平把制度改革和建设直接提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否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开辟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境界。

如果说注重制度建设对于工人阶级政党整个建设来说具有根本性意义,那么,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制度建设则变得更加尖锐和迫切起来。这是由于:第一,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长期艰苦的斗争而取得的,政权来之不易。这种经历很容易在党内滋生居功自傲情绪,使一些党的高中级干部陷入“江山非我莫属”的误区,从而把党的意志甚至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意志之上,以党代政,以人代党,以言代法,以至严重忽视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建设,甚至造成严重破坏。第二,党执政以后,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的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虽然有各派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很难起到对执政党直接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化,很容易使执政党忽视制度建设,更难以自觉地用健全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第三,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小农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积淀深厚,封建主义残余比较严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缺乏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和训练,从而使执政党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严重等封建主义残余,这些弊端不仅表现在思想作风方面,而且渗透于党内政治生活,严重阻碍党的制度创新和民主集中制的发展。总之,党在执政之后,制度建设的压力变得更加尖锐起来,制度缺失的后果也变得更加严重起来。这不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最深层隐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国家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其深层原因和最关键因素,无不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模式”所带来的对党的民主制度的严重破坏。正如邓小平早在80年代初就深刻指出的:“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执政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邓小平的制度建党思想没有过时,仍然是新形势下解决“党能否执政、如何执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一重要论述,与邓小平的制度建党思想一脉相承,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谋求“如何执政”问题上愈益走向清醒与自觉。

把制度建设提到党能否应对严峻挑战、提升执政能力的高度,是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价值指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键在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这就是要不断地“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这一重要思想,在邓小平建党理论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改善党的领导,包括“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8页、342页)为什么必须突出地强调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明确指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苦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以坚强的领导能力和科学的领导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同上,第342页)怎样改善党的领导、提升执政能力?邓小平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分析论述。(1)必须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同上,第322页)(2)“必须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同上,第335页)(3)必须切实实行党政分开,“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党的领导的活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9页)(4)必须“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同上,第177页)(5)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惩治腐败”,“廉洁政治”,端正党风,取信于民。(同上,第313、327页)这些重要措施,都离不开一个总的方面,这就是必须加强党的制度改革和建设,实现党和国家制度的民主化、法律化。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多样化的日益显现以及某些领域社会矛盾的相对集中与突现,使我们党既面临着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许多过去20多年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党置身于更加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之中。面对严峻挑战,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历史性的选择。提升执政能力,不仅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对待发展变化着的实际,而且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以及一系列体制和机制来适应形势,推动实践,承负起时代的考验和历史的重任。把制度建设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既是党的历史经验,更是党的现实选择。

把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改革的手段消除制度中的弊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是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鲜明特色在邓小平制度建党的思想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占有相当分量。从很大意义上说,邓小平是着重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思考和指导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他深刻分析了党内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的制度根源,认为机构臃肿、层次繁多、高度集权等制度上的漏洞是官僚主义的“总病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解决制度问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包括进行教育和思想斗争,但是非做不可”。(同上,第328页)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需要,把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改革提高到整个改革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高度,反复强调,“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0、176、164页)邓小平特别强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根本目标就是“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并以此推动“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同上,第335页)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也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党既是政治改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对象。所谓政治改革,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力的推动和革命的方式,消除政治体制包括执政党领导体制中的弊端,促进包括执政党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基本方略,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积极有效地推进政治发展,离不开积极深入的政治改革;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政治发展。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对党的制度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最重要的是要围绕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一主题,抓住党内民主这一关键,着眼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目标,深入推进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广大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实现党的代表的直接选举制度和党的代表大会的常任制度。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切实在党内营造高度民主的制度氛围,确保广大党员意志在党内的最高权威,促进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二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实际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最突出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的意愿贯彻到一切干部选任过程中去,逐步扩大“民选”的广度和深度,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三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党员民主权力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最重要保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消除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根本制度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四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完善以权力监督和制约为根本内容的权力运作制度。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最敏感内容。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使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的有效监督之下,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时刻警示和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执政为民,防止和消除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滋生。这四个方面的重大改革,既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更是发展党内民主、注重制度建党的现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