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困难

时间:2022-03-10 01:34:00

导语:要正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困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要正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困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在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没有城乡的统筹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我们对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我国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国家的综合经

济实力确实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农民的市场化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些为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对我国的国情要有清醒的认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能头脑发热,各地区绝对不能不顾实际情况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制性地取消城乡各种制度的差别,想在短时间内消灭城乡差别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实际是不可能办到的。我们要认识到城乡差别的消灭是以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基础的,没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城乡统筹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各地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

城乡差距大,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实现城乡统筹不仅仅指财政方面,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要求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要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差别大,无论是城乡居民的收入,还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市场化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缩小这种差别,最终消灭城乡差别,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目前总体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GDP的总量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突破一千美元,刚刚进入世界银行提出的下中等收入的门槛,而农村的地域这么广大,农村人口如此众多,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两千多万,要真正做到城乡统筹,确实有财力方面的制约。多数人补贴少数人的时候,这件事情是好办的,但是当少数人补贴多数人的时候,办这个事情的难度很大。现在城乡居民的比例,农村近70%,城市是30%,从实际状况来说,由于是少数人扶持和帮助多数人,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总体上讲还是国力还不够强。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个国情,不能搞。各地在推进城乡统筹时必须立足于各地的经济实力状况,实行多层次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弱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关键的是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乡产业分割,产业关联性不强。我国各地也非常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操作者,都存在这样一个倾向:似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这种产业发展政策还是人为地分割城乡产业,进一步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经营困难、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就是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而是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布局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涉及既有的存量产业的结构调整,也涉及新型产业的创新。例如我国农村大路货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并不是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绝对量过剩,那怕是本国的市场过剩,在当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还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农产品大量积压的根本症结在于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如果有充分竞争的、开放化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会出现现有的农产品卖不出而使农民发愁的问题吗?如果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新的技术创新,生产出一种既能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又能提供保健作用的食品,农民还会增产不增收吗?

有的人说,要使农民增收主要在于减少农民。当然,减少农民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民要成为市民也需要城市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而城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就直接关系到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城乡产业分离,城市产业也没有生命力。要真正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核心是城乡产业要高度融合、协调发展。面对我国目前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的状况,一定要认识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目前有些地方采取大肆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在城镇建一些中心广场和高楼大厦等方式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方式从长远看,不但不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产业的分离。

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城乡居民市场化观念差异大

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农民要突破传统的小农观念,具有现代化的技术文化素质、开放化的思维意识、市场化的竞争观念。只有农民具备了这些现代文明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才有利于传统的农民转换为现代农民而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促使传统的乡村社会转换为现代文明社会,乡村和城市的差别才能消失。而我国目前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而且近9亿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等素质都比较低,市场化观念不强。

从科技素质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民还在采用劳力耕作的方式,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对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吸收能力差,甚至相当一部分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对新技术还有相当强的排斥。从文化素质来看,我国上亿的文盲人口基本上集中在农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也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由于受市场化的冲击,再加上农民的负担沉重和有限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孩读完初中甚至不上初中就出去打工,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孩的辍学率相当高,有的根本没有上过学,形成了新一代的文盲。从市场化观念来看,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农民的市场意识有所强化,但相当多的农民尤其是落后封闭的乡村的农民,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还相当强,市场意识淡薄,生产经营还是沿用自给自足的方式,根据固有的经验或拍着脑袋进行生产经营,或跟着别人跑,没有市场经营理念,更不要讲国际化市场经营。

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压力大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的标志之一是绝大多数农村人口转入城市,现有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就业非农化。这个任务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无论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还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关键是城镇产业的发展能否吸纳这么庞大的人口。这是我们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必须要考虑的国情。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情况,农业劳动力就业大约只占总劳动力就业的5%以下,乡村人口一般占总人口的10%以下。我国目前有近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在农村。我国农村人口如果下降到30%,则要转移近5亿;农业劳动力就业如果下降到10%,则有2亿多劳动力需要转移。面对如此庞大的需要转移的人口,城乡一体化发展非短时间所能完成的。

另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我国目前城市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大量的传统产业被淘汰,新型产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产业的市场化竞争越趋激烈,再加上新型产业大多数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而城市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加,从而造成城市下岗人员增加。

由此可见,在城乡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双重挤压下,就业的矛盾就更加凸现,这一矛盾是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一矛盾解决的根本前提是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仅仅是把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壁垒取消,也不能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我国当前有些地方本末倒置,以为只有把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差别就能消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的地方就出现了政府虽然取消了二元户籍制度,但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有的农民甚至说,城镇户口又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这就说到了实质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讲,取消户籍制度等阻碍城乡资源流动的制度性壁垒不重要。打破传统的制度壁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条件。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这一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各地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把产业培植好,把经济搞上去,不要搞花架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花架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城乡统筹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