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
时间:2022-03-01 10:52:00
导语: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不辜负党中央对我们的重托,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内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下探讨:
一、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意义深远
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得人者得天下”。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增强,对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能否成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的是要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党的人才培养的视野要从培养党内干部拓展到培养社会管理各类人才。我们党现在已经是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是在全国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的执政党,不仅应该管理好党的各级干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政权建设,而且应该管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体现党对社会各方面的领导,致力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各方面的人才都是党执政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党如果不加强对整个人才队伍的管理,党的群众基础和党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削弱,从而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只有建立党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和各方面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二)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能否成功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区域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期,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健在人才。因此,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宏大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应对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能否成功的需要,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三)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好的服务,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当前党的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和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模式对人才工作的影响,当前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评价观念上的偏差。过去,有关部门对什么是人才没有弄清楚,片面看重学历和资历,在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偏差。由于片面看重学历,一些地方曾把是否具备大学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把一批无学历但有实际技能、能力的人才排斥在人才队伍之外。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学历和资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和他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人才有管理型人才,也有技术型人才;有战略型人才,也有战术型人才,重要的是看把他用在什么地方;如一个高级模具工人,他虽然文凭不高,但技术精湛,在模具工这个岗位上他可能比一个教授更是人才,原长安集团总裁尹家绪所说的“蠢才是用错了地方的人才,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物”就是这个道理。
(二)人才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当前人才管理体制上尚未理顺,体制性障碍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人才管理的部门有组织部、人事局、劳动局、外国专家局等单位,这些部门对人才的管理都比较混乱,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中的人才受体制性制约,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同样,机关事业单位里更藏龙卧虎,聚集了不少人才,因体制原因,机关各部门条块方割,部门分割,他们大多唯唯诺诺,重复从事着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得到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是影响人才开发利用的一大弊端。
(三)人才激励机制上的缺失。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人才成长的主要内驱力。当前的人才培养使用中尊重市场规律、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做得不够。很多单位都符合一个著名的“二八”理论,即一个单位里面20%的人在做创造单位核心价值80%的工作,另外80%的人在做创造单位核心价值20%的工作,而在分配机制上却片面追求平均分配,这就造成了越能干的人做得越多,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造成大量人才的潜力不愿发挥、不敢发挥。分配上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也是养了懒人,照顾庸人,坑了人才的一大弊端。
(四)人才任用体系上的僵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用人上还存在谨慎有余,思想解放不够的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求全责备,不敢启用有争议的、有小毛病的人才,甚至因“小错而折大将”。有的单位在用人上不以事业为重,而是凭主要领导的个人好恶选人,对那些有真正才干的干部横挑鼻子竖挑眼,挑不出重大原则问题后就以此人个性不好而弃之不用,一压一拖就是5年10年,把人家拖到提拔任职的年龄段外了事。而对一些不学无术、德才平庸之辈却推荐提拔、委以重任。
三、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对策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改进和创新党管人才实现形式,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
改进和创新党管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笔者认为,改进和创新党的人才培养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一是更新人才标准观念。过去传统的观点是把具有一定学历的人称为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的统计标准。但实践证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人,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未必有特定的学历或职称。享誉成渝大地的“散打评书”艺人李伯清,是鼎鼎有名的国家二级演员,可是他并没有高学历的文凭。如果按传统的人才标准划分人才,李伯清肯定是划在人才之外的。我们必须要破除传统的人才标准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开创出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有关部门要树立新的人才观,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所有制、学历、地域、资历和身份,要打破学历、资历、身份三项限制,为人才在重庆这片热土上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广阔舞台。二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无论什么样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竟争,人才资源是宝贵的第一资源。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各级领导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决策者,一定要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观念,从内心深处做到喜爱人才,珍惜人才。要树立爱才是德,护才有功,埋没人才有罪,浪费人才是过的观念。要有爱护人才、保护人才的品德,切不可嫉妒人才,埋没人才,浪费人才,要有埋没人才有罪、浪费人才是过的自责心理,自觉做到珍惜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才干事业为荣。四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各级领导要树立量才录用、适时用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用人观。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古人启示我们一定要对人才量才录用,合理使用人才,要做到量才录用,用其长,展其锋芒,避其所短。在用人上,要会选人,善用人,能容人。要会选人,首先要会识别人才,注意三忌:一忌凭个人好恶选人,坚持以事业为重,公正公开地举贤任能;二忌求全责备。敢于起用“有暇之玉”;三忌以表选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要以实践论德才,以实绩定取舍。要善用人,就是要善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能否用人所专,避其所短,是人才使用的关键,人才应放到最能发挥他们特长的地方。善用人,还要做到用人不疑。信任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催化剂,只有用人不疑,才能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这样得人才用而不疑,才有诸葛亮效忠蜀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容人,就是要有容忍人才的胸怀。有些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他们要能容人之短,不求全责备;对那些有缺点的人要理解难处,关注苦处,尊重长处;对出现毛病的原因要作具体分析,区别主流和支流,大节和小节,做到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小错而折大将,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二)正确处理三大关系。改进和完善党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是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党对人才的管理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不是事无巨细一概独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各方协调配合,各司其职。要改进和完善党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三大关系,是改进和完善党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环节。为此在改进和完善党的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各类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增强各项决策和工作的科学性,防止和克服主观随意性;二是必须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既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大局和正确方向,又要善于通过市场调节把人才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以发挥人才最大效能;三是必须坚持依法管理人才,努力把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改革体制,管活人才。体制不顺,人才难出,人才难活。要针对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自成一体、互不往来,管理过死等弊端,要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勇气打破影响、束缚、限制人才作用发挥的体制障碍,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公开招录选拔人才的开放式管理体制,促进人才交流,让人才成为社会共有共享的资源。
(四)激活人才运行机制。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第一资本”,本身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哪里适应人才成长,哪里适宜人才作用发挥,哪里能给予人才更多的回报,人才势必流向哪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效应。我们必须正视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运行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人才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为此,一是必须按照市场的要求,建立并优化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使教育培养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二是必须按照市场的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三是必须按市场的要求,建立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允许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具有真才实学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建立起“养才”良好环境。
(五)制定科学的人才开发规划。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原则,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分阶段制定出人才开发规划。各地、各部门必须认真实施党委制定的人才培养规划,把规划落到实处。
(六)依法保障人才。为了保护好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建立起对人才的保护保障机制,并在实践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将党关于人才管理的政策、规章上升为法律,成为全体人民群众的意志,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使人才工作逐步走向法治化。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改进和完善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认识人才问题,以创新的姿态,改革的勇气冲破人才工作体制性障碍,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人才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 上一篇:政工干部提高自身修养的“四要诀”
- 下一篇:抓好作风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