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村级“两委”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2-07 04:15:00
导语:正确处理村级“两委”关系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重点难点在农村。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着力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是提高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罗平全县14个乡(镇)154个村(社区)支部(总支)共有委员822人。其中女性委员91人,少数民族委员145人,支部(总支)委员平均年龄40岁。大中专以上文化19人,占12.4%,初高中文化128人,占83.07%,小学文化6人,占3.9%。换届后的村“两委”班子结构合理,村干部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实,办事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但部分村“两委”班子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村“两委”存在的问题
1、“两委”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相互对立,即党支部和村委会互不服气,明争暗斗,各管各的事。一些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比大小争权力,有的村委会主任、甚至一些群众认为,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的,党支部书记是党员选的,书记管党务,主任管村务,“两委”变成两驾马车。有的村党支部放松了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责任,疏于过问村务。二是领导关系错位,各唱各的调。村“两委”大事不讨论,小事不商量,遇事推诿、扯皮,影响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村村主任和支部书记各讲一套,对村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晰,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干脆埋头自家事业,无心村里工作。三是各拉各的人。有的村委会“两委”选举,由于掺杂着家族、帮派、姓氏、自然村落等因素,选出的村“两委”干部造成了拉一帮人、造单方福的局面;还有的村主任竞选时迎合一些群众的不正确心态许诺,当选后为兑现承诺,亦不顾乡、村大局,不惜损害与村党支部间关系的协调,办事不公、拉帮结伙随之产生。四是双放双让,即党支部和村委会都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推诿,放弃工作,致使村里无人管事。
2、“村官”和村民关系不协调。实行“村改委”后,有些“村官”和村民往往忽视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关系,以各自角度出发,一味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和民主权利的争取,忽视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局部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
3、“村官”的自治能力与自治要求的关系不协调。由于村级自治体制与县乡行政管理体制不接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作模式仍处于主导地位,村级组织在工作中还是以执行行政命令和计划指令为主;另一方面,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脆弱,干部素质偏低,管理粗放,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钱就不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自治能力与自治要求的关系不协调,离规范化的自治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综合素质不高。或偏听偏信、固执已见,容不得不同意见;或为一已私利,滥用职权,不允许批评监督;或闭目塞听,我行我素,目无法纪,立山头、拉帮派、闹意见,不团结;有的认识水平领导水平不高,有的对村两委工作职责的法律和政策理解不够,仅凭旧观念、旧习惯办事,不懂得凭法律、凭制度办事,村两委的矛盾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5、部分党支部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使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弱化。部分村党组织成员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有的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少致富本领,后续力量匮乏。
二、正确处理好“两委”关系的思考
1、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强任期内目标考核,形成能上能下的村干部管理机制。建立村主要干部协调配合机制,解决好村两委关系的主要矛盾。一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面实行“两推一选”,提高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的群众认同度。对没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即从乡镇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选拔年富力强、素质好、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下派担任村支书。对具备条件的村,通过民主选举,实行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村两委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保证党组织在农村其他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实行村干部培训。组织、民政部门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到县委党校参加培训,使村两委干部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通过换位思考,多支持,少摩擦。乡镇举办村两委成员培训班,对村民自治、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村务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使他们相互了解各自的工作要求和职责。三是及时化解矛盾,增强两委班子团结。乡镇(街道)通过每月召开书记、主任联席会议和下村走访,考察掌握各村主要干部之间关系和工作情况,发现不协调的情况,及时谈心教育,消除误会。
2、创新党内组织机构设置,特别是党小组的设置,要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予以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要转变领导观念和包揽一切村级事务,取代村委会工作的领导方式。村党支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支持村委会行使对村民的管理、教育、服务方面的自治职能,保证村民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民主权利的实现,做到领导不包揽,指导不指责,支持不拆台。村委会应依法履行在发展本村经济,管理村集体财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办理本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体现的职能。
3、强化村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对于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村民管理等矛盾最集中的地方,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让一般党员和群众了解实情,积极参与。过去,一些村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村务不公开,作风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甚至侵贪公共财物。而村民对村干部又不敢监督,不善于监督,敢怒不敢言,致使“两委”关系紧张,农村工作难做。环城乡大水塘村在实行村干部民主选举,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同时,始终把民主监督作为村民自治的关键环节来抓;把村务收支情况、土地征用和宅基地审批、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村干部选举、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等,定期不定期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听取和审议村干部的财务收支情况汇报。在村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设置常年性公开栏,按时公开;并将公开内容整理印发给村民代表,由村民代表送给所联系的村民传阅。经过公开,“两委”班子齐心协力,造福一方。
4、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层工作能力;要建立农村党员发展、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机制,尤其要开展“渐进培养”活动,做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加速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把坚持党的领导、扩大民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
5、以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根本,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着眼于树立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勤政廉政意识。具体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纠正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级组织整体格局中地位、作用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在教育培训的形式上,实行采用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对关系不协调、闹不团结的村干部应加强由有关领导针对性进行个别教育谈话制度,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实行党内教育和党外教育相结合,现在有相当部分的村委会主任均是共产党员,应从加强党的建设,加大党内教育培训的力度着手,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非中共党员的村主任,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及有关部门亦要加强教育、管理,帮助转变认识,提高素质。
6、建立配套制度体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村两委协调运作格局。依据有关法律和党内规定,在调研、试点的基础上,规定村两委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提出和制定处理村两委关系的原则要求和相关制度。各村经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研究决定,建立村两委五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村党组织负责人主持本村全面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在村党组织的统一分工和领导下,负责抓好村务管理工作;村两委其他成员按照党组织的分工,认真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二是建立《村民委员会请示报告工作制度》,凡属重大村务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向村党组织委员会请示,村党组织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进入重大村务决策程序;村民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报告工作。三是建立《重大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凡属重大村务决策,村党组织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按照“四步法”程序进行决策,即村两委会议研究、提出议案;村党组织召集党员大会,对议案进行讨论,提出初步方案;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的初步方案,在全村范围内公示,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依法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出决定。四是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村党组织指导和督促村民委员会,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加强村务管理,比如,在全市农村实行了村账托管制,由乡镇(街道)会计服务中心接受村民委员会委托,对各村账务进行审核、记录、分析、管理。五是建立《民主评议村两委制度》。村党组织每年组织党员、村民代表或村民,按照述职、评议与测评、公布评议结果的步骤,对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五项制度,明确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必须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开展村民自治,从而发挥了村党组织在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 上一篇:县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现状与思考
- 下一篇:县社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