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市财税工作会讲话
时间:2022-06-16 10:31:00
导语:书记在市财税工作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原来安排在上午召开,之所以改到下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让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主要负责同志与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一九五一”的任务目标和思路举措,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的财税工作。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当前经济财税形势
“十一五”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2010年达到3091亿元,人均突破5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财税工作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这既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又是加快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突出表现为:
一是财政实力实现新跨越。从收入总量看,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4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7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9%和23.4%。从收入质量看,2010年,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6.5%,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居第1位;主体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9.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超过烟台2.7亿元,居全省2位。从财源基础看,一二三次产业地方税收占比2005年为10:62.5:27.5,2010年为3.3:40.1:56.6,三产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力量,其中金融业进入地方税收贡献前五大行业。从县级实力看,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个,寿光和诸城突破30亿元,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5位。从可用财力看,全市财政总支出291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全市人均财力达到2829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9%。
二是公共财政取得新突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支出比重大幅提高。“十一五”,农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支出年均增幅分别达到36.3%、26.6%、24.3%和24%,均高于财政支出增幅。2010年民生投入达到145.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50%。民生保障框架更加健全,民生财政理念得到有效体现。
三是部门职能作用得到新拓展。财政部门由单纯关注财政收入指标、被动反映经济发展成果向重视加强财源建设、主动引领科学发展转变。先后制定了支持金融业、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创新形成了支撑城市建设、产业投入、事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投融资体系,主导实施了城市管理、公务用车等方面的热点难点改革,支持经济发展的手段更加丰富。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推进企业主辅业分离,对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财税管理迈上新水平。坚持改革创新,调整优化了市、区财政体制,健全了预算管理体系,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完成。财政、国税、地税多项管理创新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我市财税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对此,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
“十二五”是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将是财税资源再分配的重要调整期。总体上看,宏观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成为国家综合保税区,集两个国家战略于一身。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争取国家、省各种政策资源的机遇也前所未有。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财税工作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确定性将向财政转化。二是国内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信贷投放增速下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政府各类融资平台融资成本提高,资金链条将受到巨大考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压力增大。三是国家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我市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财政增收难度相对更大。四是转方式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幅难度加大。五是支撑转方式调结构、支持保障民生、支付改革成本,将大幅增加财政刚性支出,特别是随着新的民生政策的出台落实,已有民生政策的扩面提标,财政保障压力加大。各级各部门要对财税工作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克服不利因素,进一步增强财税调控和保障能力,努力开创财税工作的新局面。
二、着力完善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放大作用,着眼高端引领、优化升级、接长短板,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财源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强化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建设。在支持产业投入中,如果单纯从预算内资金上考虑、从直接投入产业发展上考虑,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必须由直接投入生产经营领域转向撬动金融产业、带动社会资本间接投入,打造吸聚资源、支持发展的产业投入支撑体系。要在全面落实“22520工程”和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基础上,加快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引导支持建设差异化交易市场,扩大股权交易和基金使用规模,开发债券新品种,加大金融资本向产业投入的倾斜力度。要用好国家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减税等政策,创新政府资源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模式,低成本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要通过创新,既在支持大项目、重点项目方面实现突破,打造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又在加强中小企业投入引导方面实现突破,繁荣发展“草根经济”。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要严格控制新上一般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转向扶持先进生产力发展,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以好的增量投入弥补落后产能退出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财税收入增速不减。
(二)创新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财税政策。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财税扶持和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力争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采取贴息、参股、风险补偿等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支持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要积极探索产业配套发展财税政策,鼓励各类工业功能区向新兴产业区转型,推动新兴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特别是要抓住全域进入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强化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对接,加快研究制定推动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财税配套政策,打造新的财源隆起带。要推动区域金融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发挥市县两级合力,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努力提高金融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和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改变部分县市区金融机构少、资金投放不足的局面,力争县市区金融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在各产业中均进入前5位。要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引导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向投资强度大、配套设施完善,以及更好地承载服务业发展、持续创造价值的高品质地产、商业地产开发转型。各级要结合新税制改革,认真分析各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调整优化财源结构。
(三)着力优化财税政策环境。要站在赢得区域竞争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梳理、调整、充实、创新财税扶持政策,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要不断调整完善招商引资财政奖补政策,在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更有特色、更具激发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牵动全局的重点项目,要制定一对一、点对点的政策办法。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试点优惠政策,暂时不能纳入试点范围的,可以参照试点地区的优惠政策,“自费”实施改革,促进扩大投资。要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完善执法经费保障机制,深化投资收费后置改革,巩固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成果,把企业创业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从今年2月1日起,国家统一取消了31项涉及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要认真落实到位。要加强诚信建设,积极推进新会计制度实施,把“会计诚信”打造成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
(四)健全完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要树立正确的发展导向,按照鼓励科学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将财政分配与发展质量和努力程度挂钩,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成效越大、地方得实惠越多”的分配格局,有效激励基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要健全基层财力保障机制,市里将根据财力增长和基层支出需求变化情况,加大财力下移力度,增强县级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合理划分事权,激发发展活力。要加大对税收收入特别是主体税种收入的考核力度,引导各级重质量、讲效益,稳步提高主体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真正把调整结构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增长上来。要强化财税政策约束,严格落实对“两高一资”产业、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约束性税费政策,坚决防止粗放发展。同时,加快推行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搞好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试点,利用税费和价格杠杆,形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内在压力,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全面提升财税管理水平。要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按照“完善指标体系、扩大评价范围、注重结果应用”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扩大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的广度和深度,把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干事不计成本、花钱不讲效益”的问题。要切实增强公共财政透明度,积极稳妥地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重要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积极吸纳社会理财智慧,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水平,促进增收节支。要加快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积极推动乡镇财政由收入征管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资金分配型向分配监管并重型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规范管理转变。同时,要认真研究借助现代金融工具提高惠农资金支付管理水平的方式方法,努力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要着力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正确把握利用债务融资与防范债务风险的关系,建立债务动态监控、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促进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保持净资产与负债、投入与产出、现金流相对平衡,合理控制好政府负债率。
特别强调一下税收征管工作。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税源管理,适应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结算手段多样化的新形势,大力推进财税库银联网,建立涉税部门税源信息共享平台,切实将各类税源摸清底、管起来,为依法治税奠定基础。要完善税收征管机制,通过加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抓好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税收征管;探索集约化、社会化管理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地方小税的税收征管。要优化纳税服务,强化国税、地税部门间的协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税,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纳税。
三、加快构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标。要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财政支出新的价值取向和效果目标,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我们的公共财政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坚定不移地加大民生投入。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的支出保障制度,较好地体现了民生型财政导向。今年,市里将继续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各级财政在支出安排上也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特别是我市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部署,统筹摆布好财力,确保资金投到位、工作做到位。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民生资金预算的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建立起财力增长、物价变化与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民生建设,提高人均发展水平。
(二)加快推进城乡保障一体化。要坚持“城乡普惠”的原则,逐步统一城乡保障标准。对城乡教育、就业、低保、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标准,能统一的要统一,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对暂时不能统一的,要做好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今年,要重点探索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统一的办法,从制度上促进城乡保障一体化。各县市区要更多地将农村养老、学前教育等纳入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填补保障制度空白。要加快推进保障转型,保障资源优先转向那些最困难、最无助、最弱势的群体,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要设立和运作好政府救助和群众工作专项基金,重点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着力解决好“政府不管没人管”和社会无力办好的事情。
(三)切实提升民生保障质量。在政策设计上,要按照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分清主次,讲究轻重缓急,确保政策贴近群众需求。要突出全局和可持续性,把民生保障与社会事业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城镇化提速等统筹考虑,少做权宜之事,促进民生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在保障方式上,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购买服务、政企共建等有效的保障机制,着力做好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要推进金融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将小额担保贷款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方式,更好地发挥其助推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在项目运作上,要注重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建立民生工程项目库。对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安排、有考核、有评价,对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绩效较差的,要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运作模式。
(四)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当前,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相对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在这个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关系,讲市场机制时不要忘记政府的责任,讲政府责任时也同样不能舍弃市场的作用。对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创造条件,鼓励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由政府承担。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政策措施,放宽投资限制,为市场主体进入创造条件。对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借鉴市政管理、社区卫生等成功做法,面向市场,通过招标、发包等方式购买服务,提高供给效率。同时,要注重研究鼓励社会捐赠、支持公益性民间组织发展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更好地提供助学、助残等公共服务。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九五一”思路举措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确保实现惠民工程投入的新突破。《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十件实事,大部分也涉及到财政投入。财政部门作为“民生投入突破”的牵头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搞好协调服务,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
四、切实加强对财税工作的组织领导
财税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推进改革发展能力的“试金石”。各级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把财税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为财税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财税知识学习。掌握财税政策工具,是各级领导干部适应发展新形势,增强驾驭经济全局本领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对财税知识的学习,熟悉财税政策,把握财税规律,提高运用财税指标分析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能力和运用财税手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各级财税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真正成为财税工作的专家,及时研究分析发展形势,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层次的建议。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财税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单位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参与,搞好配合。特别是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各部门单位要和财税部门一起,通力协作,确保资金规范科学使用。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财税改革,有关部门要自觉抛弃部门利益,积极帮助化解矛盾,减少阻力,合力推进。
三是抓好队伍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职能的不断拓展,财税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财税会计人才,更需要掌握金融、投资、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财税干部队伍。要加强会计领军人物考选和培养力度,带动提升会计队伍整体水平。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财税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严密的财税内控制度,拓宽监督渠道,加强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增强反腐倡廉的科学性、有效性,确保财税干部廉洁治税、依法理财。
同志们,新的发展形势对财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财税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书记在市农业工作会发言
- 下一篇:市长在市民营经济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