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家庭服务业就业建议

时间:2022-11-07 08:56:00

导语:落实家庭服务业就业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落实家庭服务业就业建议

各市、县(区),自治区各部门、直属机构:

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我区家庭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发展主体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引导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家庭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消费水平,全面推进家庭服务业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网络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坚持市场运作为主,政府引导支持,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坚持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积极实施引导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既要积极推动发展,又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和用工行为;坚持满足生活需求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发展家庭服务业,为家庭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坚持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努力吸纳更多劳动者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妥善处理好家庭服务机构、家庭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目标任务。从2011年起,全区各市、县(区)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和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到2012年,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大武口区、惠农区、利通区、青铜峡市至少各培育一个从业人员百人以上,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家庭服务业骨干企业,并建成家庭服务网络平台。到2015年,全区初步建立起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着力培育50家以上“优秀家庭服务企业”,创造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家庭服务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家庭服务消费需求满足率达到70%以上;建设5个—10个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年培训家庭服务人员5000人以上;每个地级市搭建1个家庭服务网络平台,升级技术服务系统,丰富民生服务内容,扩大网络覆盖面,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70%以上。建立和完善民生服务呼叫中心,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结合,以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家庭服务企业为骨干,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多层次家庭服务业体系。沿黄城市要先行先试,拉动全区家庭服务业发展。

(四)发展主体。鼓励各种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家庭服务企业。推进家庭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区外境外投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提供家庭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等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机构。鼓励家务劳动社会化,积极扩大家庭服务需求。政府面向困难群众提供的家庭服务类公共产品,按照市场机制向社会购买。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

(五)发展重点。适应产业园区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以人为本,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托老服务和病残陪护服务等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业态,培育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提质扩量,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流程进入家庭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延伸家庭服务产业链,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

二、扶持政策

(六)财政支持。自治区和市、县(区)财政要从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划拨设立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与家庭服务业发展相关的宣传培训、家庭服务平台建设和奖励优秀家庭服务企业及从业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引导家庭服务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方式增加服务网点,完善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规模。

(七)税费优惠。进城务工农民(包括返乡农民)、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应届大中专(含技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等各类人员首次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家庭服务业实体的,经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工商、税务部门审批后,自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鼓励有条件的法人、自然人投资设立家庭服务业有限公司,从事家庭服务业经营,在名称登记、经营范围、注册资金等方面享受与其他类型公司同等优惠待遇。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有关规定向自治区税务部门提出免税申请;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依法申请在3个月内延期缴纳;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给予一定期限(3年)免征营业税的支持政策。

(八)小额担保贷款。首次创办家庭服务业实体的各类人员,初步具备开办条件且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可为其提供5万元的贷款担保,并按照国家政策贴息。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合伙创办家庭服务业实体的,按照人均不超过5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标准优先担保贷款,并按规定贴息。对家庭服务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经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后,可按照人均5万元、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标准担保贷款,并按规定贴息。

(九)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和城乡退役军人,以灵活就业人员从事家庭服务业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相关政策给予3年的社会保险补助。家庭服务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3年补贴(企业缴部分);对家庭服务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在岗工作的,经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后,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企业缴部分)。

(十)职业培训。以规模经营运营规范企业和技工院校为主,发挥具备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的组织作用,根据家庭服务市场需求和少数民族家庭特需等情况,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按国家职业标准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支持技工和职业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家庭服务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构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从初、中、高级工到技师的发展通道,引导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按照自治区确定的培训标准落实参加家庭服务业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人员的补贴政策,对员工制企业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签订劳动合同的,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各类人员参加由各地政府组织或安排的免费家庭服务职业培训,培训合格后从事家庭服务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职业培训、鉴定补贴资金支付给培训和鉴定机构。

(十一)就业服务。强化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为家庭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和家庭雇用服务人员提供推荐服务。对自主创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的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和城乡退役军人,按规定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开业指导、人事劳动档案保管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高校毕业生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在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时,按有关规定视同基层工作经历。鼓励开发家庭服务业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

三、工作措施

(十二)规范家庭服务机构与家庭及从业人员的关系。家庭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和落实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政策,督促家庭服务机构依法与家庭服务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维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让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体面劳动。家庭服务机构应当与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执行家庭服务劳动标准,同时与被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以中介名义介绍服务人员但收取管理费等费用的机构,要执行员工制家庭服务机构的劳动管理规定。引导家庭与通过中介组织或其他方式自行雇用的非员工制家政服务员签订雇用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十三)维护家政服务员劳动报酬等权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公布当地家政服务员工资指导价位,促进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家政服务机构支付给员工制家政服务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20%。家政服务机构向员工制家政服务员收取管理费的,不得高于规定的比例。员工制家政服务员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家政服务机构及家庭应当保障其休息权利,具体休息或补偿办法可结合实际协商确定。

(十四)鼓励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非员工制城镇户籍家政服务员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城镇就业的非员工制农业户籍家政服务员可自愿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其他有条件的社会保险险种要针对家政服务员特点,实行灵活便捷的参保缴费方式,并做好转移接续工作。家庭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按《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十五)多渠道维护从业人员权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鼓励和解、加强调解、加快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家庭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把家庭服务业机构、从业人员与雇主的劳动争议纳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网络,将简单争议化解在基层。通过简化受理立案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提高仲裁效率。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促进裁审衔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家庭服务机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家庭与非员工制家政服务员之间因履行雇用协议引起的民事纠纷,引导当事人依法通过人民调解、行业协会调解、诉讼等渠道解决。积极引导家庭服务企业依法建立工会。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维权热线等方式,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权益维护工作。

(十六)强化行业管理。家庭服务网络平台要广泛吸收家庭服务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社会组织加盟。对加盟企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服务标准进行严格规范,对服务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完善服务功能,严格规范管理。加强市场秩序的执法监察,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欺诈行为,取缔“无证”经营组织,建立和维护规范有序的家庭服务市场秩序。努力使家庭服务网络平台成为对接供需、便民利民、规范服务、保障安全、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十七)建设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倡导县级以上中心城镇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家庭服务网络中心。规范家庭服务网络中心的主要功能、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管理制度和网络系统构成,整合服务资源,为供需双方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支持鼓励大型连锁型家庭服务企业创建家庭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特色,促进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服务体系。

(十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家庭服务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扩规模、拓项目、重质量、提水平,促进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家庭服务企业要本着“注重信誉、打造品牌”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员工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整体服务水平和诚信度。在全区实施家庭服务业基础建设“112示范工程”和百户十强企业创建活动,即培养1000名综合素质较高、服务能力强的月嫂,1000名技能熟练、服务规范的星级家政服务员,200名业务精、会理家的全职管家;做专做精100户以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10户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家庭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输出劳动力的市、县(区)要从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入手,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家庭服务转移就业品牌,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

(十九)促进家庭服务进社区。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贴、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在社区创办养老托幼、文化体育、医疗康复、关爱护理等各种便民服务业。鼓励服务项目多、服务功能强的家庭服务连锁企业进社区发展,鼓励其参与物业管理,在提供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的基础上,开展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业化服务。支持社区与家庭服务企业签订《家庭服务合作协议》,鼓励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家庭服务窗口”,向居民和企业提供家庭服务供求信息。

四、保障机制

(二十)强化组织领导。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由各地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要统筹协调解决家庭服务业规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服务业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工作,组织拟定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的相关规划、政策,做好人力资源开发、技能人才培养、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就业对接等相关工作,协调组织对家庭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研究制订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措施。

商务部门负责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管理标准、操作技术规范;指导协调服务合同文本规范和服务公约、示范服务;负责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网络的信息和管理优势,建立养老、家政、托老服务体系,完善功能,为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引导社会团体进入家庭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协助监管家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

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各地或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家庭服务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负责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家庭服务业专项规划制订、政策研究、重大家庭服务业项目推进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将家庭服务业作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支持重点,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工商部门依法履行对家庭服务市场的监管,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肃查处市场垄断、商业贿赂等行为。

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小区要充分考虑家庭服务业发展需要。

经济和信息化、卫生部门负责为家庭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保障。

教育部门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人口计生、统计部门负责家庭服务业的相关计划生育、调查统计工作。

质监部门负责家庭服务业地方标准审核,协助做好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工作,指导开展家庭服务标准化试点活动。

税务、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负责落实对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家庭服务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支持。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根据自身职责和组织优势,在人员培训、创业支持、就业推荐、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二十一)健全行业组织。鼓励各地建立家庭服务业协会并依法开展活动,在建立服务规范、实行行业自律、开展职业培训、进行相关统计、交流工作信息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鼓励家庭服务行业组织加强调解机构建设,及时预防和化解行业纠纷。各地要加强家庭服务业协会的管理和支持,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充实会员数量,提高队伍素质,扩大经营服务范围,推动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自律。

(二十二)加快配套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涉及家庭服务业的投资、金融、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残陪护服务以及其他家庭服务业态的法规章程和政策措施,为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提供法制保障。

(二十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提高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政治待遇。开展“优秀家庭服务企业”和“优秀家庭服务人员”评选活动,对获奖者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和推行家庭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符合条件经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合格的,颁发给相应的初、中、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在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吸纳就业、获得荣誉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家庭服务企业的管理服务人员,可推荐享受政府有关津贴。

(二十四)搞好舆论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专栏、专访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优秀家庭服务企业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增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加深广大群众对家庭服务业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家庭服务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支持家庭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推动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具体实施措施,并抓好贯彻落实。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