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关于经济及发展的公告
时间:2022-05-24 11:36:00
导语:统计局关于经济及发展的公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灾后重建决胜之年,全市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和科技城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奋力推进“三个加快”,灾后重建取得伟大胜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综合
综合经济发展提速、结构向好。年,全市实现GDP960.2亿元,增长15.3%,比2009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4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8.27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6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7.3:48.8:33.9,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0.7亿元,增长19.3%,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6.2%,拉动GDP增长1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物价普遍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4%,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食品类上涨6.4%,居住类上涨5.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1%。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5.0%。
企业家信心回升。年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1.5点,比上年上升21.8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41.9点,比上年上升15.4点。
科技城建设稳步推进。年,科技城范围实现GDP604.9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3.7亿元,增长2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8亿元,增长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5亿元,增长20%,新三城建设稳步推进。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3.2亿元,增长4.1%。其中:种植业实现135.3亿元,增长3.8%;林业8.3亿元,增长5%;畜牧业116.6亿元,增长4.4%;渔业9.1亿元,增长4.9%;农业服务业4亿元,增长3.5%。
种植业实现增产。全市农作物总播面66.95万公顷,其中粮食播面43.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全年粮食总产量234万吨,增产1.4%。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70.4万吨,增长1.6%;小春粮食产量63.6万吨,增长0.9%。主要农产品中:稻谷产量96.6万吨,增产0.2%;小麦产量55.1万吨,增产0.8%;油料作物产量30.9万吨,增产2.7%;蔬菜产量179万吨,增产5.9%。
养殖业生产持续增长。年全市出栏肉猪头数593.5万头,比上年增长2.6%;肉类总产量62.4万吨,增长4.5%;禽蛋产量15万吨,增长4.2%;牛奶产量2.5万吨,下降0.4%;水产品产量9.45万吨,增长4.8%。
绿化造林稳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3.2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3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3万公顷。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1.2万吨,比上年增产1630吨,其中:油桐籽177吨、棕片147吨、核桃11871吨、生漆10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实有水利工程7.5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9.9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0.7亿立方米。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万公顷。新增农机总动力23.5万千瓦,新建沼气池8.4万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98.4亿元,增长23.9%。其中:99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43.4亿元,增长34.2%,实现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7.6%,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4”重点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年,“2+4”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91.5%,增长34.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达到4个,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482.7亿元,增长29.9%;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222.3亿元,增长30.2%;冶金机械产业188.6亿元,增长45.1%;材料产业188.8亿元,增长43.3%。此外,化工产业产值75亿元,增长18.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71.6亿元,增长60%。
亿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年,全市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8户,比上年增加30户,178户亿元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5.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9.3%,增长33.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普遍增长。年,全市重点监测的86种工业产品中有70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水泥增长44%,发电量增长19.2%,钢材增长25%,发动机增长69.6%,彩电增长9.7%,空调增长65.5%,卷烟增长21.7%。
工业效益稳步回升。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3.5亿元,增长37.4%;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78.2亿元,增长51.9%;工业利税总额141.8亿元,增长31.7%。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8点,比上年上升12.7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年,全市有工作量的施工总承包和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04个,下降8.9%。完成建筑业产值177.61亿元,增长18.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63.79万平方米,增长16.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31万平方米,增长16.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47.48万平方米,增长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1亿元,增长2.3%。总量在21个市州居第2位。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从投资类型看,农房建设投资大幅减少,产业投资大幅增加。年,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93.48亿元,增长65.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80.4亿元,增长23.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5.8亿元,增长55.6%;农户投资完成40.4亿元,下降86.1%。与上年相比,基建投资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其他投资占比下降31.2个百分点。
“2+4”产业投资迅速发展。年,投向“2+4”工业行业的投资达到159.9亿元,增长18.9%,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6.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32.8亿元,增长71.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13.5亿元,增长11.1%;化工产业完成7.4亿元,下降45.6%;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完成36亿元,增长179.2%;冶金机械产业完成32.7亿元,增长48.4%;材料产业完成37.6亿元,下降31.4%。
项目个数显著增加,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5875个,增加1974个,增长50.6%。其中:500万以上项目1805个,比上年增加501个。
房地产开发强劲。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5.8亿元,增长55.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32.7万平方米;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58.1万平方米,增长36.1%,增幅比上年回落37.4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19.1%,增速居全省第1位。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9.1亿元,增长18.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8.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1亿元,增长33.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7.3亿元,增长19.1%。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74.6亿元,增长19.2%;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45亿元,增长18.8%,城乡市场的增幅差由2009年的0.8个百分点缩小到年的0.4个百分点。
分类质看,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4.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7.2%,日用品类增长18.7%,化妆品类增长14.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家具类增长12.2%,五金、电料类下降11.1%。
旅游业恢复发展。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94.3万人次,增长35.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3万人次,增长35.9%;接待入境旅游游客1.3万人次,下降5%。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5.2亿元,增长36.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78.6万美元,下降15.7%。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681个,到位资金383.2亿元,增长22.4%,其中: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5个,到位资金106.8亿元;第二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19.34亿元,占到位资金的57.23%。
年,全市引进外资2.7亿美元,增长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
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增长20.1%。其中:进口总额7.7亿美元,增长34.6%;出口(含)总额11.3亿美元,增长11.9%。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大幅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649.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208.4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44.7亿人公里,增长23%;公路货运周转量41.8亿吨公里,增长12.9%;水运客运周转量358万人公里,增长39.8%;水运货运周转量6万吨公里,下降45.5%;铁路客运量819.7万人,增长1.3%;铁路货运量849.2万吨,增长5.3%;民用航空客运量57.5万人次,增长105.5%;民用航空货邮运量7839吨,增长45.4%。
通讯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邮政局(所)416所,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3.25亿元。全年实现通讯业主营业务收入23.8亿元,增长1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74.3万户,下降10.9%,其中住宅电话57.5万户,增长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84.1万户,增长14%;国际互联网用户33.95万户,增长30.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灾后重建保障有力。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19.4亿元,增长3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34%。全市财政支出410.6亿元,增长28.7%,其中地震灾后重建支出197.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8.2%。
金融运行稳健。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62.7亿元,增长17.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77.3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24.9%。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9家,其中:产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5家。全年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人身险33.3亿元,增长28.7%;财产险11.1亿元,增长22.5%。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9.5亿元,增长31.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67所,在校学生86.1万人,专任教师4.6万人。
全市高校达到12所。年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3.2万人,在校本(专)科生9.8万人,毕业生2.4万人,专任教师5125人。
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连续十年全省双第一。年末全市有小学432所,在校小学生27.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67所,在校学生30.6万人。
职教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年招生2.9万人(不包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8.7万人,专任教师2158人。
科技创新不断扩大。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项,立项97项,落实无偿资金8280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0项,立项51项,落实无偿资金1330万元。科技部同意绵阳组建并授牌“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第一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在科创园区落成。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79家。全市全年共申请专利1858件,专利授权113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7.7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71个,剧场6个,博物馆、展览馆6个。乡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达97.9%,电视覆盖率达97.4%,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1.2%,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94.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4种,报纸印数3185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174万份,地方性图书289种,印数34.2万份。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1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42个,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执业医师8034人,注册护师、护士6648人,医院床位数1.9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全市举办各种运动会2820次,参加人次达145万。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29枚,银牌30枚。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
环保防治力度加大。年共对10家工业企业和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各县市区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5个,污水日处理能力为26.7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1.4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
环境质量稳定。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有352天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为96.44%,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流域涪江三台百顷出境断面水质每月监测1次,12个月均达到和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涪江干流水质状况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13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56个,年度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统计平均值为52.4dB(A)。
节能降耗目标圆满完成。年全市万元GDP单耗为1.40吨标煤,比2009年下降5.21%,比2005年下降20.3%;万元工业增加值单耗为2.56吨标煤,比2009年下降12.85%,比2005年下降35.99%;圆满完成了年和“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事故大幅下降。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258起,比上年减少46.9%;死亡256人,比上年下降2.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23起,比上年下降53.2%;死亡192人,比上年下降5.9%。工矿商贸事故50起,死亡53人;火灾275起,死亡1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增长13.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40元,增长15.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3.2亿元,比年初增加96亿元,增长13.6%。
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21.2万人,当年新增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3%。全市有1.7万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逐步深化。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70.5万人,江油、安县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40.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8.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3.5万人。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9.9万人,参合率99.65%;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21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居民12.4万人、农村居民19.3万人,分别下降2.7%和13.6%。失业保险金标准为546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30个,床位数2.1万张。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11》为准。
2、GDP、工业增加值、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科学城数据涉秘,故2008年起社会保障方面数据不再包括科学城。
- 上一篇:农村能源建设建议与见解
- 下一篇:气候灾害预防和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