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在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时间:2022-07-26 04:23:00

导语:部长在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部长在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分析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刚才,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一会儿,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还将作专题报告。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逐步深入。特别是2003年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第一,信息采集和网络设施逐步完善。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信息采集点约2.7万个,其中自动采集点占47.5%,信息采集的精确性、时效性、有效性以及工程监控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利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部门均建设了局域网,其中62.5%的单位专门建立了政务内网。水利信息广域网不断扩展,骨干网络与地市水利部门联通率达到63.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水利通信网逐步完善,基本建成包括1个卫星主站、500多个卫星终端小站的全国防汛卫星通信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日趋完善,各级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单位达460多个,部分省市联通到区县甚至乡镇水利单位。

第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逐步深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建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119个,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任务,显著提高了防汛抗旱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13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00个分站,开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系统,有效支撑了水土保持科研、规划、监测评估、监督执法和治理修复等工作。在全国18个省级行政区的24个城市开展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建成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10多处,中心站、各类监测点337处,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有力提升了水资源调度和配置能力。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在29个灌区开展了信息化试点。采用“集中开发、分别部署、个性化定制”策略,按照“1+7”模式建成了部机关和7个流域机构统一技术架构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开发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电子政务系统,促进了行政职能、办公方式和服务手段的转变。

第三,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强。目前,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在线运行数据库469个,数据量约14457G,数据内容覆盖水利业务方方面面,一些单位还初步构建了数据中心。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水文信息采集站网,采集水情、雨情、水质、地下水、水土流失、供排水等各种信息,并依托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政务内网进行信息的报送和传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组织开发了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并向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以及部分直属单位分发,为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重要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四,水利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在安全管理方面,完成了水利部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并获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最佳实践奖;制定出台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大多数省级水利部门成立了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员,制定并落实了安全管理制度。在物理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全国约3/4的水利单位建设了专用机房,大多数机房配置了专用设备,采取了安全措施,水利部机关及部分流域机构建设了标准屏蔽机房。在网络安全运行方面,水利政务外网骨干网采用了冗余技术,配置了各类安全防护系统;各级水利部门及时对网络主机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抗攻击能力,不少单位对关键服务器采用双机或多机系统。在系统和数据安全方面,建立了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统一的政务内网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及电子签章系统,保障水利信息数据传输安全,超过半数的省级水利部门建设了集中备份恢复系统。

第五,信息化新技术应用逐步扩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水旱灾害监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的水利空间数据建设、管理和业务应用迅速展开,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下地形及部分河道、蓄滞洪区以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得到实际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在防汛抗旱远程会商和指挥调度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可视化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流域和水利对象的跟踪、模拟展示与管理,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分析软件在水利工作中得到应用。

第六,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不断加强,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北京、河北、上海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部已颁布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22项,82项信息化标准列入2008年新修订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水利信息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水利部陆续出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制度和指导意见,不少地方水利部门和流域机构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水利信息化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渐趋合理,业务技能稳步提升。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明显加强,部机关及直属单位运行维护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规模逐步增加;各地也多渠道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防范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水土保持科学考察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党组,向长期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体制还未理顺。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能较弱,难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刚刚起步,规划与项目实施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四是管理维护比较薄弱。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投资渠道,导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也使运行管理单位背上较重的包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务必引起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当前,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逐渐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信息技术正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全球信息化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强调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工程)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十二金”业务系统之一。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只有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才能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水利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提高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作为带动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水利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有效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技术较为落后、管理较为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要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撑。目前,民生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类民生水利工程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信息化网络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民生水利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小型水库普遍缺乏自动监控系统,大部分蓄滞洪区通信设施比较落后,山区防御山洪灾害的信息化手段严重不足。必须针对民生水利工程的特点,积极研发推广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流域的基层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利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第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既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水平,又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涉水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水资源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得治水思路、方略和决策建立在更为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充分发挥技术、知识等新的生产和管理要素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应对和化解水旱灾害和突发性水利事件,不断提升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第五,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进入信息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利作为公益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信息时代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加快水利信息化,必然带来水利部门现有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推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利于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加强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助于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项目、流程和规则的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水利信息化,建立支持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促进团结治水、合力兴水。

总之,我们要以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宽广视野,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建设现代水利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新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三、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今后3至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三是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全国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转变”:

一是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信息化建设初期,为了满足局部工作和部门业务的需要,单一局部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是适宜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为战、信息分割等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水利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全局化及水利信息服务的公开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水利信息化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全面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统筹流域区域、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布局,协调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顶层设计,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贪大求新,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套用先进技术的现象,既加大了建设投资,又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浪费了系统资源。要深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需求,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化瓶颈,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

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和资源由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信息化发展和业务应用水平提升。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与业务分割,充分考虑软硬件在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规范技术标准,加快系统集成,加大资源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对行业内部要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

四是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信息系统建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随着应用需求、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完善,管理也就成为建设的延伸,这是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面对水利业务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水利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水利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和运行维护尤为重要。必须深入研究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强化日常管理,使水利信息系统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五是从注重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管理转变。在日趋严峻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下,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和信息泄密防不胜防,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可能对正常应用甚至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积极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根据水利工作和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技术安全体系和严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网络安全、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四、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广泛、门类众多,加快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作用和效益。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拓展覆盖广度和深度,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事件频发且破坏性增加,干旱缺水影响加剧、损失加重且越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聚集、人水争地日益严峻且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形势,更加关注灾害的综合防控以及灾情分析、方案评估等环节,更加关注极端天气及多重因素叠加等复杂情况下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流域或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中央、流域、省级三个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以及大江大河省界控制断面、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进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在系统建设的技术层面,要涵盖采集传输、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业务协同等五个方面;在服务对象层面,要涵盖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规划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取用水户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五个方面。

三是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各级水利部门水利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发挥水利政府网站作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要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创新的要求,与政府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着力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从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互动转变、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

四是加快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发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等10个主要业务应用模块,建成覆盖水利部机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型灌区、重点农村供水单位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架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水利信息网等现有资源,着力加强原有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数据库和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管理信息网上处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系统应用融入农村水利主管部门日常工作,加强信息采集和规范数据上报工作,同时要在统一的技术架构下着手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为所涉及的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分站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和传输设备,建立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点、观测场配置观测和试验设施。要结合工程建设和应用,加快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加强水土流失预测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技术方法研究。

六是加快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投入运行。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汇集和服务中心,实现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建设,实现各级移民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后期扶持基本信息和水库工程信息的覆盖率达到95%,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95%以上,实现移民日常工作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快捷、高效报送。同时,要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畅通移民诉求渠道。

七是加快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流域、地方水利数据中心节点建设,以基于空间的信息融合为基础,整合重构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向水利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涉及全局的基础信息应统一建设,如1:25万、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基础水文、基础工情等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必须统一,各级节点通过交换平台根据权限进行共享。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及时更新。

八是加快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2009年首先完成水利部政务内网改造工作,2010年完成流域机构政务内网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确保水利重要信息万无一失。

五、着力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向前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利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权威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部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要建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理顺水利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把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保障水利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保障。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拉动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相关建设内容,努力提高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科学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维护。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要切实加强运行维护工作,依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建立专业运行维护队伍,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维护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严格各级权限管理。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开展信息安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加强对管理维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要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强化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维护水利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快,软硬件更新快,业务需求变化快,必须认真研究并及时把握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律,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研究和科研能力建设。要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及时或超前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为水利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结合水利业务和信息化的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应用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利用。

六要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队伍,是水利信息化的关键。要把水利信息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作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水利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列为水利系统职工培训、党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强化水利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志们,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立足水利发展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