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委防灾自护安全通知
时间:2022-03-27 07:45:00
导语:教育委防灾自护安全通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区县教育局,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国办发〔〕9号)和《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意见》(教发〔〕20号)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切实增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防灾安全意识和面临突发事件的自护自救能力,现就加强本市中小学(幼儿园)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目标和基本原则
中小学(幼儿园)防灾自护安全教育是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和学生自护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增强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责任感,明确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工作的目标,把学校防灾自护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校防灾能力和学生自护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
(一)目标
1.中小学(幼儿园)防灾自护安全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学校防灾自护安全教育体系。
2.应急知识培训、教育和训练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防灾自护教育和训练得到全面普及。
3.中小学(幼儿园)师生有较强的生命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安全习惯,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应对突发安全事件,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注重学生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1.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将防灾自护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常见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充实学校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内容,提高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实效。
2.坚持培养习惯与提高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防灾自护的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安全规则的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能力。
3.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家校互动平台和社区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网络,更广泛地开展防灾自护安全教育活动。
二、内容与要求
中小学(幼儿园)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意外伤害事故、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等4个方面。各学段具体教育内容与要求如下:
初步了解集体生活常规和公共卫生规范,遵守社会生活中基本的安全规则;具备初步的安全意识,对危险的事情能及时作出反应;能安全使用物品、避开危险,学会简单的求救和自助方法。
1-2
年级
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遵守纪律,与同学和老师友好相处,形成在活动、游戏中避免伤害事故的意识。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电用气安全等知识;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会紧急呼救简易方法,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等常见的求援电话。
学习躲避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我保护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初步掌握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了解常见的肠道、呼吸道等常见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年级
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方法和逃生技能。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学习预防烫伤、动物咬伤、触电、淹溺等意外事故的基本常识和方法;了解日常防火知识,掌握火场逃生和自救基本方法;学会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的时候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方法。
学会躲避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掌握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9
年级
增强自律意识,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参加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技能。
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因违章导致交通事故。了解和预防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具备防火灭火、防盗、防触电、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的知识技能。
冷静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的求救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了解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学习识别的知识和方法,学会拒绝和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0-12
年级
自觉遵守各种行为规范;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注他人的安全,并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学会用法律和其它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
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会紧急救助他人的基本技能。
基本掌握急救包扎、心肺复苏的技能,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实施途径
(一)要结合生命教育的实施要求,在学校学科教学、专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渗透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主要在《品德与社会》、《自然》、《体育与健身》等课程中进行。小学阶段主要采用场景模拟、养成训练、主题班会、成果展示等方式,从安全出行、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健康生活、自身保护等方面,落实防灾自护教育要求。
中学阶段主要在《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科学》、《体育与健身》等课程中进行。中学阶段主要采用场景模拟、行为训练、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成果展示、实地演练、征文(演讲)比赛等方式,从安全、消防、国防、环境、心理、法制、生存技能、疾病防治、自然灾害等方面,落实防灾自护教育要求。
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有关防灾自护相关科目的开发与实施。结合专题教育中的安全教育要求,可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通过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城市常见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正确的应对方法和常见伤病的简单救助常识。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中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在中学中以活动、体验和辨析为主。
(二)要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安全教育资源,拓宽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实施途径。
充分利用科技馆、地震科普馆、公安博物馆、气象馆、东方绿舟、佘山民防教育中心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切实有效、形式多样的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学校要与公安消防、民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相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内容。
(三)要健全和完善学校防灾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学校应根据校园与校舍的实际,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学校防灾应急预案。学校可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广播操、体育活动等集体活动项目,积极开展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逃生救助演练,使师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及避难场所,掌握避险、逃生、自护自救的方法,并明确教职工在突发事件中的岗位职责。
四、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成立市、区县、学校三级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管理体制。市教育行政部门将成立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民防、公安、消防、气象等各有关部门,共同指导中小学(幼儿园)的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指导学校落实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政策,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学校要建立健全防灾自护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制订目标管理细则,明确责任。
(二)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幼儿园)应安排一定的经费,保障学校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师资保障。要组织负责安全管理的主管人员、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定期接受有关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培训。要把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教研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防灾自护教育的水平。
(四)资源保障。市教育行政部门将组织专家建设防灾自护安全教育专题教学资源,开展实训场所演练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配置或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防灾自护教育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
(五)督导和评价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防灾自护安全教育活动的评价和督导。要制订科学的防灾自护安全教育评价标准,并将其列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的重点应集中于学生自护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自护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防灾自护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等方面。
市教育委员会
年九月二十三日
- 上一篇:教育委助学工作通知
- 下一篇:职业生就业情况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