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时间:2022-02-23 11:16:00

导语: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科学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OO六至二O一O年)关系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我省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注重从吉林实际出发,提出科学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准确把握“十一五”发展背景。“十一五”时期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对发展有利。同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从吉林情况看,国家对振兴东北给予有力支持,我省在产业、土地、资源、科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政治稳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活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差,“三农”问题突出,市场化水平低,资源、基础设施、要素平台的支撑能力不足,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欠账多,体制机制不活,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等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冷静应对各种挑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全面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开创吉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地区协调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把握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心任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基本完成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吉林。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人才兴业战略,扎实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30%左右,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县域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城镇就业岗位明显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加强农业、支持农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乡村建设改造计划,分期分批推进,“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省三分之一乡村的改造任务,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6.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提高到新的阶段性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把发展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较大幅度提升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重视发展林产业、水产业和特产业,拓宽农业发展领域。优化东、中、西部农业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国际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业科研,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逐步推行农业全过程机械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逐步推广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开发空中引水资源,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灾害的能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标准,加强天然草场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7.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生产要素整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8.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对策,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特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外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收杂费、提供免费课本,对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路、电、气、水、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民如厕、洗澡等问题。

10.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突破。进一步落实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政策和措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以县域工业突破为核心,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突出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使县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11.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产业群与城镇群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支持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发展,积极发展县城镇,择优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搞好城市(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和城镇管理水平。

三、壮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12.发展壮大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汽车产业要围绕规模升级、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提高一汽集团战略地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全面提升整车生产能力,以轿车为重点,大力发展中重型车、高档商务车、轻微型车、专用车、农用车和客车。加快汽车产业开发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大力发展零部件企业,积极发展汽车贸易和配套服务,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发挥吉化公司、吉林油田优势,加快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延伸化,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建设吉化百万吨乙烯扩建及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发展长春大成320万吨化工醇和松原吉安生化30万吨乙烯等玉米化工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坚持油气并举,提高石油、天然气产量。农产品加工业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玉米大豆深加工、畜禽乳深加工、绿色生态食品和健康产业,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构筑具有国内外品牌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医药、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旅游等特色产业,放手发展矿泉水、人参等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其他产业,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接续产业,搞好辽源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

1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轻工业。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促进大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扩大名牌规模,提高名牌带动能力。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拓宽消费空间和领域,优化消费结构,鼓励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消费,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14.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中心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和汽车及零部件、石化产品、粮食、医药等专业化物流基地。推动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等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商贸、餐饮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加快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建立覆盖农村、联结城乡、促进工农产品流通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摆到优先位置,提高服务业比重。

15.加大重点产业投资水平。进一步扩大投资总量,“十一五”前两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35%以上的增长幅度,着力提高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和大项目投资比重。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合理、体制顺畅的投资格局。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认真谋划和组织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上争下促”、“外引内培”,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启动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合格投资主体,采取综合措施,形成一大批能够承接项目、资本、技术的高素质企业。加强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功能建设,强化整治和扶持措施,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16.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能源资源和铁、有色金属、优势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以核电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发展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能源供给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域外合作开发资源和能源市场。加强电网建设,完善电力基础设施。

1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重点实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老龙口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四湖沟水利枢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六大水利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大中型水库、防洪工程和西部地区人工降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发展交通事业,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互配合补充,对内对外联络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五纵五横”主骨架公路网,全面提高公路等级,增加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加快“五纵二横”铁路运输网建设,基本完成同铁道部签订的铁路建设协议项目。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完善长春、延吉机场设施,提高运载能力。启动长白山机场和通化机场建设,着手白城机场规划。建设长春和吉林市交通枢纽换乘中心。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道路以及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重点城市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以及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并逐步推开。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模式。

19.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东中部水土保持、中部平原黑土地保护、西部湿地保护和草原“三化”治理工程。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山区植树造林工作,积极推进林区农民、林业职工就业和居住向城镇转移,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强化水资源调配对生态环境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改善主要江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防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环境执法、监测和科研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广泛开展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

2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大技术研发及相关基础研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对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有品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对主要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国家和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加强科学普及。

2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注重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22.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的实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规模培训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培养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建立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加快高级技工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完善配套措施,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3.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扩大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理顺省、市、县的行政管理关系,减少行政层级和管理环节。

2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全民创业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鼓励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民营企业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25.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完善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省直接对县的财政体制。加大产业信用融资和金融信用融资力度。积极争取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增加信贷资金供给。探索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引进民营金融机构,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联社重组,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着力提高信贷资金质量和运行效率。积极培育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和农产品期货交易,创新金融产品,活跃金融市场。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6.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推进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吉林”。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八、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27.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引域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进入吉林。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重要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中小投资者。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招商。实行项目服务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和资本吸纳能力。

28.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产品的出口规模,建立出口基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层次。巩固发展传统出口市场,培育开发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口岸建设,拓宽对俄、朝通道,提高口岸过货过客能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培养外向型人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进一步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29.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强同辽黑两省及内蒙古东部的区域合作,注重产业合理分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同发达地区在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经贸合作。加大图们江下游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推进力度。继续扩大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与俄、日、蒙、朝、韩等周边国家在经贸、科技、资源等多方面的合作。

九、建设和谐吉林

30.形成合理的地区发展格局。坚持率先发展和促进协调发展相结合,在支持重点地区率先突破的同时,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逐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助和扶持力度。中部地区要发挥产业、区位、科教等优势,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东部地区要依托长白山资源,加快建设医药、冶金、林产和建材工业基地。西部地区要依托本地石油、风能、特色农畜产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和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增强对农村的带动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3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逐步确立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街道、镇(乡)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劳动力市场、劳动技能培训设施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逐步破除制约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进离退休人员由社区组织管理。建立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参保面。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发展农村福利服务机构,推进社会福利化。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33.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城市低收入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扶贫投入,落实扶贫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做好社会救济和救灾工作,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发建设,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34.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学艺术,创造更多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加强重点文化设施,特别是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企业、校园和乡村文化建设,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吉林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主体。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35.加快发展卫生、人口、体育等事业。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36.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沟通协调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公共环境建设。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7.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务实创新的能力。

38.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普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

39.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创业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全省人民创新创业的思想导向和力量源泉。加强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40.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作用覆盖面,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

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