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促进科技发展

时间:2022-03-24 08:58:00

导语: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促进科技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各国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成功模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产学研结合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正确理解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产学研中的“产”指生产单位,“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之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整合各类资源。产学研结合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人才基地优势,有机整合人才、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缩短科研时间。产学研结合把知识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大大缩短了由“研究-技术-中试-产品”的知识商品化周期。三是降低研发成本。由于产学研结合创新先天就具有市场导向性,它可以使研发活动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直接研究前沿理论及学术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淘汰落后理论和技术,少走弯路,从而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四是加速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能使科研人员的智慧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企业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而接受市场检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直接结合。

二、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自年在全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有力地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认识还不高。具体表现为:在企业层面,一是有的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持怀疑态度,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二是有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或技术成熟的项目,对处于前期开发的项目害怕承担风险;三是有的中小企业远见不足,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欲望。在高校层面,大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所以部分高校还没有将产学研结合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提到应有的高度。在政府层面,有的市县一级政府和部门还未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未将产学研结合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对接机制不全。有相当一部分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是政府及部门争资争项的结果,市场仍未在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对接中起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全。产学研合作协议往往对责、权、利界定不清,对风险共担没有强制性约束,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对协议的履行也缺乏有效监管。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与企业合作时,企业科研经费往往到位不及时,并经常“缩水”,由于监管乏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亦无能为力。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全。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所以投资风险很大。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愿对中试进行投资,而且风险基金也只愿意投向业已成熟的项目。

政府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尽管中央、省、市都分别出台了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投入不足。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量不大,并未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政府投入带动作用不够。二是政府对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统筹协调不够。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支持的合力,造成科技资源新的分散、重复和浪费。三是政府对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激励不够。主要是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与留住等支持还不到位。

三、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从宏观层面上讲,产学研结合创新就是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以科技项目为核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合作,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力。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要拓宽途径、完善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

首先,要拓宽途径。一是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研发机构,自主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由重点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围绕重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重大研发课题;鼓励共建创新平台,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联合建设创新基地;鼓励科研机构融入企业、直接转化为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依托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鼓励以项目为纽带,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等。二是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满足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公共服务需求,重点建设创新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来园区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重点建设公共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使项目要求、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有效对接;重点建设技术交流平台,积极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交流合作;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列的政策咨询、项目立项、动态跟踪和督查管理等服务。三是引导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直接引进专家、教授、学者,鼓励他们带技术、项目、产品、专利参与合作或直接创业;由政府给予资助,在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吸引优秀硕士、博士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硕士、博士联合培养;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采取兼职、“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或博士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借用智慧和技术推进技术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本地人才送往高校、科研机构继续教育,并在科技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培养本地“植根性”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其次,要完善机制。机制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根本保障。要完善协调机制。政府要制定既具指导性、前瞻性,又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规划,积极调动产学研三方结合创新的积极性,并把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统一到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大局上来。要完善风险机制,明确产学研结合各方责任和义务,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要完善利益机制,着力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做到风险与利益对称,风险与责任协调,完善产学研结合资金退出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要完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与承担政府计划项目享受同等待遇,把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产业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看待。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专利转让、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推动研发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政府和创新主体要对产学研结合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其持续研发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对高新技术研发活动,要适用优先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缩短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期和成长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优先采购产学研结合创新产品,形成市场对科技创新成果需求的有效引导。

第三,要加大投入。企业要主动承担创新投入的主体责任。在技术创新上要舍得投入,不怕失败,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模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推进企业产品不断升级,从而拥有或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或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切实加大科技投入,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主动承担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共用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金融资本市场要成为投入主战场。必须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和建立科技银行等措施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和高新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重大项目吸纳信贷资金、公司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上市融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资金为支撑、社会资本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实现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第四,要落实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以及《技术市场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落实有关科技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明确产学研各方利益、风险分担共享机制等相关支持政策,预防知识产权纠纷,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管理;针对已经出台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各项政策,迅速形成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