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局科学发展观实施意见
时间:2022-04-13 04:47:00
导语:税务局科学发展观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
建市以来,*以年轻的姿态、开放的胸怀,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综合发展和共享式发展,一些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当前,*和全省一样,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坚决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努力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必须从急功近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让科学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规定性,确立发展的科学内涵。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决破除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只重发展速度不顾发展质量,只重片面发展不顾全面协调发展的陈旧观念。要向科学发展要发展速度,向科学发展要发展质量,向科学发展要发展效益,向科学发展要发展成果,在全市形成实践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必须从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中解放出来,让“现代经济建设文化”深入人心。在传统的发展理念支配下,政府过多直接管理经济,涉足微观领域,企业主体动力不足。在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政府要抓发展首先要抓发展的环境,通过完善好的市场环境、好的产业环境、好的政策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同时,必须点面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在若干大项目、大企业的发展上积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扶持作用,抓住重点,推动全局发展。要培育当代企业家文化,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和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推动企业、产业做大做强。
(三)必须从固步自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让开放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开放合作是一个地方尤其是落后地方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便捷途径。要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最大限度挖掘、集聚、放大、发挥优势,辩证看待优劣势转化,克服习惯于自我封闭的“山民心态”,增强与外部发展环境对接融合的主动性,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机制,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气魄去干大事业、求大突破、谋大发展。
(四)必须从因循守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让改革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牢固树立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观念。大力倡导无私无畏、敢破敢立精神,勇于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克服保守落后的陈旧思想,破除本本主义、一切按文件办事、没有文件不敢做、有了文件慢慢做等守旧思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中勇创大业、勇闯新路、敢冒风险、敢为人先。
(五)必须从自甘落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让赶超争先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对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发展,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振奋精神,发奋图强,赶超争先。要正确认识目前取得的成绩与其他城市发展的差距,正确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克服习惯于以条件差、起步晚为由寻求自我满足、自甘落后的心态,克服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思想,进一步振奋精神,以争创一流的激情、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寻求大突破,实现大发展。
(六)必须从狭隘利益格局的障碍中解放出来,让共享发展成果的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重构了社会利益格局,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既有的利益格局,也削弱了一部分人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要勇于自我变革,主动调整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自觉打破狭隘的利益格局,建立健全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阶层,时刻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解放思想引领新发展,以改革创新增创新优势,以奋力拼搏寻求新突破,以赶超争先树立新形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切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切实增强文化影响力,切实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二)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坚持实施“东渐西联,优内拓外,错位竞争,统筹并进”的发展战略,加快融入珠三角,紧密联结大西南,努力建设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全省绿色生态示范市,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
力争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山区率先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基本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山区市前列,在综合经济实力、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上“再造一个新*”。
??基本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新兴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基本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基本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基本建成平安和谐*。
??基本形成统筹并进的新格局。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基本理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协调,统筹并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城乡实现协调发展,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宜居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公众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得到完善,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机制、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利益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三、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升全市产业发展集聚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以实施“四三二一工程”为重点(即四条高速公路:广梧高速、云罗高速、江罗高速和阳罗高速;三个码头:四围塘码头、都骑通用码头、都杨油码头;二条铁路:广南高速铁路、罗岑铁路;一条航道:西江航道),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缩短与珠三角核心地区的时空距离,全方位融入珠港澳经济生活圈,提升区位竞争力。适度超前建设、改造一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站,提升城乡输电线路质量,满足“双转移”和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用电需求。加快推进云城都杨、新兴新成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并以此为依托进行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域格局,规划建设一个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力争成为省的重点产业转移园区。加快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园、中山(郁南)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并尽快向省申报成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对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郁南大湾千亩环保工业基地和*省循环经济(云安)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园区,要抓紧功能完善和项目入园工作。加强沿江、沿路且有利于开发的区域的规划控制,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抓紧做好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促进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硫化工、电池和农林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把我市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和硫化工行业分别打造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并规划发展一批初具规模、特色鲜明、与珠三角产业互补发展的文化信息、出口加工、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等新的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新的突破。扶大扶强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年产值超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3?5家上市公司。加快*电厂C厂建设步伐,确保2010年按期建成投产;争取华润西江发电厂项目早日得到核准并动工建设;继续抓紧*核电厂、*风电、粤泷电厂二期、*电厂四期等大项目的论证申报工作。
(三)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特别加快旅游、酒店、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信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房地产开发、石材工艺等行业发展,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区形成区域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增强对县、镇的辐射带动力,增强城市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集聚。
(四)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改造提升石材、水泥、硫化工、不锈钢制品等传统产业,推动电子、钛白粉、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向基地化和大型化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有的企业、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加大工业设计、产品开发研究和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务求高新技术产业有新的突破。
四、以打造宜居城乡为载体,建设绿色生态*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宜居*。
(一)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引领中心城区向北发展,向西江靠近;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把云城、高峰、河口、安塘、都杨五个镇(街)统一作为大云城城区来规划布局,扩大城区规模,拉开城市架构。特别是利用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建设经过我市都杨镇的契机,充分利用好我市西江沿线大量的丘陵山坡地资源,加速规划建设临江新城区。加强土地储备,积极引进大型房地产、连锁超市、购物广场和星级酒店,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步搬迁城区石材企业进入园区经营,加强城市绿化、美化、街区景观的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中心城区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容量超30万人。抓好村庄规划,继续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山区生态屏障。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力度,加强造林绿化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种果和违规种植速生桉行为,禁止25度坡以上开山种果,全面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市步伐。探索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子,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转制,激发林场开发经营活力。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监督执法,切实维护环境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设立循环经济发展政府专项资金,建立完善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项目、科研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机制,重点做好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积极引导、扶持国家鼓励日产五千吨以上的干法转窑水泥生产线的企业。大力推广物能循环再生,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三)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力度推进云安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争取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市。全力推进治污减排,确保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建立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坚持民生为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有所教”水平。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抓好义务教育,全面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继续深化“一机两语”特色教育;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保障机制,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1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按照“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创新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力争到2012年,全市新建扩建职业技术学校(院)10所,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达4万人以上,努力打造粤西地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以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劳有所得”水平。加强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人口合理有序转移。力争到2012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5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13.5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80%以上。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和创业带动就业工程。继续推进“智力扶贫”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落实涉农补贴到户政策,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释放农业劳动力。加快制定进城务工农民入户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等政策文件。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三)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病有所医”水平。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农村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救助和应急救治系统。在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门诊报销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农民的健康水平。继续巩固和扩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工作成果,抓住*作为全省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的契机,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经验,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民医保。
(四)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老有所养”水平。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低保和救灾救济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以优抚退役士兵安置为重点的优抚安置,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主的社会福利服务三大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实施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五)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制,不断提高“住有所居”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逐步解决城乡特困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大农村贫困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农村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住房保险统保标准和水平。
(六)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积极推进镇(街)社会群团组织工作,提高群众自治能力,增强社会自治自理功能。建立健全信访、调解、综治相结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和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开放条件下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提升文化影响力
强化人本文化理念,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通过增强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我市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谐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加强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大力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文化工作者积极创作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进步、弘扬民族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精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重点文化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优势文化产品,繁荣文化市场。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打响南江文化、六祖文化、云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强县、强镇。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升*文化形象及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人民群众的基层文化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基础。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制定公共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使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镇(街)、村(社区),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构建县、镇、村三级基层文化网络。创新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深入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
(四)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镇和学习型社区。各级领导干部要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带头学习,终身学习,发挥表率作用。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干部职工业余学习。创新学习形式,建立学习制度,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大力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民主法治环境
坚持扩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努力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坚持严格执法,推进公正司法,强化法律监督,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崇尚法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高效廉洁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革和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组织协调和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加快建设服务型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入开展“万人评公务”、“行风热线”等活动。
(三)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继续巩固和深化“活力民主,阳光村务”成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民意反馈、信访反映、投诉申诉等制度,依法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大决策、决定要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八、加强党的领导,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打造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建设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健全民主科学选人用人机制,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大规模、多层次培训干部,设立“终身教育培训账户”,大力选拔培养一批善于科学发展的中青年后备干部。创新吸引人才的环境,加大人才引进与交流力度,建立刚柔并济的引才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增强与发达地区干部人才的双向交流。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党的领导干部要为民、务实、清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护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坚强后盾,营造宽容、宽松、宽厚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办法,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制定一套内容全面、评价标准规范、权重设置合理、考核方法有效、评价方式科学、结果运用良好的符合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客观指标。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反映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制定各有侧重、差别化的绩效考核措施。按照“客观全面、分类指导、简便易行”的原则,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对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机关工作效能考评,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推进科学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中聘请科学发展监督员,对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考核情况进行监督。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和伟大事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对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改革创新举措,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分别在部分县(市、区)、镇(街)、村(居)先行试点,为全市、全省提供经验,努力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 上一篇:工商局科学发展观实施意见
- 下一篇:职工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