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总结出科学发展观内涵

时间:2022-09-04 09:24:00

导语:教育部门总结出科学发展观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部门总结出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博大精深。全区教育系统要通过开展探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实践上有新探索,工作上有新进展,做到真信、真学、真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

第一,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政治信仰是杜会实践的产物,决定政治立场,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性,是我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信服和尊崇,是我们依托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它关乎着我们共产党人的认识、情感和意识,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系统的精神追求,表达了我们在精神需求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容置疑的确信和认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必须深刻认识三个问题: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旗帜,是实践民富国强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确抉择;二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的激荡中,坚定不移地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理直气壮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信念支柱;三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掌权执政完全是为了替百姓做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而不能为个人谋取特殊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面前,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党忠诚、为党分忧,对民尽责、为民奉献。

第二,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社会发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必然规律。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二是坚持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四是坚持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原理,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体质和基本趋势的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凝聚人、鼓舞斗志、指导实践,关键在于它的真理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就应当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从而让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涵和要求在头脑中深深扎根,作为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

第三,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行动指南是对人们行动的引导和规范。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行动指南,因为它是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对这种实践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重在落实,贵在执行。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用科学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于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新变化新气象。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进一步赋予了科学发展观崭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内涵的阐述,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教育要适应社会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江东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深刻地指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为基础,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理论。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看作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核心和落脚点,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强调发展的结果为人民群众所享有;强调人既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体,更是发展的归宿。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发展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依靠人民群众来发展,不断增加发展的合力、动力和全面、和谐发展的持续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其活动和特定的方式满足社会长远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重要事业,其发展更应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体现在:

首先,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的最大理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所谓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民,真正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他们的期望。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学习机会。全纳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其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个性,因材施教。这一发展观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一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

教育发展的本质和目标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是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些问题既是重要课题,也是时代主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教育发展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今天重提教育科学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是教育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人们对教育发展本质、目标、功能认识的回归和升华,更是教育发展现实的需求。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我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第一、坚持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关注人类发展问题,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并把人的选择和能力作为发展的核心,提出人类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民族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办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

第二、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化,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理念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教学内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教学思想实现了由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原则,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自强、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信、行动上自律,从而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做事的教育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三、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在学校里,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更是管理的主人。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看,所有制约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

第四、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一次把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之重点,改善民生之首,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从根本上说,教育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人民选择教育的需要,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办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还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来看,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

三、以人为本,推进江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如何科学发展、实现什么样的科学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这个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可能会因为涉及的层面很多而被泛化使用,也可能会受到平均主义的影响而产生极端理解。现阶段,我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一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社区)教育这三大类教育的发展要相对均衡。比如,我区的社区教育尽管在全国也处于先进的水平,但是对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和老百姓对社区教育的认同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依赖程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内在结构的健康程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宣传社区教育的地位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优势;进一步丰富载体,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进一步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又如,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整体上就还没有义务教育高。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的督导范畴,进一步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千方百计发展学前教育、规规矩矩发展学前教育,更优质地发展学前教育;要鼓励各类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二是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相对均衡。办学条件的内容相当丰富,现阶段,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硬件条件和教师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上。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教育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和最有效用的地方,例如,使办学条件有更大改善从而使整体教育品质有更大的提高,使学校的公用经费有更多的增加从而保证学校各类素质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享有更多的教育福利从而保证孩子成长过程的更加公平,要采取强化教师合理流动、强化教师培训等策略,提高教育人力资源在区域的均衡配置程度。要调整教育政策,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

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类公平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七大又特别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引领下,更加注重教育机会的均等,更加注重发展权利的平等。促进教育公平,本质上就是要在解决了“念上书”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念好书”的问题。教育公平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要努力做好“两个保障”工作。一是保障家庭贫困孩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和行为有障碍的孩子、不太适应现存教学模式的学生、已经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学生等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要采取各种扶持政策,决不让一个孩子念不上书。学校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专司育人的职业性“工坊”,在基础性的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所谓“教育不好”的孩子任意推向社会,任意推向家庭。谁把所谓“教育不好”的孩子驱逐出学校,谁就是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教育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不负责任,谁就没有资格当一个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二是保障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在教育普及之后,教育已经不是在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要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不仅仅体现在外貌、力气等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而且更多的是体现在情感、智力、兴趣等生命的内在表现形式上。人与人,因为遗传背景的不同、经济背景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自然生存背景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要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差异发展的平台,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要正确处理好均衡与特色的关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要让每所学校各展千秋;追求教育公平,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学校发展不能扁平化,人才培养不能千篇一律,“要让每颗星星发出自己的光,要给那些跑得快的孩子配上好鞋。”要按照“不求整体同步,只求有所进步”的工作要求,结合校情寻找办学发展增长点,以项目求突破,以规律促发展,以特色创品牌,进一步形成各个类别的特色学校群。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的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能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加强对认知心理与创造力的教育,构建由小学到大学的素质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为美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我们必须研究和构建符合实际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素质教育框架。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认真抓好以德育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框架构建。以德育为灵魂,就是要在内容上加强以法治为主要内容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育,加强以责任和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灵魂,就是要在方法上建立与健全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建立与健全与班主任制相得益彰的德育导师制,建立与健全少先队、共青团良好工作机制,建立与健全课外校外教育机制。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就是要转变育人模式,改革不适应时代进步和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就是要既重视认知性教育也重视非认知性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和成就动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谈判能力、组织能力等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要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仅仅开设好国家课程,还要开发和开设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充分整合社会和家长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为要改革考试和评价机制,采用多元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诊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使评价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而不是成为甄别孩子“好”“坏”的量表。要在原有小班化试点的基础上,加大试点力度,不断扩大小班化(准小班化)覆盖面和提高小班化水平。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能,逐渐缩小班额,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特长。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真正的优质教育不是必然存在于所谓的重点学校,而在于小班化水平。要加强对“减负”方面的研究,在我们教育界内部还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与学校、教师没什么关系,要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主要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教育的责任。这些观点的生成体现的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忽视教育教学规律:“我们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思考:一是如何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课程设置要符合科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如何提高效能,效能必须是三方面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综合。比如,不少学校通过加课时完成课程方案,校长、教师很少考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还比如,我们看到不少公开课很精彩,但事实上,会的学生不听课也一样会,不会的听了课还是不会,课堂教学如何使这两端的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如何在实践上进一步遵循这两个规律,杜绝违反这两个规律的现象发生是我们进一步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不要把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误以为是“全面优秀”。“全面发展”是关于学生成长的方面和方向的规定性,是要求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要发展,没有发展程度的规定,因为发展程度的决定因素是学生内因,教育只是外因,外因根据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天资是有差异的,学生自身各种智能强弱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用“全面优秀”来要求教育,当然会脱离学生实际,甚至揠苗助长;用“全面优秀”来要求素质教育,必然使素质教育步履艰难,甚至寸步难行。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教育教学的工作,高度关注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我们发现:许多人民群众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多不牵涉到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或者是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而是对某些基本教学环节的不满。比如,作业问题,不少家长反映老师不批改作业,让学生自己对答案,更不要说面批;反映老师布置了太多需要家长参与的作业。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问:到底是我们读书还是孩子读书?这些问题是教学环节中的老问题,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不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按照我们的老的传统去做。这些问题给我一个启示:有些时候恢复传统也是一种进步,而有些时候恢复传统要比创新来得困难。

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如果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最核心的内容,那么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就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保障。分析我区教师队伍现状,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师的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责任心不强,爱心欠缺,观念落后,知识浅薄,方法陈旧,名师不多,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科学和谐发展教育过程中花大力气加以解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长远的观点看,一是提高全社会尊重教师程度,依法提高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教师的收入分配、职务评审、绩效评价、社会保障、表彰奖励等制度都有利于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师招聘、考核、淘汰机制,把优秀分子吸收进教师队伍,把不适合当教师的人清理出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断让教师加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师德、更新知识、优化教育教学技能。四是要解放思想,发掘、锤炼、催生新时代的教育名家。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氛围,鼓励教师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著书立说,成名成家。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扶持力度,教育媒体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宣传。现阶段,我们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骨干、倾斜薄弱的原则,继续分层次、分类型推进教师培训工作,推进研训一体,大力推广校本研修模式,使之成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促进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的教师虽然现在非常辛苦,然而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我们教育的底线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但现在往往忘却了教育的本原。师德修养、专业能力这些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啊。”要认真学习和践行新颁布的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用专业化的视角来把握教育改革的内涵,应认识到教育改革,就是要促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强调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打好基础。将只面向少数、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的英才教育思想,变为面向全体学生、造就全体的教育观念,并将这个观念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当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以往教育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为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价教育质量。导致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获得知识方法,比拥有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采取启发、讨论、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要建立平等和谐交流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给予与接受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而在教育改革和网络时代,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和谐交流的民主关系。这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教育民主化的实现。要进一步抓好“名师工程”。同时,要推广“柔性流动”、“共同发展学区”“星级教师”评定等做法。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养成了每天读一点,每天做一点,每天思考一点,每天写一点的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教育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初步形成了现行的教育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但是,仔细梳理和考量我省教育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一些现象: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多,总是运动式的多,总是项目式的多,总是行政命令的多,总是长官意志的多。这样一种运行机制,使得本来应该相对稳定的教育运行状态常常变得动荡不安,使得教育的价值体系、办学体制、投资机制、人事制度、教学制度、评价方式等缺乏稳定性、长效性,而它们却是直接关系到育人质量和教育规律的。教育需要深化改革,需要大胆创新,新的历史时期,要保证我区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放到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上来,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教育科学和谐运行的制度框架。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教育执法和监督机制,尤其是要改革和加强教育督导机制,提高督学、督政的权威和效益,保证教育的投入到位,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学校的独立办学,保证教育的规范运行。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学校的民主化制度化建设。学校要按《教育法》规定制定办学章程,完善包括党支部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有中层干部参加的校务会议、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在内的决策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健康化。三是建立包括民主决策、文化建设、安全保障、人际协调、制度运行等系统在内的和谐校园建设机制,推动学校向着科学、和谐、稳定的管理轨道运行。要继续完善对各校发展业绩评价制度,要继续完善对学校的党建工作评价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对招生、教材征订、学校维修、代收费项目的管理,要加强对学校专项经费的管理,努力引导和促进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迈进。要通过系统分析、成本核算和效益计量,促进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各学校都要树立“经营”的理念,讲投入产出,增强成本意识,讲求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要增强学校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动力和压力,积极探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的管理手段和运作机制。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目前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从以往基础建设阶段相比,“校校怎么通”问题也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命题,投入大而使用率不高,是导致对信息化质疑的主要“靶子”,网络与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究竟产出怎样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逐步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视野。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开展更多的教育合作项目,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文化,改造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载体,理所当然地应该率先解放思想,吸纳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学校要多与国外学校结对,要多创设中外教育合作项目,要多请外籍教师来我们的学校任教,目前在我区部分学校实施的“视像中国”项目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与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自己的长处,又要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从而弥补我们的短处。促进我区的教育科学发展。

教育是育人的崇高事业,在教育发展中,要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理念来谋划和规划未来;用发展的理念来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注重创造并优化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挖掘教育发展的内部潜力,把握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营造有利于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中,要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教育持续发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江东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让我们共同努力,向着“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目标多元化、课程开发个性化、教育过程民主化、教育评价激励化、教育效益最优化”方向迈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江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