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
时间:2022-06-02 05:04:00
导语:校长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观思考问题、谋划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通过学习和思考,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工作,特别是指导学校后勤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党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报告第一次完整地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要义是要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过去人们习惯地把发展看作是规模、效益、总量等方面的增长。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把“为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统一起来,更加强调了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因此,要坚持不懈的抓紧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目的是作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片面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是在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协调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永久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要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不仅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而且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统筹,拓展了原来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和重要实现途径。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把握发展新机遇,破解发展新难题,实现发展新跨越。建校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有容乃大”的办学理念,传承“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在经历了搬迁、更名、管理体制转换、申报硕士点、合格评估、水平评估之后,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现在正沿着“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朝着建设“河北省一流、国土资源行业有优势和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目标迈进。但是学校整体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学校外部来看,我校没有进入省属重点骨干大学,而且位次还在后移,在高校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的发展和生存面临挑战;从学校内部看,发展空间、教育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学校内部一些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紧紧围绕校党委提出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学校建设”的目标,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去,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坚持把“以人为本、有容乃大”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办学的全过程。“以人为本、有容乃大”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在5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就是要“育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容乃大”,就是要构建开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营造大气、打度、多元文化背景的校园环境,努力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科学的怀疑态度、理性的批判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就是广纳群言、创新机制,民主管理,积极发挥全体教职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
第二,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要主动适应河北发展和国土行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解决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办学理念等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办学特色,是我们长期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坚持突出这一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特色取胜,才能取得比较优势,才能在有一席之地的基础上实现超常规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首要的是加强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基础和龙头,作为我校在愈来愈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力争上游、脱颖而出的资本。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约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影响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所以,要高度重视,充分调研论证,加大建设力度和深度。学科建设不能“齐步走”,既要有全局意识,也要有超前意识,要有所取舍。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建设力度。要围绕服务社会、特色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合理的学科建设体系。其次是强化人才兴校意识,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外引内培,加大力度,特别是要下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为特色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我校占地面积少,发展空间狭小,是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校现有土地面积与现有在校生的规模不成比例是不争的事实,生均面积明显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即使办学规模不再扩大,现有办学空间也需要拓展。连续几年的教代会都将拓展办学空间作为重要提案,体现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期望。因此,千方百计的拓展发展空间,是顺应广大师生愿望,符合高等学校发展规定,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多大的发展空间?一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二是需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无论是采取购买土地来拓展发展空间,还是合并其他学校来拓展发展空间,都要科学论证,并征求教职工代表的意见,群策群力,形成共识,共同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后勤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各项工作的科学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工作,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是高校后勤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并结合前一阶段对我校后勤服务和保障效能的初步调研情况,深入思考“什么是高校后勤的科学发展”,“怎样实现高校后勤的科学发展”,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一)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和视角,理性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8年年底,在浙江大学举办的高校社会化改革校长论坛上,来自15所国内著名高校的校长和专家,共同就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科学发展进行了研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说,1998年,全国高校仅有380万在校生,而现在已经达到2000万。在这期间,后勤跟上了,保障的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会议也一致认为,高校后勤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一方面高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和高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改革到了某种拐点,政府投入不多,收费又不能提高,稳定的压力大,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后勤面临许多困难。所以,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深化,市场化是发展之路。针对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指出要根据校情来决定自己的改革模式,不能千篇一律,要从实际出发。要建立新型后勤体系,制度和标准建设很重要。会议认为,在学校后勤工作中,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比注入资金更重要,要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第一线。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何种策略,改革必须围绕稳定去做。要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这次会议给我的启示有三个: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后勤功能定位;二是理性看待后勤组织模式的多样化;三是要高度重视后勤队伍建设。
1、要进一步明确后勤功能定位。
从学校层面来看,后勤功能是高校与生俱来的核心要件。高校要实现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对外交往等目标,就必须要有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保障与服务的后勤功能。高校后勤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崇高使命,拥有维护安全稳定、促进校园和谐的重大责任,所提供的保障与服务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必须适应高校的发展与需要。
从后勤实体层面来看,后勤实体首先要做好保障与服务工作,要把追求校园安全稳定、有序和谐作为自身的首要任务。同时,后勤实体作为企业化运行的组织,还要履行一定的经营职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后勤实体要准确认识自身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履行保障服务职能与经营职能的关系,正确处理内敛发展与校外拓展的关系。
从我校后勤实践来看,后勤实体主要履行了保障与服务职能,功能定位主要是为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与服务。经营职能微乎其微,但不是没有,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后勤社会化的深化,经营职能将会逐步占有一定比例,以更好地将经营活动的收益直接用于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理性看待后勤组织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部提出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和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不是后勤体系具体组织模式。当前,后勤改革出现了多种组织模式,既有“小机关、大实体”,也有“小机关、多实体”,既有“只有机关没有实体”的准社会化模式,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甲乙方重新合并为新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现在的许多观点认为,后勤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没有哪一种组织模式就是改革的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有利于各部门、各岗位按照清晰的责权关系履行职责。把社会化简单地理解为后勤实体从学校剥离出去,要把学校的后勤功能全部交由社会市场主体去实现,是不符合国情和校情的。
我校从2000年开始后勤改革,采取“小机关、大实体”的组织模式,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与后勤集团签定“后勤服务项目委托协议书”,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甲乙方契约关系。后勤集团内部既引进竞争机制降低学校投入和成本风险,又将涉及学校安全稳定的服务主体牢牢掌握在学校手中。但我们没有照搬其它高校的做法,没有急于将后勤与学校真正脱离,后勤改革一直步伐较稳,学校扶持力度大,与省内其它高效比较具有其独特性,为我校和谐、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后勤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早、认识多、路子对、措施实、投入大、步伐稳、亮点多、变化大、效果好”。事实证明,我校后勤改革的路子是实事求是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3、要高度重视后勤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独特的教育属性使其有别与机关后勤和其他组织的后勤。高校后勤在高校发展改革中的使命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始终离不开自己的“人”和“实体”来承担,因此,一支高水平、能战斗、保障强、服务优、符合高校发展需要、体现公益性的后勤队伍始终是高校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后勤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要由学校自己掌握,也就是学校必须保留一支自己能够控制的后勤队伍。同时,学校各个部门也要将后勤实体和其他部门同等看待,后勤人才能有激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学校做事,后勤实体才能不被边缘化。
有专家指出,由于对社会化的误解,导致高校后勤实体风险性增大、脆弱性加大,使后勤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后勤实体的队伍建设问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支撑高校后勤的员工队伍属于学校事业编制,和高校其他部门职工享受着同样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但现在高校以“社会化”为借口,不再为后勤实体增加事业编制,甚至在大量“老人”陆续退休的情况下也不及时补充编制,后勤实体只能通过社会招聘解决队伍建设问题,而新的《劳动合同法》实行之后,后勤实体社会招聘的权利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队伍建设压力加大。
目前,我校的后勤队伍建设就面临类似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后勤服务和保障的能力。所以,重视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校后勤服务和保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一段对我校后勤服务和保障能力的初步调研,梳理出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后勤发展方向问题。2000年开始的后勤改革,学校专门下发《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将涉及师生生活、教学科研服务的所有后勤项目转制剥离,成立了后勤集团,在体制上和机制上进行彻底改革。后勤集团按照文件要求,开始比照企业管理模式模拟实体运行,在后勤管理处监督和管理下,这一管理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进行,国内、省内的多数高校都遭遇了改革的瓶颈,国内多数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极少数改革成功的,如浙大、华中等一些后勤企业经济实力雄厚、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改革进行的较为彻底,走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前列。但绝大多数高校因为各种问题造成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反复的现象。在此情形下,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进一步进行,后勤实体向什么方向发展,目前在后勤职工中产生较大影响,形成思想上的困惑。
二是后勤集团的管理机制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为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开展,后勤集团依据行业归并的原则,进行服务中心转制,但基本是按照科室模式进行的调整。通过近十年后勤的发展来看,这些调整基本能够合理、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后勤集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机构明显带有行政职能色彩,对今后后勤发展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不利影响。
比如,在后勤集团科级干部设置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各部门任务大小,按照每个中心1-3名的标准对科级干部进行了重新聘任。由于学校对科级干部已多年没有备案,重新聘任后的多名科级干部仍为工人待遇,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学校对后勤集团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后勤集团又没有工资津贴调整的权利,待遇无法落实,极大地影响了这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集团的机构设置与这一批干部的使用和待遇,目前已成为后勤集团发展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亟需解决。
三是职工队伍老化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后勤集团自成立以来,基本未补充管理、技术力量,后勤各个岗位的人员老化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后勤集团现有正式工138人,其中40岁以下人员仅26人,占18%;40—49岁人员58人,占42%;50岁以上54人,占39%。人员年龄结构成倒三角状态。
随着正式工的逐步退休,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从中层干部到普通员工都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此次落实劳动合同法,大批临时工流失,虽经后勤集团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整力量,但仍未能缓解这一矛盾,至今部分岗位空缺未能得到及时补充,现已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对于临时工的管理急需明朗的政策并且落实相关的待遇。这已成为制约后勤服务的突出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破解后勤服务和保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后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是硬道理。后勤工作首先是要谋求发展,靠发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后勤工作的根本取向,把师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后勤工作的重要标准。要统筹兼顾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的关系,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总体规划上来,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和保障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下力解决好。
1、要进一步坚定后勤改革的方向和路子,明确定位,确保后勤实体健康运行。要实现学校后勤的科学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后勤自身的科学发展,要以科学的视角,采用科学的方式,实现健康、平稳、有序、高效运行。一是要教育后勤干部职工坚定后勤改革的方向和所走的道路,认清形势,摆正位置,转变观念,再塑形象。当前后勤职工对后勤改革方向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下一步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解除职工的疑虑。二是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减少改革的成本和阻力,更好地发挥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和经营的双重职能,主要是处理好甲乙双方的责权利和乙方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和责任问题。三是在为学校提供坚实的保障和优质的服务同时,积极培育成为合格市场主体,充分利于有限资源,获取合理经济效益,实现自我积累、自我投入。
2、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部门干部职工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后勤职工进行政治经济形势和学校发展趋势的教育,增强他们对后勤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要把加强对后勤职工的业务培训和鼓励员工自学业务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学校要研究落实后勤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为后勤部门提供宽松的用人环境;要考虑逐步解决部分优秀临时工的待遇问题,并逐步纳入管理岗位中来;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急缺的技术骨干。三是对后勤临时工的管理和聘用,学校要有明朗的政策并尽快落实其应有的待遇,以充分调动临时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的融入学校大家庭、投入到后勤服务和保障中来。
3、全校师生员工应对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给予必要理解和支持。一方面,后勤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许多服务工作的时效性要求紧。另一方面,后勤工作“服务性”,决定了后勤服务“众口难调”。往往一人批评就有可能让其他人对后勤工作产生先入为主的不好感觉,而后勤工作许多是修修补补,做不好,服务对象不满意,做好了是应该的。加上,后勤服务工作质量还受到硬件投入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还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给予必要的理解,有些工作还需要广大师生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比如环境卫生的清洁保持、草坪树木的保护、公共财物的爱护,等等。当然,后勤部门会主动对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严格要求,以广大师生的满意为标准,扎扎实实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促进学校发展。
4、学校要继续加大对后勤保障领域的投入。我校目前基础设施严重超载,设计能力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对后勤工作带来很大工作压力。在目前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应该充分保证后勤经费的投入,加强后勤服务经费预算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后勤加强管理,减低成本,提高服务效能。对涉及学校稳定的食堂饭菜价格,一要稳定价格,二要在必要时实行学校财政补贴下的亏本经营。后勤部门要继续开展创建节约后勤活动,开展技术革新,节约挖潜,使学校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能。
5、充分发挥后勤服务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我校建校50余年,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教学资源,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是我校未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后勤集团承担了部分如博物馆、实习基、宝石学院产学研基地等教学辅助性工作,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各教学科研单位和后勤职责,充分利用各项服务设施,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实质性服务,更好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上是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些粗浅的初步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 上一篇:稽查大队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
- 下一篇:金融中心形成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