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时间:2022-06-02 04:22:00

导语:哲学视角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哲学视角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既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产生了以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发展观。纵观这些不同的发展观,其基本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而展开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因为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借鉴国外发展观研究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内涵的阐述,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集中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发展是第一要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虽然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这种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的,并根据中国国情做出了独特的解释。他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问题。邓小平强调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同时又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度,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及时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的科学回答。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必须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凝聚着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认识。它表明,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得到来,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社会全面发展过程。

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思想是对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是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回答。这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实际做出的科学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言之,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的重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对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做出的科学判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人”,就是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力量;“提高人”,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权,包括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尊重人的需求、生命、价值和尊严,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了人”,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人”进一步回答了怎样“依靠人”的问题;“尊重人”具体回答了怎样“为了人”的问题;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则把唯物历史观称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就其主体而言,就其绝大多数而言,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决定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谋发展,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还分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机制,指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历史运动合力的结果,而历史运动的合力之所以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进行历史活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的。唯物史观的这一观点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阶级都曾经提出过的一个口号,比如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就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而在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宣扬的人本主义也主张以人为本。虽然这些有关以人为本的主张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成为我们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但毕竟历史上统治阶级关于以人为本的主张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当代西方某些政治势力以人道主义为名,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为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国际干预”制造借口以军事干预干涉别国内政,悍然发动对别国的军事行动,严重践踏其他国家的主权和人权。由于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以人为本,我们有些同志也把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个人为本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才能澄清在以人为本问题上产生的各种疑惑和思想混乱。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怎样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

同志在*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发展,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发展必然得出的结论。

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其次,坚持全面发展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的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也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促进解决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的工作发展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必然受到影响和解决不好。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确实存在“单打一”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协调发展,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把增长发展协调性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了出来,可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坚持协调发展,首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性结构原则认为,结构是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表现为各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顺序和作用方式等。系统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系统就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正常发展;反之,就会导致系统功能降低和不能正常发展。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跃升过程,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必然不断调整,才能消除比例失衡、结构失调,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协调和某些重大比例关系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而要是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各种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坚持“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有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上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如果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后果,是必然要努力消除的。因此又必须对这种不平衡加以调节和控制,促进其向良性的方向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无疑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成果,但是必须看到唯物史观中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在科学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思想。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能离开自然界孤立地把劳动说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化为财富。这是指已经把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再次,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做的评价干预所引起的较近的或较远的后果”。他还主张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和调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堪称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锋,构成了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全局出发系统设计,通盘考虑,照顾到方方面面协调好各种关系,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良性互动和最优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是在发展问题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