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时间:2022-06-02 03:31:00
导语: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国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新春之际拉开帷幕。作为参加活动单位参学对象,如何认真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精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究竟怎样做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科学发展观这一行重大战略思想作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凸现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发展阶段所处的关键时期所作出的科学判断。它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出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从而面临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所赋于的新期待、我们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引发的新思考、综合国力实现新发展等问题,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实现的一次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更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将是我们今后一切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科学发展观意义广泛内涵深刻,统领我们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关于发展的目的、本质、内涵、要求,对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方法,不仅包括发展的理论,而且还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发展为了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很好地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呢?
首先,我们应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面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封建、资本主义等三座大山,使人民获得解放、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解放了生产力,那么新中国建立以后最大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考虑如何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国以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向着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后来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错误的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从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严重的挫折与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深刻地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正是一个以发展为中心、为主题的时代的到来,才创造了今天为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中国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方法。
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对发展的主题,谁把握得好,谁就能迅跑在时代的前列。中国共产党人以超人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带领全国人民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主题,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矗立在世界之林。同志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仍然存在,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特性所决定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这是我们必须承担发展这个历史重任。只有准确地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牲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被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孔子曰: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把人与天放在同一个思考的高度,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人贵齐天。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人创造人类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最终还是为人自己享受、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以人为本规定为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勇敢地担当起“人类发展、发展为人类”的重大历史责任。领导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把握的精髓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把代表人民利益当作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第、利为民所谋。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根本所在就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片面、不协调、不能得到永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不仅不科学,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短期行为发展,不仅对发展无益,而且还会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造成破坏甚至是毁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还在继续。与此同时,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在加剧。要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一是要统揽全局,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二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认真把握事物发展中,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协调、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要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断发展和永续发展。
其四,我们要切实掌握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的工作策略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志就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又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也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多次重申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定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思想,在十七大报告中在重申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论从历史的或是现实的意义上来讲,统筹兼顾已经成为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之一。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必须统揽全局,做到统筹兼顾。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呢?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一是要统筹各项工作,理顺各项工作关系。按照全面、协调、和谐的要求,认真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之间的关系,统筹解决好各项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各项工作事务能够平衡发展、共同进步;二是要统筹兼顾工作、生活、学习与职工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本部门、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之自觉地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所在部门的发展思路,统筹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措施,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的战略思想,其内容十分广泛,理论博大精深,历史和现实意义十分深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灵活掌握、灵活运用,用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以此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 上一篇:跨国面临障碍分析管理论文
- 下一篇:学校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