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把握内涵
时间:2022-06-02 03:24:00
导语: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把握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在实践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发展观。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从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经济发展了,但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经济发展了,但社会管理却相对落后,未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要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抓紧抓好;另一方面又要以科学的方式对待自然,善待自然,形成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互动关系。
其次,在发展的质和量的关系上,坚持发展的质和量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诚然,GDP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此,我们不可有丝毫的动摇。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消耗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GDP增长不能反映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不能全面反映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单纯的GDP增长也不能反映追求GDP所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的代价,更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会造成经济、社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经济增长尽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但经济发展不仅仅限于经济增长,不仅仅反映社会财富在数量方面的变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比如: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品投入结构的变化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程度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另外,经济发展也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发展的成果迟早要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并接受社会的检验。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而且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统一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在发展的动力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多维性。科学发展观是对矛盾发展观的一种新发展。它在考察事物发展时超越了“二”的限制,从“多”的方面,即从系统的整体去进行综合考察,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取决于哪一对矛盾的相互关系,而是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且在说明这种相互作用的机理上,科学发展观也不仅是从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去说明,而是从多方面去加以考察。
第四,在发展的价值判断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核心,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目的。而传统发展观则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哲学信念的前提上。在它看来,发展天然就是好的,发展总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总比发展得慢好。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传统发展观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的问题却缺乏关心。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说:“我们唯一最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工业社会意义上的危机。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这就是说,现代工业文明除带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种种社会问题,这就提醒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持续下去,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在地球上世世代代地生存发展,而不是仅仅看到现在,看到眼前,看到我们这一代。
第五,在发展的途径上,“五个统筹”使科学发展观更加具体化。上个世纪末,我国按照“三步走”战略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下一步还需要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无疑需要有相应的转变和调整。究竟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观根据目前面临的新的形势,对于诸如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GDP超过1000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重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都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具体地说,统筹城乡发展,目的就是要不仅仅围绕“农”字作文章,还要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在“农”字以外寻找出路,更好地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解决“一条腿”长(指经济)、“一条腿”短(指社会)的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解决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问题。当然,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 上一篇:货币局制度崩溃研究管理论文
- 下一篇:政治经济趋势发展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