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22-11-02 09:21:00
导语: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当前江苏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指出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同时强调要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本文是作者在2005年度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部分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江苏教育工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教育行政能力
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一年。2005年江苏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两个率先”服务。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做好2005年的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一个统领”,做到“五个坚持”。把握“一个统领”: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把发展是硬道理和遵循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一年里,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分析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坚决避免大起大落;要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既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优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主体战略,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二是坚持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总理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说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维护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三是坚持突出内涵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江苏教育通过规模扩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一步教育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但工作重心应该放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要突出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坚持加快改革开放。改革既是加快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动力。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反复出现,成为阻碍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症结,往往是体制有缺陷、改革不到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新跨越。五是坚持人才强教。人才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本。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2005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进入新世纪,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基础教育。一是着力解决全省农村教师省标补贴发放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省财政2005年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困难地区发放农村教师省标补贴。各地要把农村教师的省标补助发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与此同时,要坚决制止挪用中小学杂费现象,确保中小学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省政府已将这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明确省财政2005年安排3亿元用于支持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大力组织实施“六有”工程,力争两年内全面完成基本建设任务,并努力做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体育和艺术教育设施的配套工作。各地在改善办学条件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三是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大“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力度,使所有合格小学和初中都配齐计算机网络教室,苏南及沿江地区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域网,所有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是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统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快资源优化重组,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推进省、市共建共管,鼓励和支持省辖市政府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实训基地。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学校适应市场能力的关键举措。各地要合理规划布局,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特别要注意扩大共享面,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资助,努力做到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一户家庭脱贫。四是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协作机制。加大南北校际联合办学力度,大力推进苏南中等职业学校与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开展联合招生。五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市场需求,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生产技术,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一项在城镇创业、就业的技能。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以满足社区成员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导向。
(三)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江苏高等教育在走过一段跨越式发展的路程后,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关键阶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江苏今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都将保持一定的增幅。要选准发展的重点,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要按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人才需求的原则来规划布局,按照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有利于高校发扬特色、形成优势来研究布局问题。同时各高校要科学定位,按照错位竞争发展、分层分类争创一流、形成特色的要求,切实搞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二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校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改善高校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体制。三是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抓住国家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四是切实增强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高校要积极参与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发挥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功能及其支撑和服务体系,形成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服务和支持。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开展对外交流,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高校要在不同的层次上深入开展合作办学,都可以大有作为。要通过合作办班、办院、建校、联合招生培养等更深入有效的合作形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质量课程和高水平教师等优质资源。要推动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前沿和尖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四)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为困难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一是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力度。要把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有学上,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不会因贫失学,作为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切实兑现。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全面实行“两免一补”。继续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工作,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时拿到助学贷款。省政府奖助学金2005年已增加到8000万元,各地也要作出相应安排,努力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积极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子女入学问题,关心他们的教育和成长。三是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并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四是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与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规范的收费制度结合起来,形成治理乱收费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制度,继续稳定高校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
(五)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六)坚持人才强教,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的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加快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的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形成鼓励劳动、鼓励创造的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确立学校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主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高层次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能够领导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管理队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队伍。加大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力度,用政策、事业和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要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稳定教师队伍,设立定向奖学金,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从整体提高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综合素质人手,切实加强教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能力建设。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成长环境,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也对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要着重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
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必须具有全局的意识、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统筹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推动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在加快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的率先发展。当前,要根据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新实践,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率先发展提供保障。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发展速度、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获取社会支持与教育提供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改革、事业发展与学校稳定的关系,努力促进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的机制。近年来江苏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要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的要求。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力分配调节和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发挥财政统筹发展的作用。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非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以政府为主渠道,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承担,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非义务教育,保障举办者的合法收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并享受国家税费优惠政策。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多形式开辟增量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高校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加强经费管理,调控教育投资方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勤俭办教育事业,在学校各项建设中严禁铺张浪费行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合理利用贷款等金融手段,融资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注重防范投资风险;完善学校尤其是高校的财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继续坚持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高度,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主体战略的高度,更加努力地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工作面广量大、与全体国民密切相关。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群众对受教育需求又特别迫切的国家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始终会面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政府和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要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努力加以解决,不断推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要全社会给予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在舆论宣传上给予支持和配合,营造一个有利于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工作,必须把营造有利于落实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好。要进一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强化教育战略地位的宣传,加强对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宣传,加强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从而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环境。没有教育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要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中有一些不同意见,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是正常的。社会和舆论要理解,不要炒作。教育部门和广大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和新闻媒体的沟通,主动争取社会支持。要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贡献力,努力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贡献,以服务求地位,以服务求发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更多的重视,获取更大的支持。公务员之家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务实开拓,埋头苦干,不断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要坚持依法治教,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环境。要坚持从严治教,敢于严格管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努力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 上一篇:创先争优廉政建设实施方案
- 下一篇:中药材的质量优劣鉴别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