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
时间:2022-05-25 04:29:00
导语: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根本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中蓬勃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严峻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万众一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始终铭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更加自觉、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内在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必须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促进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设良好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贯彻和体现。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朝着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前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城乡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本领,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体制机制。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决依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继续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步伐,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同志指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毫不动摇地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走下去。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瓦解、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甚至国家解体,主要原因就是放弃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认真借鉴国外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做法,又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式。
必须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使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反映客观规律。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把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使改革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切,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紧紧围绕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继续深化财税、价格、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增多、联系更加密切。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利用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探索国际投资合作新形式。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努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给保障。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关键也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出和发展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赢得的;是通过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赢得的;是通过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赢得的;是通过广大党员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不断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赢得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坚持不懈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赢得的。同志深刻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必须深刻认识到,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七年,在全国执政五十九年,拥有七千多万名党员;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应当看到,当前,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抓紧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才能使党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正确应对党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解决党的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顺利完成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
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要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断推进,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必须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努力在全党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继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及时将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抓紧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机制,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风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奢侈浪费现象,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办事、堂堂正正做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上一篇:档案局档案馆设置管理制度
-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论文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